2020年代即将到来 UCCA宣布北京年度展览计划

2020年代即将到来 UCCA宣布北京年度展览计划
2019年12月18日 10:55 新浪艺术

  2019年即将过去,21世纪也快走过了20个年头。在新的一年里,UCCA将继续为全球观众呈现更为多元,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品质艺术项目。2020年的展览将涵盖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与新兴艺术家个展,以及对特定时代的“计算机艺术”和纽约下城区艺术群体进行回顾与梳理的群展。UCCA沙丘美术馆拟于2020年举办的三场展览,以及关于UCCA上海新空间的更多详情将于晚些时候另行公布。

  UCCA上海新空间效果图,图片由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与此同时,UCCA在2020年仍将持续推动机构学术研究、艺术教育与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启一系列惠及艺术未触达儿童的公益教育活动,并于北京主馆建成面向广大学者、学生和公众开放的UCCA文献图书馆。通过以上这些展览和公益项目,UCCA将进一步践行和深化“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并改善生活”的理念,以艺术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更多参与到全球对话之中。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图片由OMA提供,摄影:边洁

  UCCA集团CEO、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即将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UCCA的2019年始于‘一个机构的重生’,从UCCA顺利完成重组,全新起航开始,到‘一位天才的诞生’,圆满呈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毕加索大展,再到喜迎‘一个新空间’,以正式宣布2021年迎来UCCA上海新场馆为全年画上圆满的句号。2020年,UCCA将一如既往地为全球观众呈现精彩纷呈的展览,以跨越时代与地域的目光审视当代艺术,从计算机艺术历史、20世纪80年代纽约下城区艺术群体的回顾与梳理,到曹斐对当代中国发展敏锐的观察与刻画,以及鄢醒以中国西南为题的创作和研究成果、伊丽莎白·佩顿开拓性的肖像绘画和杰夫·奥本海默对现当代雕塑观念并置的呈现,都将激发我们重新反思如何认知身边的世界。随着UCCA为上海新空间筹备工作的展开和机构自身的不断完善,我们再次重申UCCA对艺术愿景的承诺:以艺术激发新思维,促进跨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UCCA北京2020年度展览计划 

  大展厅

  查尔斯·桑迪森,《读者》,2019,微型计算机、C++ 编码。

  图片由尤伦斯基金会提供。

  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2020.2.22 – 2020.5.5

  大展厅

  “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对机器学习美学、数字客体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反思进行了探讨。展览由杰罗姆·纽特斯策划,汇集了30位艺术家的相关作品——从计算机艺术先驱薇拉·莫尔纳、曼弗雷德·莫尔、艾德蒙·库绍,到当下活跃的数字艺术实践者池田亮司、米格尔·舍瓦利耶、达维德·夸尤拉,以及刘娃、徐文恺(aaajiao)、陆扬等年轻中国艺术家。1985年,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曾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了具有开创性的展览“非物质”,构想了一种与电讯技术进步相呼应的全新物质模式。本次“非物质 / 再物质”展览既是对此前“非物质”展览的致敬,亦旨在通过探索计算机艺术的广阔前景与哲学根基,在计算机艺术这一媒介的历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玛丽珀尔,《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于阁楼》,1982,宝丽来SX 70博物馆纸,91.44 x 91.44 cm。版权归玛丽珀尔所有。

  下城往事

  2020.5.30 – 2020.8.30

  大展厅

  “下城往事”重现并回顾了一段如今早已成谜的时空往事,并对80年代初和中期活跃于纽约下城的艺术家群体的艺术实践进行了梳理。彼时的纽约虽处于经济低谷导致的萧条之中,然而艺术表达与实验的创造性却达到了顶峰。曾有数十位艺术家以群体之名生活于纽约下城,他们怀揣着同样的梦想,也曾同样默默无闻,现已成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一批艺术家。本次展览由卡洛·麦考密克策划,展览没有遵循线性的时间线索,也未依据常规的风格或媒介分类,而是以年代作为对话发生的方式,通过背景和动机迥异的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展现下城区艺术群体共同创造的历史上短暂而神奇的一瞬。展览汇集了该艺术家群体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体现了基于特定时代社会、观念和涂鸦而产生的多样化艺术实践方法,以及诞生于夜店和街头文化的新表达形式。其中,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和基思·哈林的部分油画和素描是首次于中国展出。那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年代,也是一个毒品和艾滋带来毁灭性后果的年代,城市飞速发展的士绅化进程让年轻而贫穷的艺术家愈发不堪重负,最终过早地走向悲剧性的结局。“下城往事”所讲述的故事饱含激烈的抗争与显赫的成就,不断启发和激励了世界各地人们对艺术的探求。

