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为什么再也不能达到过去的高度?

2017年10月15日 21:13 新浪时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范主说:时势造英雄

(文 | 周浩,授权商务范发布)


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是“TVB 还能否达到过去的高度”,而应该是“TVB 为什么再也不可能达到过去的高度”了,因为这个问题本质上已经没什么悬念。因为当下的情势继续下去,无线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巅峰,已经是大家都能够看到的现实,我的看法是,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把 TVB,包括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影视业的衰退,视作是内地影视业和影视资本崛起的必然结果;也有人提到,新生代的香港演员实力不济,相比前辈来说水准大幅褪色,是无线电视剧一落千丈的本质原因。


其实在我看来,这全都是香港影视行业大幅衰退的原因,但也并不是全部原因,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催成了这种情况的产生,这些因素甚至可以用互为因果四个字来概括。


(一)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香港影视行业的繁荣,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是吃了内地的红利,尤其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初期那会,一方面是不少在内地的优秀青年中年演员纷纷来到香港,另一方面大批当时的社会中上层携家带口地逃到香港,这波红利恰恰就是让香港电影行业繁荣起来(电视剧在后来才出现,但是电视剧草创时期就是很多电影演员转电视剧的)的根本


我在这里举些 TVB 观众都非常熟悉的例子,比方说已经去世多年的两位老演员,“虾叔”关海山,以及鲍方。“虾叔”是广州人,出身于粤剧世家,很小就开始登台表演了,1937 年抗战爆发之后来到香港;鲍方是南昌人,同样也是当时民国的中上层出身,在抗战期间就登台演了大量的话剧,在解放战争期间来到香港。

除此之外,包括比他们两位略微年轻一些,出生于 1930 年左右的李香琴(顺德人),胡枫(广州人),谷峰(上海人)等等,这些都是 TVB 观众不会陌生的老演员,他们都是在不同时期来到香港的。


再来说说其他一些人,比如著名的“长城三公主”——陈思思,夏梦,石慧,她们都是来自沪苏杭地区的江南姑娘,其中夏梦和陈思思都是上海人,石慧是浙江吴兴人,这三位也都是在解放前后跟随家人迁居到香港的。



既然说到上海人,那就顺便再提几位,比方说另一位上海人,当时著名的电影小生严化和他的夫人,同样是著名影星的红薇,也在上世纪 40 年代末那会来到了香港,而他们的两个儿子,TVB 的观众也再熟悉不过了——秦沛和姜大卫,当然,他们还有一位同母异父的弟弟尔冬升……



和秦沛,姜大卫基本同辈的香港上海人,还包括岳华,陈鸿烈等人,以及岳华的夫人恬妮(当然,还有恬妮的妹妹恬妞)等等,当然,还有 TVB 观众不会不认识的“阿姐”汪明荃,以及“肥姐”沈殿霞。。。


当然,还有出生在苏州的潘迎紫,等等等。嗯,毕竟答主是上海人,所以可能这方面比较熟悉……胡蝶演艺生涯的最后岁月,同样也是在香港度过的了……当然,像容如意,容小意姐妹这些名字,也很值得一提。


简而言之,香港影视行业的起飞,靠的是背后整个粤语地区的大量演艺人才。在 30 年代至 50 年代纷纷来到香港;靠的是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作为当时中国电影行业中心的上海,已经成名的演员,以及大量社会中上层的人士都来到香港,形成了一个基数庞大的香港上海人社区;同样的,还有从全国其他地区逃到香港的那批人,包括北京和东北等地的中上层人物……


光靠香港本土的弹丸之地,没有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红利刺激,香港的影视圈哪能一飞冲天?


