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中央美术学院时装发布会

2016年06月16日 16:06 新浪时尚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6年5月19日中央美术学院“蜕变”时装发布会于D?PARK751大罐拉开帷幕。发布会依然秉承着央美设计学院时装专业的教学理念,旨在突出设计中的创新与审美,强调艺术、设计与商业的有机结合,强调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专业资源、扩大社会影响的专业成长模式,并着力于针对“个性需求”的小众市场培养高规格人才。

  本次发布会以“蜕变”为题,发布系列以11位本科毕业生和1位硕士毕业生作品组成,“蜕变”是同学们对于学校专业学习的一次系统总结,亦是同学们踏向时装设计生涯的第一次绽放,化茧成蝶,承载着母校对于她们的期许和厚望,振翅高飞,寄托着同学们对于时装的热爱和憧憬。

  参演的12组毕业作品分别从物理概念,材料创新,时代记忆,结构重组,风格创新等不同角度展开。其中余一萌的作品《暗物质》,设计师源于对宇宙中某种未知力量的好奇,以服装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对暗物质的感受与探索,从无形的灵感中提取有形的元素并把它翻译成实用美观且具有前瞻性的服装。

1
2

  徐睿作品《簇》,通过面料激光切割的表现手法,以层层叠叠的花瓣裁片为主要元素,选择纯白色与大地色为主打色,代表花瓣与尘土的交融契合,象征着生命的短暂轮回。

1
2

  曲明鑫作品《亢奋的年代》回望八十年代的流行就像理想一样,是属于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们的狂欢,那时的衣服虽然无法用现在的审美去评判,但那时年轻的人们是精神的,那时的年代是充满理想和亢奋的。

1
2

  李淑君作品《冰靈》以自然冰凌为灵感,描述冰凌的柔软和坚强,对面料色彩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服装结构等进行创作,体现东方女性内柔外钢的特征。

1
2

  郭晋婧作品《袄》,追忆个人对袄的情感,将古代衣制与现代棉袄制作工艺结合,有利用衣服的结构做出夸张的造型来表达儿时对棉袄厚重的感受。

1

  张婧婧作品《掷布为衣》,汲取古人矩形裁剪的制衣智慧,挖掘传统裁剪“物尽其用”,“因势利导”的造物观念和生活智慧,通过对矩形裁剪的试验与研究,探索如何使这种裁剪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更适合人类的穿着。

2
3

  戚蓝方作品《我们的领域》主要研究织物的叙述语言来作为媒介承载个人和公共记忆。把织物作为canvas,置入信息,进行个人和公共的对话,让它具有情感的自在生长的依据,以此探讨了城市痕迹作为记忆的承载和地理和文化的领域对我们的个人身份的定义。

4
5

  包涵作品《花样年华》思考当下“西服东渐”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影响,设计以初兴时的旗袍为灵感来源,通过了解中式服装对结构的概念,寻找旗袍的结构语言和工艺特征,进行现代化创新设计。

6
7

  胡茜茜作品《缯色》,以时装为载体,用不同的染料或染色技艺模拟自然形态,希望籍此扩大时装设计草木染的认知与应用范围,从而使这门古老的染制工艺在当代设计发展中寻获其合适的位置与发展途径。

8
9


  陈芷茵作品《Second layer of skin》衣服被称为“第二皮肤”,我将以此为切入点研究身体与衣服的形态和关系,并以面料改造的形式呈现。以不同的手法来模拟皮肤质感,记录身体被包裹、束缚和纠缠的状态。

10
11

  郑有娜作品《破碎的心》,灵魂离开躯体作为一个纯粹的存在形式,没有任何重量或形状。然而,在它离开身体之后,它便拥有美丽的颜色和形状成为一个不透明的雾,设计系列以这种神秘的雾作为设计灵感进行展开。

12
13

  赵伟伟作品《蔓延》作品系列采取平面裁剪的形式,将服装的形态进行平面化,并借用充气膨胀的特性来呈现服装的空间延伸。

14

  本次“蜕变”时装秀是由吕越老师,张茜宜老师,朱临老师为核心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四工作室团队筹划与准备的。本次展演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毕业作品指导上李宁老师、胡雅虹老师和谢梦荻老师的辛勤付出。此外,本次时装秀的成功发布依托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舞台,以及幕后制作团队的精彩呈现,演出团队的精彩演绎,造型团队的奋力配合,共同铸造了这台时装艺术的“蜕变”之旅。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风尚标+ 更多
精彩视频+ 更多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美图+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