  曹斐,《新星》(静帧),2019,单频录像,109分钟。

  图片由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提供。

  曹斐

  2020.9.26 – 2020.12.27                      

  大展厅

  作为中国当下先锋艺术家的代表,曹斐擅长运用多媒体——电影、影像、虚拟现实及装置,对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社会的巨变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体境况做出超现实的刻画。本次展览作为国内首次聚焦艺术家的中期回顾性个展,将呈现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将其实践置于所对应的中国各时期社会背景当中,形成对照关系,展览除了囊括艺术家的《谁的乌托邦》(2006)、《人民城寨》(2007-2011)、《霾》(2013)和《La Town》(2014)等经典作品之外,还将在国内首次呈现其新近作品《亚洲一号》(2018)以及最新项目《红霞》(2019-2020)。一直以来,艺术家的的关注聚焦于流行文化、科技发展和城市变革三者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张力,在反映现实与制造幻想之间自由游走。在她近期的项目当中,通过长期的历史与跨学科调研工作,将过去与当下社会中的个体性置于历史转变之中,并在其中充斥着对个人、社会及历史不明时区的想象。

  关于艺术家

  摄影:Myrzik and Jarisch

  曹斐1978年生于中国广州,现于北京工作及生活。她的作品融合了社会评论、流行美学、 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纪实的惯例,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曹斐曾参加过的国际双年展包括:上海双年展、莫斯科双年展、台北双年展、第15及17届悉尼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横滨三年展、第50、52及56届威尼斯双年展。她的作品曾展出于蛇形画廊、泰特美术馆、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东京宫等,并曾在蓬皮杜艺术中心,MoMA PS1举办个展。曹斐曾获得2010年度Hugo Boss艺术奖提名,并于2006和2016年分别获得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的“最佳青年艺术家”及“最佳艺术家”奖项。

  其它展览

  鄢醒,《危险的下午》,2017,雕塑、摄影、装置、布面油画、

  墙面绘画、综合材料,尺寸可变。巴塞尔美术馆展览现场。

  鄢醒

  2020.3.13 – 2020.6.17

  中展厅、新展厅

  鄢醒以结合表演、录像、摄影、装置、绘画等多元媒介的跨学科作品而闻名,其所创作的复杂且引人注目的作品主体批判性地展现了历史的构建与形成。鄢醒的创作常在跨语际实践中展开,他的创作将文学、视觉艺术、电影等语言的复杂性恰到好处地重新整合为一系列以研究为引擎的作品。近两年来他对西南——这一中国偏居一隅的地区的战后现代艺术运动展开了研究和重访。他的研究将云贵高原虚构为语言的载体,与此同时,又以西方战后现代艺术史为轴线,在这一复杂的地理生态中梳理出对现代性、文学语言、风格演变以及空间地理的交错审视,进而追问在这独特的跨文化传统地区之间,物、人、自然相互描述与修辞的关系。本次展览将通过其全新的雕塑(装置)、绘画、以及壁画等媒介呈现鄢醒对此项目的研究成果。

  关于艺术家

  鄢醒1986年出生于重庆,目前于洛杉矶生活和工作。他于200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鄢醒的作品常对社会、历史以及艺术理论展开深入调研,并围绕着诸如消极、抵抗和秩序等几大主题展开。他曾在世界各地进行展览和表演,如巴塞尔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迈阿密鲁贝尔家族收藏博物馆、东兰辛密歇根州立大学Eli & Edythe Broad艺术博物馆、休斯顿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维勒班Institut d’Art Contemporain、法国塞纳河畔维提瓦勒德马恩当代美术馆、特罗姆瑟艺术协会。2012年,鄢醒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并于同年入围维克多·平丘克基金会设立的“未来世代艺术奖”。