现在香港影视业的逐渐衰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波吃了六七十年的红利已经到头了。我就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今时今日的香港,还有做出比如,让陈凯歌,陈道明,张国立,巩俐,章子怡,周迅等(以下省略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名字)一大批内地顶尖演员,把它作为演艺事业重心的能力吗?香港在六七十年前,吃到的就是这个级别的红利。


事实上,香港影视圈吃内地的红利,绝对不止吃这么一波,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从内地迁移去香港的人可是很多的,而这批人很多又成为了香港演艺圈的中坚力量,比如杨恭如,比如叶璇,比如陈法拉,等等。。。


在 90 年代,有不少优秀的内地演员,以交流的方式去香港接戏,而且几乎从来没有接过最核心的角色,比如蒋文端(94 射雕英雄传里演瑛姑,刑侦 1 里演钟可儿,就是李忠义的第一个女友,等等),张延(95 神雕侠侣里演何沅君,刑侦 1 里演蓝恩美),以及何美钿(96 笑傲里演仪琳,97 天龙里演钟灵),等等。


想必现在大家都难以理解,像何美钿这样一个无论颜值还是演技都完爆杨幂等人的演员,张延这样一个极具古典端庄气质的美人,竟然只能去香港电视剧里演一些主要配角,或者是只出场一集的酱油角色,这就是当时香港影视圈如何吃内地红利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故事现在还可能发生吗?现在还有哪个内地的顶级演员,会愿意到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演一堆乱七八糟的配角?


(二)


其次,演技问题。这里我要说的是,香港电视剧行业的衰落,从演员的层面上来说,花旦始于 1980 年左右的这批人,小生则始于 1970 年左右的这批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年轻一代的演员,所拥有的阅历,所经历的身世浮沉,和老一代的人是没法相比的。


我刚才提到了关海山和鲍方这两位,也提到了前者是粤剧出身,后者则是话剧出身,而且在解放前就已经长期登台了,另一位资深的女演员李香琴,同样也是粤剧出身。比他们几位更年长的著名演员郑君绵(在《义不容情》的开头饰演和岳华打对台的朱小山律师),不仅演话剧,还做电台波音,还是名噪一时的歌手。


当然,我还没有提到一位隐藏 boss钟景辉老师,各位有兴趣的话,不妨看看钟老师的履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人的演艺事业从很早就起步了,而且经历过诸如话剧,粤剧(或者京剧等其他地方剧种)的熏陶,这些磨练经历是年轻一辈的演员所难以相比的——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那些老一辈电视剧演员,同样也是有类似经历的,尤其是不少演员都有歌仔戏的经历,甚至本身都是歌仔戏的大咖。


生活的阅历更加不在一个层次上,有一句话叫做艺术来自生活,这句话对于演员来说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周遭环境时势的更易,自我生活的几经沉浮,尤其是少年时代的艰难困苦,甚至颠沛流离,这些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经历的。


演技的退步,普遍来说,和年轻一代的生活阅历相对老一辈人的不足,以及在演艺经历里所接受的培养培训方式相对单一,我觉得是不无关系的(嗯,我觉得年轻一代的国内演员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从小过得太舒服了,当然,考虑到国内演员接受的高等教育方式,我觉得相比香港等地的艺人培训班,功底还是要扎实很多的。。)


(三)


我想要提到一个或许没有人提到的问题,民族意识,而这其实折射出了很多内在的东西。


各位不妨想一件事,大家小时候所看的电视剧,电影,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其实并非完全来自于国内的各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电影电视剧,还有不少来自香港人的手笔。


黄飞鸿,霍元甲,陈真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在塑造的过程中,香港影视圈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还有不少壮怀激烈的粤语爱国歌曲,也是香港影视黄金年代的杰作,比方说叶振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汪明荃的《勇敢的中国人》等等。



那个年代的香港民国剧,创造出多少铁骨铮铮的中华男儿形象?看一部黄飞鸿,看一部精武门,甚至各种民国剧里的情节,都足够感受得到热血沸腾的民族情怀,比自己在中小学里接受到的那些枯燥的,教条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电视剧才真是更能够让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油然而生啊!


