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纪录片云集20位大师 占据设计界的半壁江山

10年前纪录片云集20位大师 占据设计界的半壁江山
2019年06月25日 16:58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导语:《Rams》这部纪录片,让整个设计界足足等了三年!豆瓣评分高达9.1分。看过的网友纷纷表示:建议全文背诵!

  导演Gary Hustwit也是纪录片《Helvetica》的制作人,曾在2010年掀起一片字体热。

  同时期拍摄的设计三部曲之一《Objectified 设计面面观》,被称为“设计师必看” 的纪录片之一。

  片名的每一个字母,都代表了一个作品,最直观的是尾部的字母形状就是一把著名的Panton椅。

  ▲维尔纳·潘顿设计的Panton椅

  片长仅75分钟,一共探访了20余位世界顶级的设计师,运用实录的镜头让我们仿佛与大师真实的面对面交流了一番。

  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祥,他们的设计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比如:苹果首席设计官乔 纳森·伊夫、德国工业设计之父 迪特·拉姆斯、MUJI设计总监 深泽直人、宝马首席设计师克里斯·班戈……

  整部纪录片围绕工业设计这个主题,范围从一把牙刷到各种大型机器,带你了解到底什,如何做设计以及设计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设计离我们很遥远吗?NO!

  什么是设计?这样的问题突然摆在面前,我相信90%的人一时间都说不出来。

  ▲汉斯·瓦格纳(Hans Wegner)和他的椅子们

  然而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其实,设计与每个人都是密切相关的。

  每天从我们醒来的那一刻开始,周围接触到的几乎所有东西,都经过了或多或少的设计。

  像烧水壶、餐具、面包机、垃圾桶……

  小到早上刷牙用的牙刷、梳头发的梳子、淋浴的花洒……

  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就是设计本身。看似平凡的用具,都是历代设计大师的思维凝聚。

  设计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并且都是经受过时间考验的大师之作。只是我们从未认真去思考过,以至于都没有察觉到它们是被设计过的。

  深泽直人就是运用这种“无意识设计”的理念,将设计完美融合在了我们的行为中。

  这款长了鞋底的包包(Sole Bag)就是当你拎累了,你可以毫不犹豫把它放在地上,不会倾倒。

  好的设计会蕴含故事让你解读,比如这个小日式牙签:

  顶端的圈槽,把它折断,就表示牙签已被使用过;被折断的部分,还能充当搁置台,这就很符合日本的饮食文化。

  你可能完全感受不到它被设计过,就是这么巧妙。

  至于什么是好设计,我们无法从单一层面来评判好坏。所以迪特·拉姆斯提出了他认为的好设计应该遵循十大原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设计十诫”,以供我们参考和检验。

  如何开始做一个设计?

  大量调研?收集数据?然后尽量满足多数人群。这是我们在学校、工作中常用的设计思路。

  这部纪录片为我们讲述了做设计的两个思路。

  Smart Design的高级工业设计师向我们展示了第一个思路:修枝剪的设计案例。

  首先找到市面上所有已经出现的产品,亲身使用进行对比测试分析。

  在体验了多数产品后,用手套标注,找出主要的受力点。

  根据受力点,将原本直线型手柄雕刻出了合适的握持区域,来解决过重而造成工具脱手的问题。

  仅一个小的改动,使用起来不仅省力,同时操作也更加安全。

  产品要和人打交道,在设计中要更多关注到人本身,才能让用户获得好的体验。

  那反过来考虑呢?

  德稻设计大师方墨山在做设计的时候,用的就是相反的设计思路。

  ▲方墨山设计的OXO 的“好握”系列

  他从寻找“极限人”的角度着手,例如设计一款削皮器,如果连关节炎患者都可以安全使用的话,那普通人也能很好地使用。

  ▲传统的削皮器(下)改良后的削皮器(上)

  儿童绘画时会选择更粗大的蜡笔,因为更容易握住。同理,这款削皮器也通过加粗握柄来增加它的握感。

  设计师在调试手柄的尺寸,比照了各种材料的舒适度之后,最后找到了一个最佳尺寸。

  设计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知道了什么是设计,如何做设计,纪录片还为我们讲了设计未来的方向。

  要找寻未来,必先了解历史。纪录片里从把现代设计的发展分成了三个维度。

  形式追随形式

  早期的设计,比较注重产品的形式,更多关注产品的外观。

  美国粉红狂热爱好者Karim Rashid,就凭借其简洁和造型大胆的风格而闻名。

  ▲Woopy 扶手椅

  拥有一种流畅的形状,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它的线条都非常优美。

  ▲Ottawa餐椅

  设计灵感来自于大自然的叶子,是一种极简的弧形设计。

  形式追随功能

  第二阶段,形式追随功能的时代。在纪录片中,苹果首席设计官乔纳森·伊夫,就举了一个很好地案例。

  ▲ 第一台iMac(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脑技术只能做出球形显像管,因此,第一台iMac电脑造型是球型的。

  随着显示器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屏越来越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脑基本都是扁平状。

  工程师出身的老戴森曾经说过 ,“设计应源自于功能的改进,设计应该是要研究如何改进物件的性能而不仅仅是外观。”

  戴森所生产模型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几乎可与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相媲美。戴森公司的设计师都被称为“工程师”。

  他们始终专注人们生活中的小问题,然后全身心投入去解决它们。

  也难怪为什么戴森的产品价格非常不友好,但每每出新品都是一堆人吵着要买,刚上架就告罄。

  交互设计

  之后,现代笔记本之父比尔·莫格里奇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领域,即交互设计。

  他设计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是现今轻薄笔记本的原型。

  在使用GRiD Compass第一台样机的时候,莫格里奇形容自己被“机器吸进去了”,因此他开始寻找人与屏幕背后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GRiD Compass

  如今,交互设计的使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普遍了。

  我们日常的网上购物、在线点单等。每一次点击屏幕, 我们其实都和机器背后的程序发生了互动。

  近几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比如智能扫地机器人、一些人工智能设备。它们的出现,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设计让生活更便捷。

  ▲ Roomba定时智能机器人

  ▲ 小度人工智能音箱

  看完整部纪录片我们会发现隐藏在物体之下的创造力,所谓设计是用“工业”的方式实现批量化生产,成功的设计最终会走向商业。

  像宜家和MUJI等品牌,把设计作为企业的“附加值”,批量生产后进行销售,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设计带来的便利。

  在设计师们的不断努力之下,未来肯定还会出现更好的设计,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安逸的环境。

精彩视频

产业资讯

明星公告栏

精彩原创

高清美图

专题策划

风向标

我爱试用

秀场库

化妆品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