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买买买推波助澜 王俊凯早已看穿真相

谁在为买买买推波助澜 王俊凯早已看穿真相
2018年01月12日 07:14 新浪尚品

  导语:相信我们大家在剁手买东西时都信奉一个道理“买什么东西是我自己的事,和别人无关”,但如果我告诉你你买东西这件事的确和别人有关时,你会不会觉得我是个大骗纸?

  不过当红偶像王俊凯对这件事也是比较感兴趣,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过,对研究“买买买”的《身份的焦虑》这本书十分喜欢,都将它作为枕边书呢。

  我们平常“买买买”的时候,可能并不需要考虑太多,只是出于某些个人原因而进行消费。但其实某种程度上,背后还牵涉到一套庞杂的社会机制。当它日渐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风气时,便有了一个名字:消费主义(consumerism)。这并非是近年才流行起来的术语,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已经非常关心这个话题。进入20世纪以后不管是什么领域,似乎都可以或多或少跟“消费”沾上一点关系。

  据此,推荐3本相关的著作,它们分别从个人身份、消费文化、社会阶层等不同角度,解释了在消费主义风气盛行的当下,“买买买”到底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推荐书目:《身份的焦虑》

推荐书目:《身份的焦虑》

[英]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没错,就是王俊凯作为枕边书的那本。

  在本书的中文版序言当中,作者开篇就点明了:“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同时他还指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很少出现身份焦虑,反而到了现代社会,生活基本需求得到保障之后,身份的焦虑才开始产生。一方面,由于我们对自己地位稳定性的担忧,所以渴求他人的肯定;另一方面,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跟身边的人作比较,不希望自己成为群体当中“失败”的那个。简言之,过分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是产生身份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假如将这种心理放到消费社会当中,也是可以说得通的。某些时候,我们通过购买一些彰显身份地位的商品,无非就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美。又或者是当我们看见身边人拥有某些好东西的时候,为了不甘人后,所以自己同样也想拥有。因此,“买买买”冲动有时就产生于比较心理。而且时下无处不在的大众媒体的宣传攻势,更是起到“煽风点火”的效果。

  当然,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阿兰·德波顿除了解释身份焦虑的成因之外,还提供了一些非物质性的解决办法,例如艺术、哲学、宗教等,这些办法对于抑制过度的不合理的购买冲动,也许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推荐书目:《消费社会》

推荐书目:《消费社会》

[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消费社会》是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发表于1970年的专著,是作者对于当时西方社会消费主义盛行状态的揭露与剖析。尽管出版距今将近50年,但是书中的很多观点至今仍不过时,尤其对于中国社会经济以及居民消费生活的现状极具参考意义。

  本书具体分为“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性与休闲”、“结论”四个部分,从多角度揭示了消费社会的具体运作模式。但是概括而言,整本书无非旨在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消费者与商品的关系在消费社会当中,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消费,已经不再单纯是过去“人使用物”的简单模式,如今还牵涉到了身份象征、社会等级、人的主体性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问题。不仅如此,在消费社会之中似乎还存在着某种“物支配人”的倾向,而广告和大众媒体对此又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本书除了揭示消费社会表象背后很多你不曾发现的“真相”之外,还发出了警醒的讯号——当每个人都已经无法离开这场由全社会共同构建的“消费盛宴”时,我们可以怎样尽量保持理智和清醒?

推荐书目:《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推荐书目:《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美]保罗·福塞尔著,梁丽真、乐涛、石涛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福塞尔的《格调》其实不算是十分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反倒有点像一本“生活质量指南”。在本书当中,作者围绕了一个据称在美国社会人们都很忌讳谈论的话题——社会等级而展开。本书既与消费有关,但又不局限于关于消费的问题,因为社会等级除了可能反映在个人消费力之外,还可以体现在生活品味的各个侧面。

  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指出,焦虑是出于我们对自己地位不确定的担忧,那么《格调》则尝试让读者知道,我们身份地位的确定,乃至我们可能被归类到哪个社会等级,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小细节密切相关。正如书中的第五篇“消费、休闲和摆设”就探讨了消费爱好与日常兴趣,包括喝酒、食品、购物场所、旅游、运动等多个方面的不同表现,都可能会无意中暴露了自身的社会层次。

  当然,福塞尔在书中的有些言辞表达,或会稍显尖酸刻薄,另外也不能排除存在某些刻板印象,毕竟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很难说完全通过某个阶层的特征而对个人生活取向一概而论。但是本书之所以能够畅销多年,相信是因为作者敢于触碰社会等级这个“敏感”的话题,令读者重新思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才会受到大众追捧的。

  “I shop therefore I am ”(“我购故我在”),是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1945 - )发表于1987年的拼贴画,是一幅极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克鲁格长期致力于关注女性权益、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等议题,并创作过不少相关作品,是位相当擅长将文字魅力与视觉艺术有机结合的艺术家。她的作品不仅极具视觉冲击力,同时那些短小精悍的口号,也相当发人深省。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买买买”早已与身份、地位、社会等联系到一起。应该说,琳琅满目的商品确实对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能够拥有一件好的物品并且善于利用它,固然不是坏事。但是对于某些商品,假如远远超过了自身消费能力而无法强求的话,我们也应该将自己的心态放平常。总之,在这场全民狂欢的“消费游戏”之中,可以怎么高兴就怎么玩,但同时应该避免盲目跟风,更加切忌让“人”变成“物”的奴隶。

  也想阅读王俊凯枕边书的,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唯物观即可!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唯物观”,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抖腿已过时 抖手才是应有的新风尚

·自己动手做个胶片LOMO相机,满足你想要的摄影文艺感

·智商没有180不敢打开这本书

·死亡倒计时手表 敢买都是真汉子

·门槛被踩破 这家药店“药”你着迷

·年度种草大会:13张本年度最值得购物清单

·王老吉凉茶开实体店 佛系90后养生新去处

·女友点名要这个打开一看融化老夫少女心

·90后变“佛系”就是丧?遇到它们都是战五渣!

·圣诞愿望还是要有 万一实现了呢

……

  这是一个用心安利好物的神秘组织,

记得“花前阅下”。    

精彩视频

产业资讯

明星公告栏

精彩原创

高清美图

专题策划

风向标

我爱试用

秀场库

化妆品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