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周平:建筑界的真男神

2017年10月09日 11:10 新浪时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这个改了北京胡同房的日本建筑师,对“共享”和“家”有自己的看法)

  导语:房子越来越小,但生活越来越‘大’——这是他希望推广的生活理念。(来源:好奇心研究所 作者:李烨)

  来自日本广岛的建筑师青山周平在 2016 年至少出了两次名。

  第一次,他因在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里接了一个项目受到广泛关注。第二次,则是他在这档节目里改造的住宅被居住者“重新改造”,几乎面目全非,引发了“改造到底有没有用”的公共讨论。

  在这档节目中,他将北京东城区灯市口附近胡同里一处年久失修、采光不足、阴暗潮湿压抑的 34㎡ 狭长房屋改造成为明亮的 loft。

  通过对纵向面积的开发、将腐烂变形的木结构拆除,使用轧型钢板和现浇混凝土的工艺重新修建屋面, 并在其上局部新建夹层的方法,青山周平为业主增加了可使用空间,并通过对不同空间的重新分隔,实现了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合理划分。

  通高的公共走廊将室内各个空间连接起来,同时也与室外胡同相连,像是胡同街道的延伸。走廊上方的狭长天窗和电动天窗以及通透的玻璃立面也解决了原先房屋的通风和采光问题。

  改造让业主和观众惊讶。节目播出之后,类似项目陆续找上门来,而青山周平说,他并不想被定义为只会做胡同改造的建筑师。这个项目背后,他想探讨的是关于未来城市居住形态的理想。

  改造后的房屋以loft形式分为两层,采光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至于一段时间之后曝出的一张改造后房屋周围堆满废品的照片,以及继而引发的讨论,也让青山周平有些不堪其扰(实际上这些废品来自业主邻居——一位拾荒者的堆砌。)

  “这个项目中的房子是北京旧城区典型老房子的状态,业主一家也是比较典型的北京胡同家庭状况。相对于房屋是否漂亮,我考虑更多的是背后的北京老城区改造,和如何最大化利用小空间的问题,这是我参加这个节目的初衷。因为我认为如果北京的老城区逐渐成为有钱人的领土,而普通人无法留在这里快乐地生活,那这不是我们要的城市。” 青山周平对《好奇心日报》说。

  2016 年,一线城市对新增建设用地供地规模施行总量控制,新增指标越来越少,盘活大量存量用地的“旧城改造”模式开始成为房企竞争的新选择。但与高房价、地价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旧城区现存住宅年久失修、空间逼仄,用水、取暖设备的老化等现状。

  青山周平认为灯市口项目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对业主生活状态的了解和具体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让他对胡同住宅、家、城市和胡同居住的理念更加丰富、清晰。

  家=房子吗?看看青山周平自己住的地方

  至今有七八年左右的时间,青山周平和太太都租住在北京南锣鼓巷胡同附近一户四合院里。最开始是很好奇,想要体验大学书本里出现的中国传统建筑。但当住进去之后,他发现,比建筑更有意思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状态。

  在四合院里,大多数房间都很小,一些功能空间,例如卫生间、厨房有可能在院子的另一头,这种打破将所有功能空间聚合在一个封闭建筑内的做法在他看来是“很未来的生活方式”。

  “随着现在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我觉得在未来,年轻人会重新考虑回到这样的居住状态。”青山周平对《好奇心日报》说。

青山周平在北京的家青山周平在北京的家

  青山周平的邻居是一对有两个孩子的年轻夫妇,孩子们经常很自然地到青山家的客厅看电视、聊天,随便呆一会,然后回去。除了“共享”客厅,走几步路就能买到新鲜蔬果的蔬菜摊也被青山视为厨房的延伸。因此,家的范围在很自然的状态下超出房屋的限制,被扩大到了更广泛的范围。

  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房子越来越小,小户型受到广泛的欢迎。房屋面积从七八十平米,到五六十平米,再到现在的二三十平米的改变,一方面是因为房价飞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居住模式的改变。当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居住形态逐渐消失、“独居动物”增多,与胡同居住方式呼应的“共享”和“延伸”理念就会逐渐变得可借鉴。

