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P蛋儿 摄像、剪辑|王晓雯
棕色的齐肩中长发,身着一身蓝色小礼服,脚上踩着裸色高跟鞋,陈萨终于走进采访间,她看起来有点疲倦但依然神采奕奕。这位极有魅力的女钢琴演奏家,在国内的知名度却不及郎郎和李云迪。然而在国际上,他们三位却被称为”新一代中国钢琴三杰”。
相比郎朗和李云迪相继登上春晚,一时间在国内家喻户晓,她显得低调内敛得多。
看着眼前这位总是笑容满面,开拍前睁大眼睛询问工作人员自己妆容是否完美、上镜会不会显胖,举止动作灵动的钢琴家,若不是此次交谈,在笔者眼里,她跟平常的可爱少女并无区别。
陈萨第一次被国际钢琴界注意到,是在1996 年英国利兹钢琴大赛上,并且成为了该项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以及在这项比赛中获奖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从那时候,陈萨开启了她的国际演奏生涯。
随后, 她还获得了第十四届(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四名,同届第一名是李云迪。2002年,在第十二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陈萨获得水晶大奖,就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在三大顶尖钢琴比赛中均获奖的钢琴家,也更加确立了她当今世界杰出钢琴家的地位。
对于比赛,人们的记忆惯性是只记得第一名,而国际钢琴比赛的魔力,要么是像李云迪一样一战成名,要么是细水长流,赢得好口碑,就像陈萨。
2010年,波兰政府为了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特地在全球发行了80本肖邦艺术护照,这是波兰政府旨在褒奖为传播肖邦音乐艺术和波兰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世界各国人士而设立的一项崇高荣誉,陈萨便是获得者之一。
说到这份殊荣,陈萨现在的反应跟当初相比显得淡定而成熟,透过镜头看到的她,眼里闪着自信的光芒。“当时被授予这个护照的时候还挺惊讶的,当然也是惊喜的,这是一个让人很开心的肯定。”
于肖邦,陈萨更是满怀敬意“对于肖邦,我很难用词语去描绘,他是一个我非常密切的一个作曲家。”在说这句简短的话语时,不自觉把头扬起的陈萨,似乎是在想象,那画面就像肖邦正在对她微笑。肖邦对于陈萨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但作为一名钢琴家,抵达她内心的远不止于此。
“关于我,你们看到了很多关于我和肖邦的评论,我非常钟爱他的作品,但我还在弹其他的作品。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音乐家,都需要新的目标。对于我来说,我会把目标建立在我喜欢的不同的作品上。”
六岁那年,在父亲的启蒙下,陈萨第一次接触到了音乐,学习小提琴,一年后才开始学习钢琴,自此开始了与钢琴的不解之缘。
在学琴路上,父亲对陈萨极其严格,惩奖分明。父亲不许她在完成钢琴课内容的时候显示出任何怕苦怕累娇弱的状态,哭更不可饶恕。从小的磨练,让陈萨形成了坚韧的性格。
可能是因为这样,跟陈萨的对话中,在自然散发的自信之外,她那笑起来像月牙一样的眼睛,以及不自觉的望向远方的动作,就像一位少女,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显然,面对钢琴演奏家日复一日重复的练习,重复的曲子,重复的演奏,这样单一的模式。陈萨显然是不接受的。
15年陈萨成立了个人工作室,每年她都会举行一次全国巡演,期间还会录制个人专辑。从选曲、录音等都由她一首操刀……
“成立工作室可以让我在做音乐这件事情上更加自由,更加的纯粹和有焦点。我始终相信,我所学到的东西,我重复的这些事情,其实都是帮我到达某一个地方的桥梁,不是说一直站在桥上才看得到风景,桥的存在,是为了让你走过去。”
事实证明,陈萨做了一个非常漂亮和smart的决定。今年,陈萨又带着她全新的《德彪西练习曲十二首》展开了全国巡演。
“您觉得一个好的钢琴家需要天赋吗?”
