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名网敬一 | 这辈子总在定义消费社会 又被消费社会定义

田名网敬一 | 这辈子总在定义消费社会 又被消费社会定义
2018年06月27日 17:20 新浪时尚

  导语:82 岁的日本人田名网敬一(Keiichi Tanaami)有着复杂的身份,他曾是《花花公子》(日本版)首任艺术总监,与时尚品牌进行商业合作并设计衍生品,为英国摇滚乐队设计专辑封面,还制作过实验动画短片。他被认为是日本视觉艺术的先锋,对波普艺术和前卫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来源:好奇心日报)

  6 月 15 日,田名网敬一在广州 K11 举办了自己的个人作品展,呈现包括架上绘画、装置在内的 40 多件代表作品。尽管在国内,他的知名度不比草间弥生或是村上隆,但这场个展仍然吸引了大量观众。

  要描述田名网敬一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事,不同于安迪·沃霍尔,他的作品不像玛丽莲·梦露或是金宝汤罐头那样简洁明了。他更擅长拼贴,公鸡、金鱼、美式广告女郎,这些在多个作品里反复出现,颜色绚烂却很晦涩。

  在实验动画《美容王国历险记》(Adventures in Beauty Wonderland),田名网敬一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开篇是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发出尖叫的主角换成了一个变形的贝蒂娃娃(Betty Boop)。接着是数十个浓妆艳抹的女子表演的一出“能剧”,除了不时坠落的炮弹,围绕她们的是眼球和樱花。

  和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致力于用波点呈现幻觉的草间弥生一样,田名网敬一称,这就是他眼中的世界,一个受美国影响的日本社会,眼球经济和消费至上。

  他甚至干脆打造了一尊变形的米奇“佛像”,来自迪士尼的米奇,传统佛像的坐姿,配合了千手观音的造型——一个“四不像”,它看起来让人不适。在田名网敬一看来,这或许就是现实的荒诞之处,如今人们追求的就是这个矛盾体:现代的、西式的生活,商业成功,将女性视作商品——甚至女性自己也这么认为。

田名网敬一(Photo by Keizo Kioku,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田名网敬一(Photo by Keizo Kioku,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这些有着象征意义的拼贴元素大多来自田名网敬一的童年记忆。

  1936 年,他出生在东京一个西装面料批发商的家庭。家中堆积如山的商标是他儿时的玩具,色彩鲜明的刺绣,飞龙、极乐岛、骆驼。利用这些具有意象的“即成品”进行再创作,这是波普艺术最常用的手法。

  战争初期,东京未受战争影响。田名网幼年生活的目黑区,幼儿园附近的“目黑雅致园”是日本首个综合性的婚宴礼堂。美人浮雕、宫廷式的立柱,极尽奢华,人们称其为“昭和的龙宫”。田名网常常溜去那里玩耍,尽管老师叮嘱那是一个“妖精出没的地方”。

  田名网敬一的叔父收藏了一组纳粹明信片,其中还混杂了性感的女明星照片和裸体照。

  这些有关物欲和荷尔蒙的零碎记忆被战火打断。

  1945 年,美军空袭东京。一家人躲在自己挖的防空洞里,当年田名网敬一 9 岁,如今还留有深刻记忆的是鱼缸里祖父养的金鱼。美军空袭前会先发射照明弹,以确认炸弹的投放位置。“那是一种狮子头金鱼”,他还记得鱼的品种,在照明弹刺眼的光芒下,金鱼的鳞片反射出“奇异的美”。

  对于战争,儿童和大人有着不同的观感。田名网敬一还记得他在烧毁的东京街头看到了“纸芝居”(Kamishibai),那是一种纸做的剧场,五十多个孩子在废墟里排队观看这种表演。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轰炸后的街道,焦土、废墟,和伤残者的残肢。“我对于战争的理解是通过周围亲人的反应感受到的,因为当时还很小,妈妈遮住我的眼睛,牵着我的手走过这些尸体。”

  公鸡是他另一个常用的元素,同样来自战争。空袭之后,一家人从东京被疏散到了新泻县,地处偏远,他们借住在当地农户家。每当美国的 B29 战斗机飞过,农户家的鸡总是比人更先察觉到危险,它们异常躁动,不停甩动着火红色的鸡冠。对他而言,红色并不绚丽,反倒与恐惧相联。

《镜面》(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镜面》(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比起直白地描绘真实世界, 他更愿意挖掘自己的个人记忆,在他记忆里,战争和战后世界就是这样光怪陆离,充满荒诞。

  这同样是包括他在内的战后一代的集体记忆,除了恢复经济,还有战后“无孔不入”的美国身影。

  他的拼贴画里常见的皮诺曹、米奇、唐老鸭和戴着墨镜的摩登女郎皆源于此。战后日本的电影院放映的是精挑细选过的美国电影,电影长片的故事情节是典型的好莱坞叙事,美式英雄如何拯救美女,也有年轻人热衷于有着怪物、暴力和色情的 B 级片。对田名网敬一这一代人而言,儿童的乐趣在于长片之间播放的动画短片。

  “没错,这就是一种洗脑”,但田名网称,这也是战后一代人为数不多的“快乐体验”。

  和许多日本人一样,田名网敬一对美国的态度有些复杂。六七十年代是美国波普艺术的黄金时期,他专程去了一趟纽约,拜访了安迪·沃霍尔。一面惊讶于美国同行们拥有的条件和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他很确信,自己想要的并不只是美式的波普。明快的色彩对比,利用大众消费里的即成品,可复制,这些都只是技术手段,他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

