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置顶
调整字体
搜索
评论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高更和瑞士人的幸福指数

2015-05-26 09:48:16 来源:新浪时尚 微博 收藏本文

   导语:一场高更的特展,有多少份量,怎么说,外行只是看个热闹罢了。但是,扫盲艺术之后,却深深感受到瑞士人民的幸福指数为何“全球第一”,他们对跑车、豪宅、奢侈品没有兴趣,尽管BASELWORLD这样“奢华喧嚣”的世界级奢侈品展销会在瑞士举办。(来源:财新周刊 原作者:Amy)

  多年走访中世纪老城巴塞尔,巴塞尔德语依然一句也听不懂,但是,慢慢对这个城市有了不少情感,感触最深的是低调朴实的瑞士人喜欢艺术。满大街没有疯狂的名贵跑车——按说瑞士人民怎么会买不起呢(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的统计,瑞士人均GDP是84,815.41美元)。

  我看到的很多细节或许能拼凑出这个幸福国度的国民精神之局部,它在新出炉的2015年全球幸福指数名单中高居第一位置(不是度娘评出来的,是联合国出品)。

  艺术,是验证这个幸福指数的一个小小切入点。

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

  在巴塞尔众多博物馆中,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距离市中心不远,搭乘有轨电车,只需要30分钟就能从市中心抵达这里,美术馆背后山丘的森林已经是德国著名的黑森林。

  没有收藏一幅高更作品,但这个美术馆竟然能筹备出规模超“豪华”的特展: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展览持续到6月28日。特展开始前,美术馆方还邀请了基努·里维斯站场。

这个重量级特展绝对不会让任何访客失望这个重量级特展绝对不会让任何访客失望

  这个重量级特展绝对不会让任何访客失望:在历时六年筹备工作之后,美术馆从13个国家借到了50件绘画和雕塑作品,它们完整涵盖了这位后印象派大师的一生,重点当然是他自1891年至1903年过世之间、在大溪地岛和马克萨斯群岛的岁月。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897-1898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897-1898年

  在高更笔下,没有受西方文明入侵的、尚未开化的大溪地是一个乐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幅作品是《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897-1898年。

  不过,规矩不少,不少私人藏品明确标注不可以拍照、你自拍也不可以!

  再说,没脸自拍。这里访客多半都是瑞士本地人,中老年人居多,大家安静地一幅一幅鉴赏,极少再咬耳朵交流着什么。还遇到一群幼儿园小童,无比欢乐兴奋、又很安静地随老师来参观。

访客们都这样默默占据一个多媒体画册台,用手指轻触、就可以翻页观赏访客们都这样默默占据一个多媒体画册台,用手指轻触、就可以翻页观赏

  其实,对于高更放弃西方现代文明,跑去“野蛮人”的地方生活和绘画,正常人自然是想不通的,又或者,他死后没有被艺术界和艺术市场认可,大约更不会被人记得这样一位疯狂的艺术家。

  但是,在他凄苦的后半生,这段经历却是“幸福指数”超高,充满大溪地热带风情的女性身躯、异域文化的色彩和笔触……他创作出了被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市场认为是“巅峰”和“代表作”的伟大作品。你怎么可能不会感到汗毛孔竖起来呢。

大溪地女性形象就是这样皮肤黝黑,表情凝固。大溪地女性形象就是这样皮肤黝黑,表情凝固。

  现场有一个细节令我吃惊,围观名作《摘水果的女人》面前并没有过多人群,要知道,这幅画作已经“宅”了一个世纪:自从100多年前为俄罗斯所收藏后,就极少被外借展出。

  人们似乎更爱在多媒体厅翻阅高更的画作、了解他的一生;或者在选购高更作品制作成的不同纪念品——复制画本、环保包、擦眼镜布、画册、明信片等等。或者在楼廊沙发里晒着夕阳翻阅画册,耳畔是海浪翻滚的声音。我想,大约是录制了大溪地的声音么,这么催泪。

高更在很多作品里把自己画进去高更在很多作品里把自己画进去

  高更在很多作品里把自己画进去,这里十字架上的男子就是以高更自己为原型。这点与毕加索一样(毕加索是喜欢化身为作品中的雄性动物)。

  三小时的游览,意义自然无需多言,背后更是瑞士对于艺术的态度和多元性发展。

  很难一言以蔽之,其复杂性与它的地理和语言特征有莫大的关系。瑞士处于欧洲各国之间往来的中心地带,语言多样,德、法、意三个邻国文化对瑞士三大语区的直接影响,使瑞士难以发展出一种“统一文化”。

多媒体桌面展示着高更作品多媒体桌面展示着高更作品

  多媒体桌面展示着高更作品:1902年的《持扇的女人》(右侧)源自左侧照片,目测是高更当年的“维纳斯”。

  瑞士作家与艺术家们常常在海外生活,不少邻国的创作者们也喜欢来瑞士工作。其中,瑞士最重要的画家保罗·克利(Paul Klee)成名于德国,伟大的雕塑家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是在巴黎接触到自由开放的艺术空气,而达达主义这一艺术流派在法国艺术家汉斯·阿尔普(Hans Arp)的组织下诞生于苏黎世,画家巴尔蒂斯(Balthus)常年隐居在瑞士沃州创作。他们影响着瑞士的文化生活,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如此,瑞士成为了欧洲最适宜文化交流的平台。富有的艺术品收藏家们常常把艺术品借给博物馆,或成立基金会私人艺术中心,开放供公众欣赏,难怪瑞士成为了一个展现多种文化的“博物馆之国”——境内有900多座博物馆涵盖文化生活的各方面,数量最多的就是艺术博物馆。

文章关键词: 瑞士 高更 美术馆 幸福指数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