  伊丽莎白·佩顿,《练习(羽生结弦)》,2018。

  由格林家族收藏提供,版权归伊丽莎白·佩顿所有。

  伊丽莎白·佩顿

  2020.6.27 – 2020.10.7

  中展厅、新展厅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艺术家伊丽莎白·佩顿的工作一直处于复兴具象绘画和拓宽肖像绘画传统和概念的前沿。作为佩顿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本次展览囊括了她三十年创作生涯中的一系列重要肖像作品,并重点关注其过去十年的创作。她的创作对象广泛并持续扩宽,涵盖了诸如利亚姆·加拉格尔、佛里达·卡洛、拿破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大卫·鲍伊、安吉拉·默克尔以及羽生结弦等从生活中的亲密友人,重要文化人物到令人仰慕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这些描绘多源自生活中的即时经验、个人记忆以及被描绘者的风采。无论是充满力量感的笔触,还是标志性的色彩选择和简洁的画面结构,都引领观者进入画中人和创作者的精神世界。本次展览由UCCA与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共同策划,而佩顿个展“Aire and Angles”将于2020年1月5日前在伦敦展出。

  关于艺术家

  摄影:Kristian Emdal

  伊丽莎白·佩顿1987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目前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她的重要个展包括:“Elizabeth Peyton: Still Life”,日本东京原美术馆;“Elizabeth Peyton: Here She Comes Now”,德国巴登巴登艺术博物馆(2013);在美国圣路易斯Kemper艺术博物馆和德国吕瑟斯海姆市Stiftung Opelvillen美术馆(2011年)举办的版画回顾展“幽灵”;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型回顾展“Live Forever”,该展览还曾巡回至纽约新美术馆、伦敦白教堂画廊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伯尼芳坦博物馆(2009-2010),以及“Reading and Writing”,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都柏林(2009)。

  杰夫·奥本海默,《商人》,2019-2020,锈铝,53.4 x 48 x 48 cm。

  杰夫·奥本海默:逆向度的人

  2020.10.24 – 2021.1.17

  中展厅、新展厅

  展览“杰夫·奥本海默:逆向度的人”由艺术家杰夫·奥本海默个展及其策划的关于艺术家罗丹和布鲁斯·瑙曼的展览——“癫狂材质”两个章节构成。杰夫·奥本海默这次于中国的首次个展将呈现由UCCA委托创作的新作品,以艺术家依据商人、旗手和观察者为原型创作的三件雕塑作品为主。雕塑被置于由原料、图像和批量生产商品构建的沉浸式社会空间情境之中,雕塑及其所处环境展现了现代社会经济人们对符号、形象和角色的愈发关注。“癫狂材质”由杰夫·奥本海默策划,最早于芝加哥大学美术博物馆呈现,展览将两位来自西方艺术史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法国雕塑家罗丹和美国艺术家布鲁斯·瑙曼进行并置,展示了他们如何以身体作为表达极致情感的媒介,将无可抑制、不可言喻的情感与经验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艺术家

  杰夫·奥本海默是芝加哥大学视觉艺术部门的副教授,现生活工作于芝加哥。他于马里兰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奥本海默的创作媒介多样,涉及雕塑、大型装置和摄影等,其创作往往聚焦于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讨论,图像和物体对政治和社会构架的吸收及反馈,以及现代社会的价值创造体系。奥本海默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机构展出,其中包括PS1现代艺术博物馆、巴尔的摩现代美术馆、芝加哥现代艺术中心、圣达菲SITE、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阿斯本美术馆、第四届雅典双年展和布鲁塞尔CAB 艺术中心。关于其作品的评论文章见于各大媒体平台,包括《Art in America》《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和《纽约客》。

尤伦斯

精彩视频

产业资讯

明星公告栏

精彩原创

高清美图

专题策划

风向标

我爱试用

秀场库

化妆品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