上文曾经提到,在当时的香港影视圈有很多上海人,这个人数众多的上海人社区,也令很多以民国时代的上海为主题的电视剧,不仅在香港,也在内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在 1980 年主演的《上海滩》。



而后来在 1996 年,TVB 又推出了一部由郑少秋,陈锦鸿,陈松伶,林家栋主演的《新上海滩》,同样是 1996 年,已经破产的 ATV 拍过一部《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也是以上海滩的龙争虎斗作为背景,同时期小部头制作的民国剧还有不少——《黄浦倾情》,《刀马旦》等。

这些电视剧不仅代表了一代香港上海人对故土的眷恋,同样也是历史大背景下充分展现民族情怀,爱国情怀的佳作。


当年的香港电视剧,或许有诸多的细节问题,比如大家都说烂了的布景,但是气魄和格局都是很大的,那些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上,都能够演绎出风起云涌,荡气回肠的故事。


老一辈电影人电视人,对国家对民族的归属感,恰恰是他们能够奉献出诸多佳作的重要原因——想想阿姐汪明荃如今在面对**分子的时候,依旧高唱《勇敢的中国人》,就足以令人动容。



老一辈的香港电影电视人,有些经历过抗日战争,那种整个民族所蒙受的屈辱在他们心头不可能不留下印象,而所有人都经历过的,是港英当局治下,华人抬不起头来的那种社会地位,是香港皇家警察作为港英当局的打手,行为行事与地痞无赖无异,令良民们深受其害的社会现实,所以他们能够更加清楚民族精神意味着什么。


这里不得不提到,上世纪 70-90 年代,香港产生过很多具有中国古典美韵致的经典影视作品,包括歌曲,当时有很多优秀的谱曲大师,比如顾嘉辉和黎小田等人,都曾经写出过很多用宫商角徵羽五音所作的经典音乐,配合黄霑,邓伟雄等人同样极具中国古典美特色的词工,堪称是天作之合。


随便举几个例子——除了我之前列举过的之外,还有张德兰演唱的《鲜花满月楼》,汪明荃演唱的《京华春梦》,叶丽仪演唱的《上海滩》,罗文甄妮演唱的 83 射雕主题曲《铁血丹心》,叶振棠叶丽仪演唱的 84 笑傲主题曲《此际情也可永》,梅艳芳演唱的《似是故人来》等等等等。


当年的香港虽然是小地方,但是影视剧的格局却非常大,立意却非常高,但是如今的香港,影视剧的格局也随着社会格局的越来越小,格局越来越窄,立意也越来越低——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05 年之后的那些香港时装剧,明目张胆贬损内地人的桥段有多少,相信一直看 TVB 的观众不会不了解,诸位作为内地观众,看到那些桥段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发自内心地不舒服呢?


最近十多年来,大部分的港剧都是只拘泥于香港一地的意识,说香港的是,道香港的非,这就是民族意识在年轻一代身上逐渐缺失之后,影视行业也会因此深受其害的最有力证据——千万不要小看社会风气的转变对电视电影所形成的冲击,就像宋词再妙,往往也只是风花雪月式的精致,比起唐诗那种磅礴的气韵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大家有没有发现,TVB 已经很久很久都没有优秀的古装剧了,尤其是古装剧里最独有的金庸剧,自从 01 版倚天屠龙记之后,也再也没有新的作品问世了?


曾几何时,很多人认识到 TVB,其实是通过金庸剧的,比如风靡全中国的古天乐,李若彤版《神雕侠侣》,黄日华,陈浩民版《天龙八部》这些。除此之外,直到本世纪初,TVB 还能够拍出《帝女花》,《再生缘》这样的,或者是传统民间传说,或者是传统文学的经典作品,但现在呢?——个中缺失了写什么,想必大家心知肚明。


(四)


其他的很多东西我想也不必我重复了,比方说 ATV 的倒闭导致 TVB 一家独大,进而在缺乏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越来越没有进取心,比方说 TVB 对于员工那种一毛不拔的待遇让大量优秀艺人流失,进而到内地来寻求发展机会,这些东西都说多说烂了,再展开说也没太大意思。


但是我更想说,香港影视业的繁荣,本身只是特定历史节点上所产生的机遇,这种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后劲支撑,是没法长盛不衰的。然而香港社会如今愈发自我封闭,在没有新鲜血液流入,没有民族认同感作为支撑,说来说去只是香港一地的阴晴雨雪(哦好吧,香港应该不太会有雪),老一辈演艺人的老本终究会有吃完的一天。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风尚标+ 更多
精彩视频+ 更多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美图+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