  在广州 K11 的展览现场,人们能看出他在不同时期创作上的变化。早期作品里常见西方的广告女郎,玛丽莲·梦露,或是秀兰·邓波儿,到后来逐渐融合了手冢治虫、小野洋子。

  1980 年他第一次到达中国,进一步将东方的松鹤图、蓬莱日出等元素融入到作品里。

  无论在文学还是艺术作品,日本人喜欢讨论生死,田名网敬一同样如此。1981 年,他得了一场肺结核,在医院住了四个月。每天打完针都会在半夜高烧,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探病的朋友给他带了一本达利的画册。据他回忆,原本他对达利并不感兴趣,但在几个月的半梦半醒之间,常常感受到墙上的时钟像达利描绘的那样融化了一半,还有扭曲弯转的松树。这段濒死体验影响了他后期的作品,更加迷幻。人们称他是日本的“视觉魔术师”。

  田名网敬一和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刘秀仪进行了一次对谈,他称自己的艺术创作并不是类似 PTSD 的战后创伤疗愈,他更想弄清楚战后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一些共通性。他解释这种创作过程有点像是早年他为《花花公子》杂志做编辑,当你把或个人或集体的记忆并置、重组,你就会发现是什么在影响着今天的日本。

1968 年,裹着美国漫画斗篷的田名网敬一(图 / Tate Modern)1968 年,裹着美国漫画斗篷的田名网敬一(图 / Tate Modern)

  不同于光鲜明快的美国波普,田名网敬一称,日本的波普艺术作品里有着一种“土腥味”。一方面受制于创作条件,年轻的日本艺术家没有钱买到高级颜料,他们更多采用拣到的垃圾或是废品作为再创作的“原料”。另一方面来自表达内容,在形式上的“有样学样”之后,田名网描绘的还是日本。

  他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个纯粹的“波普艺术家”,波普于他只是一种表达形式。本次展览没有收录他的实验动画作品,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他就和日本动画小组的创办人久里洋二合作,进行影像创作。

  早期英美的波普艺术家也相当“严肃”,Richard Hamilton 的成名作《到底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就有着讽刺意味,他在报纸、广告、画报上裁剪出原料,拼出了一个摩登家庭应该有的样子,一个现代化的公寓,健美的裸男、性感的裸女,搭配录音机、电视、吸尘器……一个打包好的“现代化”生活方式,说白了就是消费主义。

Richard Hamilton (图 / Museo Reina Sofía)Richard Hamilton (图 / Museo Reina Sofía)

  对消费主义持批判态度的波普艺术逐渐成为一场大众的消费狂欢,就像近几年,人们批判同为日本艺术家的村上隆,认为他干脆把波普艺术的“灵魂”给卖了。

  所谓波普艺术的“灵魂”又是什么?2015 年,泰特现代美术馆一场名为“波普全世界”(The World Goes Pop)的展览试图回答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人们谈到波普只知道美国、英国,这场展览呈现了更多“边缘地带”的艺术作品,那里的艺术家在用波普表达什么?

  田名网敬一参与了这次群展。除他以外,法国艺术家 Bernard Rancillac 在一幅作品里谈论女性与避孕。西班牙艺术组合 Equipo Crónica 1969 年的作品《战场上的社会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Social Realism and Pop Art in the Battlefiled)是个再明确不过的政治隐喻,艺术家将罐头、炮火、士兵等等放置在丛林的背景里。冰岛艺术家 Erró 的作品《美国室内 1 号》,亚洲面孔的士兵站在一户资产阶级家庭的窗外,持枪等待,士兵身着红色,窗内是米白色,强烈的色彩对比表达对立。

  2015 年,艺术批评家 Thomas Crow 出版了《波普的远征:1930-1995 年的艺术、音乐与设计》,他认为,长久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波普是非常易懂的东西。

  整个六七十年代,全世界都有太多值得反抗的对象,人们利用波普艺术的明快颜色和利于传播的属性,抗议军事独裁、冷战、性别不平等、越战,或是极权主义。

  近几年,几场大展都试图重新追溯波普艺术的价值,包括 2016 年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的“波普之上”(Overpop)。

《常磐松(C)》《常磐松(C)》

  对艺术品经纪人和画廊们而言,这轮波普的“复兴”还有着商业价值,人们希望可以重新发现一批被低估的波普艺术家。2008 年,安迪·沃霍尔的 Eight Elvises 成交价就突破了 1 亿美元,但剩下大量寂寂无名的波普艺术家,连同他们的作品一样无人知晓。

  田名网敬一就是如此,日本艺术史学家池上裕子(Hiroki Ikegami)曾表示,直到 2012 年,画廊们才从仓库里重新拿出他的作品。

  这场展览是广州 K11 在今年 3 月开幕后第一场国际艺术家的个展,K11 以在商场里打造艺术空间,呈现艺术作品闻名。“艺术并不是阳春白雪”,田名网敬一回应,“如果距离普通人太远,艺术是没有未来的”。

  广州的这一间 K11 位于珠江新城,这里原本是城中村,在拆迁后建起了摩天大楼和广场,K11 也成为这座城市里年轻男女的“打卡”胜地。相比这个日本人作品里那些晦涩的意涵,或是找一找波普的“灵魂”,以这些缤纷的绘画、装置作为背景,自拍倒显得更容易。

展览海报展览海报

  (题图:NOWNESS,长题图由广州 K11 提供,版权来自田名网敬一及 NANZUKA)

精彩视频

产业资讯

明星公告栏

精彩原创

高清美图

专题策划

风向标

我爱试用

秀场库

化妆品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