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面拉斐尔:完美之神与堕落之人

2014年07月23日14:08  时尚专栏  作者:未央艺阁   我有话说

  【艺论阁】文艺复兴红衣主教本博(Cardinal Bembo)在罗马万神殿拉斐尔的墓志铭上为他写道:此拉斐尔纸膜,自然之母在其在世时,深恐被其征服;当其谢世时,又恐随之云亡。

  1. 故事从万神庙开始

  始建于公元27年的罗马著名的万神殿 (Pantheon),外部正面是仿照希腊式的三角屋顶和柱廊,里面是广阔的罗马圆顶,这座伟大的纪念神的建筑从一开始就是奥林匹斯山在人间的代言;而此建筑风格在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教堂得以被布鲁内莱斯基重新展现。当这第三次看到,却不再是因为“神”或“神的崇拜”,而是因为一个凡胎肉身的人。这个久以来的“神”的场所,一个人对宇宙,时间意识总结的伟大建筑,终于有第一个人走了进去,从此人和神并位而居。这个人就是拉斐尔(Raphael Sanzio)——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年轻的画家,文艺复兴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的代表人物。

  在封建神权统治时期,即使是在文艺复兴阶段,人和神的界限依旧是很清楚的:神有神的存在和价值,人只是神的“羔羊”或“被神眷顾”,但只有拉斐尔用自己的成就打破了这一界限,使人神开始交融和沟通。所谓“人文”:就是指真正从价值层面上尊重人的成就和本身,文艺复兴的“人文”定义的真正实践,就从这里开始的。

  2. 你见过的“完美之神”——拉斐尔

  但凡提到拉斐尔,所有记载都光彩照人。在他身上,美学史家瓦萨里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他天性谦逊,善良,和蔼大度的人往往谦恭有礼,落落大方,待人接物总是满面春风”…“上苍要让拉斐尔大放光明,让他的卓越的思想,以及优雅、勤奋、完美、谦逊和不凡的品德,足以战胜一切恶行劣迹,此乃前无古人。完全可以说,像乌尔比诺的拉斐尔如此全知全能的人,绝非凡人,而是神人”。也就是说,从记录中看,“神”般的拉斐尔是艺术的和品格同样高贵的。那么我们先从他的艺术看起。

  当1504年佛罗伦萨的正在进行“大师之战(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时,一位年轻人从故乡乌尔比诺来到这座“艺术之都”,他在当时的艺术领袖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的工作室里贪婪的吸收着艺术天空的空气和养分: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完美的艺术技巧;从达·芬奇那里学到了“朦胧渐隐法”(《蒙娜丽莎》的朦胧感);从米开朗基罗那里学到沟通和律动的节奏感。

  拉斐尔的天赋和谦虚态度使得他很快脱颖而出,他和老师的同题材作品《圣母的婚约》说明了他不仅能打破佩鲁吉诺在艺术表达上的模式化和局限性,且已有绝好“透视法”和复杂构图的能力,他的作品没有丝毫的勉强,矫饰的地方,所有的细节面面俱到,人物的线条处理流畅无痕,但体积感和肌肤,衣料的之感跃然纸上,仿佛“圣迹”的完美就是这个样子。

  很多人都知道拉斐尔是“圣母圣手”,他笔下的圣母既有邻家的亲切感又有不可触碰的神圣感。其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对古典美的艺术追求。拉斐尔作品中的“平静而神圣”之感多半来自于对老师技法的完全掌握,以及对“古典完美主义”的诠释。圣母的造型隐没在阴影中,作品中没有大的动作,但细微之处的褶皱,飘动带来的实体的存在感,凸显了主体的稳定性和优雅。

  第二:“真实理念论”。前面讲过,拉斐尔自有一套“模特理论”,他认为:美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应该是一种标准化的“理想美”+真实存在的组合,同时对这种组合也只能是用“心”感受。也就是说,凡间和神中均没有这种“美”的存在,这是一种“想象”的美丽呈现。

  3. 你未见的“堕落之人”——拉斐尔

  1520年4月6日,37岁拉斐尔突然如流星般陨落。教皇利奥十世,红衣主教和贵族均为之震动,为之落泪,而平民百姓更是为人间失去这样一位天使般的人物而悲痛!临死前,他遗嘱里要求道:希望被葬进万神殿,并将其作品《基督显圣》放其墓中。惜才的教皇答应了这一要求,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但故事显然没有完,拉斐尔的死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他的死是周五,居然正好是耶稣受难日!也是拉斐尔的生日!而他死后,佛罗伦萨地震频发,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难道,他真的是…?关于拉斐尔神秘死亡的猜测从他死的那天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他哪天去世,代表了什么的问题,我们留给艺术史学家考证。

  笔者提出的问题是——他为什么早逝!很多资料显示:他是纵欲过度而死的!

  各位看官,笔者知道大家觉得匪夷所思,但事实可能就是如此。据史料记载:英俊迷人,温柔可人的拉斐尔一生有众多红颜知己和“炮友”,他几乎夜夜笙歌。而其中一位面包师的女儿——菲娜丽娜更是另大师对她情有独钟,深陷疯狂爱恋不能自拔,有众多作品为证(据说都是以她为模板)。

  事实上,笔者倒是很认可的。笔者从来认为:艺术,尤其是磅礴可以流芳百世的艺术必须有充足的动力和刺激,不好女色的米开朗基罗是“激怒好斗”的脾气,达·芬奇是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同性恋也未可知),而选择“性”的艺术家不再少数(席勒,克林姆特等)均是如此。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文艺复兴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我们从来都认可艺术和艺术家“阳光”的那面,但事实上,这一面也许是更为重要或者说更能让艺术和艺术家完整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拉斐尔 文艺复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