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势:女性的独立,不止活在嘴巴和影视作品中

2017年04月24日 12:06 新浪时尚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在喊了很多年的“男女平等”之后,我们好像习惯了都市里来去匆匆的身影里有半数都是女性的现实,也习惯了在职场中、在生活中绝大部分女性都愿意为了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和话语平等权而奋发努力再向上。

  在各类鸡汤文和成功学的双重夹击中,“独立”绝对是高频词汇。

  无数闪着金光的鸡汤故事,在向都市女性们诉说着这个词语的美好:只要独立,你就能说走就走,就能犒赏自己想要的包包,就能不为渣男的离去而痛哭流涕,就能不被年迈的父母拖去人民公园相亲角……幻梦中的“独立”约等于“迈向美好人生的金钥匙”。

  但一旦把“独立”收归到现实,你会发现人们对独立女性有太多苛求:要家业丰厚,要事业有成,要爱情圆满还得(看起来)年轻貌美,不然所谓的“独立”就会被解读成掩饰脆弱内心的“挡箭牌”。尽管你自己并没有想那么多。

  总有人问作势君,“我想变得独立一些,我应该怎么做?”作势君不煲鸡汤,只想和你们分享一部电影,2000年让Julia Roberts登顶奥斯卡最佳女主的《永不妥协》。

  别看女主角是美国人曾经的甜心Julia Roberts,她在里面的生活实在是一团糟。

  这次她叫Erin,是一个高中毕业便工作,已经当了妈妈的30多岁女性。她和两任前夫都没维持多久婚姻关系,却不得不负担起三个孩子的养育工作。

  想当然耳,她的素质不会太高,讲话随时爆粗口,激动起来只顾自己发泄怒火。

  连穿衣品味都欠奉,她的衣橱里不分场合季节,大概只有各式低胸和透视装。

  因为学历不佳又拖家带口,她屡屡失业,出车祸脖子受伤了连保险都没有,更无从谈治疗费。

  何况她还债台高筑,欠了17000美金。破产、失业、有小孩要抚养,她上法庭为自己争取正当权利,但她条件实在差到连对方律师都不得不恶意揣测她的提告原由是不是为了讹钱。

  毫无悬念,失势又没钱她的官司输了,没有赔款让她填补欠下的巨额债务,连隔壁一直在她上班奔波时免费帮她带孩子的邻居老阿姨,也侧面道出自己要离开的决定。

  她潦倒到带着孩子去餐厅解决晚餐,自己却舍不得点任何一份餐点,只能回家之后在脏旧的厨房里大口吃存放已久的罐头果腹。

  她对着律师行老板说出的那番话,戳中了为家庭而放弃事业的女人们内心那根隐隐发痛的神经:“因为我寄情于家庭和孩子,与工作和社会隔绝了六年,所以我想再找一份好工作难于登天。”

  幸好律师行老板人不坏,命运也不至于对她太糟糕。她终于为自己谋得了一份在律师行当助理的差事,不过她没有员工福利。

  命运的转折是一次案件调查,她发现客户居住地所在的电力公司会排放合法含铬的污水,而这种污水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大有损害。

  可笑的是,她的对手却对此不屑一顾、不置可否。

  她开始四处奔忙去联系同样在事件中受害的底层家庭们,想要了解其他人是怎么样被蒙蔽而生活在苦难之中。

  从来没好好学过生物、化学和环境地理的她,也为了查找证据徒手抓过污水里死去的蟾蜍、钻进水井里收集污水标准。

  她或许真的不懂谈判的技巧,却能用自己那对抗生活那原始的勇气,让企图仗势欺人的对手栽个大跟头。

  整整18个月里,她都在研究这一桩案子,研究到能背下几百名原告每一个人的电话号码和基本信息。 

  这当然不可能是一部黑暗结尾的电影,故事的最后,没读过法学院又不懂什么礼仪的Erin Brockovich帮助几百位居民获得了应有的赔偿。

  她也靠着这个案子获得了200万美元的诉讼酬劳。

  在整部影片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坚持查案、甚至一度忽略家庭的时候说的那番话,“我这辈子第一次感受到被人尊重的滋味……请不要逼我放弃”。

  有时候我们拼尽全力,不就是为了那份被别人尊重、生活能够自主的成就感吗?

  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一部电影,根本就太虚幻,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人为独立和尊重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但这个故事完全出自真实事件,Erin Brockovich确有其人,电影里连名字也没改。这桩案件的赔偿金额,是美国有史以来直接诉讼案中最高的一笔,她本人也在之后持续活跃在美国法律界,为底层人民发声。

  她本人甚至还在影片中客串了餐厅点单的服务员,让人不得不感叹一次投入的工作,扭转了她看待人生的视角。

  还有什么比真实的生活本身,更能给人信心呢?

  或许不少人马上要发问:试图独立的人千千万万,但金字塔尖的却永远只有那么几个,为什么?

  因为独立并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事啊。独立需要你的取舍、平衡,就像影片中的Erin Brockovich,当她开始负责案件的跟进时,她开始无法顾及孩子与交往中的男友。家人对她也充满了不理解和怨恨。

  但她也选择坦诚地告诉家人,自己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有多重要来换取理解和尊重。事业、家庭、爱情都很重要,但你的手里大多时候只能握住一把剑,“牺牲”和“努力”一样重要,当然还要有一点点恰到好处的幸运。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文化消费为导向的时代,我们不再把Helen Keller这样的人物当做精神导师,《爱的教育》也卖不过畅销榜单上那些年少明星们20岁不到就写就的写真集式“自传”,但先别急着叹息这是时代的悲哀。我们为什么不看看这种文化的替代,主角们都在背后付出过哪些努力?

  存在即合理,存在亦会留下痕迹。以同一盏镁光灯为起跑点,也总能在多年后分出一二三名,汗水和伤痕积累成里程碑,光环才终会降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势”]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风尚标+ 更多
精彩视频+ 更多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美图+ 更多
热门博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