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炒作也需要底线

2013年08月16日17:12  时尚专栏  作者:程美信   我有话说

  7月26日凌晨,一条微博引起了艺术圈的关注:“@沈其斌V:本人策划的≪当代艺术:中国进行时!≫专场拍卖,在运输途中遭遇大火,大部分作品烧毁,特此通告。”随后,该微博在网络上持续发酵,随后几天,艺术网站都把“7.25艺术大火”事件列为头条新闻……

  艺术界对这场莫名的大火有着种种猜测和怀疑,甚至有人指出火灾图片均来自网络,所毁画作的烧痕并非出自一场大火等等。再加上主办方既没有为艺术品运输购买保险,也没有出具火灾现场更多有效资料……所有的这一切,最终都被指认为策展人和主办方刻意“炒作”的痕迹。

  实际上,这场“精心设计”的大火,勾画出一颗贪婪的野心和追逐“眼球经济”的浮躁心态。的确,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匪夷所思的“成功”案例,比如早期的芙蓉姐姐、凤姐、再到干露露……似乎不择手段的成名就意味着成功,不管这名是恶名还是臭名,最终都和“利”有了联系。

  艺术界当然深知个中三味,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的名言“每个人都可以成功15分钟”成为众多艺术家奉行的金科玉律。特别在中国,艺术家为了吸引眼球,可谓煞费苦心、不择手段。和“7.25艺术大火”不同的是,这些艺术家所使用的手段还仅仅限于个人行为,还未触及社会和人格底线。然而“7.25艺术大火”则公然挑战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新闻、获得经济收益,甚至“策划”火灾。

  我们不应该再制造明星

  很多年来,由于媒体单一和信息传播不通畅,中国社会制造了很多畸形的“明星”,这些明星在网络时代,真相被无情的揭露出来,这些假“明星”的背后,藏匿着无数的谎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微博、微信的盛行,自媒体成了多数人的首选交流工具和信息源。而此时的“名人”很难做,因为假象往往在几分钟后就会被击破,而长期塑造的“好形象”也可能在几分钟后灰飞烟灭。

  然而,处于网络时代的艺术界,并不需要刻意的制造明星。我们已经从“大时代”进入“小时代”,当代艺术已然成为个人思考社会问题的方式,即使是针对公共话题,也彰显为个人思考的独特性。从“个人性”而言,塑造出一个集体崇拜的“明星”是违背当前时代的。很久以来,艺术界不再产生所谓的潮流,而只产生成功的个体艺术家,原因皆出于此。

  这场大火和艺术无关

  “7.25艺术大火”和艺术无关,这是一场关于关于艺术市场规则和人类道德底线的讨论。

  首先,这场在北京预计过亿的拍卖会由一家鲜为人知的“上海元亨利贞拍卖有限公司”承办,而中国的拍卖公司不得异地实施拍卖业务,所以这场拍卖不仅无效而且违法。即使从正常的商业风险考虑,选择北京本地拍卖公司也是首选,因为无论从藏家客户资源还是艺术品拍卖经验而言,北京都有众多可供选择的拍卖公司。特别吊诡的是,元亨利贞拍卖公司之前鲜有艺术品拍卖的经验,甚至,元亨利贞拍卖公司的名称也是从2012年10月31日才从上海瑞能拍卖有限公司变更而来。这当然让众人质疑,其中是否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猫腻!

  其二是展览和拍卖的关系,艺术家和策展人合作做展览,策展人和拍卖公司直接合作拍卖会,主要参展艺术家和策展人把控的艺术基金是签约关系……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这不过是一个艺术基金圈下了几个艺术家,举办的一场展销会而已。

  然后,由于丧失底线的恶劣炒作,让我们对参展艺术家和策展人,同时失去了信心。

文章关键词: 艺术品 艺术家 炒作底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