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系列:巨人的失败

2014年07月22日14:44  时尚专栏  作者:未央艺阁   我有话说

  1866年生于法国著名思想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在《巨人传》里这样描述米开朗基罗: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但无人爱他。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驾于他的时代。

  时常觉得,艺术史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沮丧的时候看文艺复兴,可以找到前进的动力;自负的时候看看中世界神学,让你安静;遭遇挫折的时候看看魏晋风骨,宋明山水,天地之间枉大,自得其乐于中。而看文艺复兴,最大的所得在于——感动。给人最大的感动在于:人对自己潜能的开发,对自己生命宽度的探索。通常人们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形态中,各自的角色都是稳定的:医生,职员,画家,教师。但文艺复兴最伟大和最灿烂的在于:每个人都寻求多面而全面的发展。看他们的作品,我们会感动于作品流露的真情真意,而看他们的传记,更会被“巨人精神”真正的感动。难怪罗曼·罗兰会觉得:这个人(米开朗基罗)在呼吸一个高峰上的空气。

  1. 巨人的失败

  昨天我们说到,文艺复兴的动力精神在于:超越。而文艺复兴成功的秘密则是“敢于失败”。没有人生来就是成功的,我们从来都觉得“文艺复兴三杰”是命中注定的成功者,但事实并非如此。诚然,他们有的确有“不世”的才华,但这绝不构成他们的成功的唯一条件。相反,由于他们的多面尝试,他们的失败相对于普通人是更多,代价更大的。

  像达·芬奇:我们说他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是 “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但事实上,我们把他的6000多页的设计手稿拿出来细细比对,我们对发现:半途而废和中途失败的居多。比如飞行,他常年研究飞行并自己设计飞行器,但仍旧没有成功。虽然最终他不得不放弃,但他却是今后成功的基础,他的理论对此后流体力学,飞行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奠基作用。达·芬奇一遍遍告诉我们:创造不是害怕失败,而是重复的成功。

  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米开朗基罗身上,在意大利,罗马,米兰到处都有米开朗基罗半途而废建筑的痕迹,圣彼得教堂的陵墓,洛伦佐的陵墓等等;同时,他还不自量力的尝试去当联军统帅,见过可想而知。

  更有趣的是,“三杰”彼此还相互竞争。年纪最小的拉斐尔先不提,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就是一冷一热,一文一武,一礼一粗的两类人,他们不仅竞争工程且相互诋毁。整个文艺复兴就是在这种“绝不服输,自我自信”的文化氛围中前进的。失败对于他们而言,永远只是成功的垫脚石。

  “失败”是文艺复兴的另一面,同时告诉我们一个敢于失败的文化才是可能成功的文化。就文明而言,失败是迈向近代和现代的必须。而同时间的中国在做什么?在遥远的东方,是封建专制登峰造极的明朝,是原地踏步,闭关锁国,拥兵自重的600年。此前的华夏大地从来没有输给过西方。宋元之前,在哲学,文化,艺术,科学上东方绝对领先,但文艺复兴是失败的开始。设想,一个原地踏步的,开门见世界。西方通过文艺复兴,通过宗教革命,通过航海和新大陆的发现,通过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们,通过建立大学而一步步走向成功,一种新的真正的成功。

  2. 时代的激荡

  另外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在于:文艺复兴的精神是整个文化的激荡的结果。在人类历史上,总会在一段时间沉寂和安静后,出现一个文化的博兴——东西方截然。也就是说,一个文化高峰的兴起绝不是简单为之的,它是前面整个社会积累的结果。

  西方: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

  东方:春秋战国,唐朝和宋朝,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

  仔细分析这些阶段,我们会发现:

  第一:此前一个相对黑暗和不自觉地阶段。也就是说,这些文化的博兴之前都需要一定的沉淀和积累。

  第二:这些阶段有一种整体的社会意识的进步。这些阶段中,所有人都在不断攀登和超越,且在这种过程中获得喜悦的心理。再其他阶段,在其他生命形式里,未必不能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而是我们没有这个社会气氛或社会状态去激荡自己的超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文艺复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