  做出这一判断的背后,是青山周平对于中日居住状态的长期观察。当下中国一线城市的居住状态和典型问题与曾经的日本东京如出一辙。日本人也在很长时间内自然地认为家的定义就是在一个封闭的小区、封闭的大楼内,一间封闭的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房子。家庭成员的共同居住让人们忽略了对于空间开放性的需求,但实际上,这只是在某个社会形态和阶段内被环境教育的结果。

  一个喜欢谈论“共享”的建筑师

  2011 年 3 月 11 日发生在日本东部海域的“东日本大地震”不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及国民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撼动。根据 BBC 当年的一则调查,这次大地震之后,日本高级百货店近半个月内的订婚戒指销售额比去年同时期增加了40%,结婚戒指增加 25%。东日本大地震让情侣们坚定了想要结婚和共同生活的决心,而那些独自在城市里居住和生活的人们也开始渴望建立更加紧密的社交网络、拥有更多社交机会。

  此外,经过了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经济泡沫破裂,以及由此引发的房价及股市崩盘,在日本社会,房屋已经失去了作为资产保值及投资首选项目的角色。而随着人口负增长和空置房屋的增多,今天的日本人比起通过拥有房产和物质获取安全感,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内心的安定。租赁法规及制度的完善使得租房逐渐取代买房成为日本人的居住新趋势。

  青山周平和太太都出生在典型的日本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和爷爷奶奶一共有 5 套房产。而当他们不在时,这 5 套房子的定期维护和打理工作就落在了青山周平与太太的身上,成为极大的负担。他们在北京和日本都没有购置房产,也是因为不希望因为房子把生活固定化,失去随时离开和重新选择的自由。

  近几年,一线城市以 Uber、滴滴、联合办公空间和摩拜单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及商业模式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青山周平对于“共享”的设想(不管它们各自处境如何),也让他对未来中国一线城市青年共享社区的实现增添了更多信心。

  “我认为这种共享模式的成功,并不只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量,而是由人性本身对分享的向往而驱动的。”青山对此解释道:“中文里的‘享’是享受的意思。很多人认为共享是为了利益,是可以便宜一点的获得更多资源,比如联合办公空间等等。但其实更主要的是,他给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生活的环境和方式。分享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人的基因里面就有分享的欲望,这是人的天性。”

  2016 年,在日本 HOUSE VISION 项目落地中国的“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项目中,青山周平以名叫 “ 400 盒子的社区城市” 项目参与其中,与张永和、马岩松、华黎等建筑师共同探索未来居住的可能性。

  在“400 盒子的社区城市”项目中,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由一个个“盒子”组成。用于睡觉的“盒子”很小,也具有私密性。而卫生间、衣柜、书架这些功能区域则被做成一个个“盒子”,摆放在私密空间外的公共空间里,“盒子”下面有轮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位置。400 个这样的居住单位组成了一个城市社区。需要的时候,“盒子”挪腾一下地方,就可以空出一条跑道来举行马拉松比赛,也可以空出一块区域举行演出活动。

  虽然“400 盒子的城市社区”尚且是一个理想化的未来概念,但青山周平对于共享社区的构想已经获得了一些开发商的认同,与国内地产服务平台链家“自如”项目以及 YOU+青年社区、共享际等新型社区的合作已经进入设计阶段,为共享际设计的“未读 CLUB”线下阅读空间也已建成开放。

  与大多数建筑师一样,青山周平也希望能够通过大型项目实现自己对于改变社会居住理念的理想。但相比项目的规模,他更希望把新型的居住理念传播出去,让为了房子苦恼的年轻人认识另一种可能性。

  “如果可以改变生活理念,我们的房子可以越来越小,但生活会越来越‘大’。”

  题图来自 Shuhei Aoyam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风尚标+ 更多
精彩视频+ 更多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美图+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