“绝对需要”
“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里的1%,在多数人眼中,是篮球运动员天生的超人弹跳能力;是歌唱家轻松驾驭跨音阶的音域……但在陈萨眼中,天赋是一种纯粹的吸引力。
陈萨听到“天赋”两个字,脸上表现出一种兴奋情绪,她说:“好的钢琴家绝对需要天赋。我觉得天赋一开始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纯粹的好奇心,是莫名其妙就会被感染的吸引力。当你不自觉进入它的世界,你感受到的东西都非常绚丽而不可想象,这个它对你来说无可代替。当你离它更近了,你会被赋予了一种,说不清的魔力。然后你会甘心去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说完这长长的一段话,陈萨显得平静了些,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从手背看去,那是一双纤细白皙的手,而当她把手摊开,十个厚厚的茧子清晰可见。
陈萨对天赋的理解,也正如同“天才”的后半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对任何一个存在过的事物而言,被需要是幸福的。就像历史古迹,当你看到斑驳的墙面,便能看到岁月痕迹一样,古典音乐虽然小众,但流传了上百年的古典乐就像一种精神符号,它会进入你的内心世界,跟你产生情感共鸣,甚至扎根于你的精神世界中。
陈萨对古典音乐的爱深入骨髓。她低头沉思了片刻抬起头真诚的对着镜头说:“古典音乐对生活来讲,是会让你觉得整个生活的触感更有质感,所有的古典音乐在流传了这么几百年之后仍然还在,一定是有某种原因的,所以我不排斥别人在什么样的一种形式上去听音乐,重要的是它还没有消失。”
作为钢琴家时,陈萨诠释音乐风格被有“欧洲钢琴评论教皇”之称的阿缇拉•斯坎姆帕伊评论为果断、充满张力,演奏非常细腻,但又不会迷失在其中。”
当被问到对风格的理解时,陈萨的回答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其实我觉得风格是一个衍生品,当你的处事观、结交的人群、做事的风格等等,这些东西都已经比较明确的时候,风格就随之而来了,类似于一种自我的精神。”
如今,放眼整个社会环境,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风格建立,人们都在以轻松自由的方式,极力拉开与他人的距离,以此构筑自己的精神高地,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化。但一味地追求个性化,何尝不也是随波逐流呢。
最后,当被问到“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您还会选择钢琴吗?”
陈萨自信又无比坚定的说:“会!”
新浪时尚对话陈萨记录摘选:
Q=新浪时尚
A=陈萨
Q:您喜欢在观众面前演奏吗?
A:当然!就是我觉得一个演奏家你不喜欢在公众演出的话,这个的确是会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情,我享受那个过程,我的产出一定是真诚的,当我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分享给大家,大家用不同的方式接受和回应我的时候,我所接收到的是非常奇妙的一种感受,这个是很有意思的。
Q:这和在生活中弹琴有什么不同吗?
A:当在给公众演出的时候,肾上腺素一定会更多,感受到的音乐的形状是和平时非常放松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总的来讲,未知的东西可能也是本身它有趣的部分。当然,我也很享受,自己在私底下随便不为了谁,不为了任何的原因,喜欢弹什么就弹什么的状态。
Q:在台上演奏时出过错吗?是否会留下阴影?如何克服?
A:意外总是会发生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去驾驭它。驾驭不是强势是理解,失误带来的是自省。
Q: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比赛、演出等等这些演奏形式可能会很严肃,会对你们音乐的表达有阻碍吗?
A:其实我觉得这如果是在一个充分的准备之后,是不会有阻碍的,也就是说它适当的一种仪式感。其实对某一些作品甚至是有好处和帮助的。
Q:在舞台上弹琴的时候在想的是什么?
A:最好什么都不要想,完全放空,等待一次全新的经历的状态,对我来说是最棒的。我终归是相信,所有我们学到的东西,所有的这些知识,其实都是帮我们到达某一个地方的桥梁,并不是说,你要一直站在桥梁上才看得到风景,桥梁的存在,是因为你为了要走过去,在台上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Q:一个已经有成就的钢琴家,要如何保持进步,或者树立新的目标呢?
A:让自己进步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一个一个问题和回答,其实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可能来衡量你到底是更好了还是更不好这个,也没有一个绝对值的标准,有意思的就在这。但是我相信进步可能是你对艺术的一种理解力,和表达的丰富性,关于你如何让自己的艺术观点被赋予一种新的生命力,嗯,这个本身可能也是一种动力,让你会更加好奇前方的路,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景。
Q:弹琴这么多年,接触的这些钢琴曲、作曲家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A:钢琴家既是幸运的,也是很不幸的,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作品,值得去探索和感受。当我弹奏不同大师的作品时,我觉得,是我的精神世界在和另外一个真实生活和存在过这个世界上的人的神交,这是一件很悬的事情,但是非常妙。
Q:对于时装设计师来讲,秀场音乐的选择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假如钢琴曲被选来做秀场音乐,您觉得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A:其实古典音乐也分不同的流派和时段,比如说我们也有很多的现代音乐,近现代音乐,跟时装结合应该会是很酷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没有一个约定俗成,想象力是可以被打破和重新去探索一下,只要它合理,只要有意思,关键是有意思。
Q:时尚对你来讲有什么?
A:我觉得有个性的,属于你自己所有的东西,这就是时尚的,对于我来讲,这个是一个比较个人化的理解,当然我觉得大家有审美,这个是很关键的。
Q:您觉得什么是美?
A:美有很多种,但我觉得一定是很真性情的东西。在我看来,美有一种旁若无人的自然,是很难得的一种特质。社会的多元化可能会或多或少让我们需要用不同的面具来面对,所以,其实美有很多道德上的东西,比如说我看到一个人,他有慈悲的心肠,柔软的心,我认为这一定是美的,但这种慈悲又不是过度的只为别人而活。美是包罗万象的,我无法去归纳,而我现在可能只能做到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