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将威尼斯当作镀金标签

2013年06月24日20:32  时尚专栏  作者:徐子林   我有话说

  作者:徐子林

  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只是把威尼斯双年展当成一个镀金的参展经历,而不是为了参与到全球化的艺术交流中,比如众多的绘画作品,这些艺术市场中的“当代艺术”其实早已是昨日黄花。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定为“百科殿堂”,试图用一种开放的方式讨论当代艺术在知识生产、知识实践中的作用。在主题展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数量众多的文献和美术史样本的集中呈现。同时,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非市场化的艺术家成为展场的主角,这无疑在提醒众人,不能只关注艺术市场中的艺术明星,最重要的仍然是艺术本身。

  今年中国国家馆将场馆内部的油罐拆除,改造后的场地让艺术家有了更好的展示空间。而多个来自民间自主参加的外围展,无论在展览规模上还是参展人数上,都为历届之最。有人戏说6月份是“中国人攻占威尼斯,普通话成为威尼斯的主要交流语言”。虽是戏说,也反映了部分现实。

  从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情况看,结合中国艺术家的具体表现,我们会发现,国人总是预设性地把威尼斯双年展看做当代艺术的最高舞台,并把威尼斯双年展假定成当代艺术的“标准”,而正如双年展总策展人MassimilianoGioni所说的,他不愿意只呈现“杰作”,因为艺术往往是反杰作的。

  太过急切、功利的心态会导致艺术变成浮于表面的表演。包括前几届中国国家馆的参展作品,始终无法摆脱“中国牌”的身份焦虑,总是拿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来说事。实际上威尼斯双年展是最前沿的艺术思想聚焦,而不是各个国家的文明成果展,更不是历史回顾展。这届中国国家馆再次出现将徽派建筑搬到威尼斯展览的作品,让大家颇感失望。

  而部分艺术家仍然幻想一夜成名,企图用制造社会事件来成为新闻、舆论的焦点,然而用中国式的惯性思维创作的作品,包括哭孔子、吊唐僧等,在缺少解读语境时,都成了匪夷所思的恶搞。

  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只是把威尼斯双年展当成一个镀金的参展经历,而不是为了参与到全球化的艺术交流中。比如众多的绘画作品,这些艺术市场中的“当代艺术”其实早已是昨日黄花。但是这些“明星”艺术家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只是需要这样一次“到场”的经历反馈到艺术市场就足够了,而不管实际现场是多么的冷清和尴尬!

  伴随着国际艺术的快速发展,今天的艺术世界日趋呈现个人化的艺术特质,宏大主题不再是艺术家所关心的命题。比如本届双年展最佳主题展艺术家金狮奖的获得者是英裔德国艺术家提诺·赛格尔(TinoSehgal,1976-),赛格尔以“情景”艺术成名,他创作的作品转瞬即逝,号称不能以任何形式记录下来。而赛格尔本次双年展的作品仍然是现场表演,几个人哼唱、B-BOX(嘻哈乐的一种口技),并结合身体运动……其它双年展各个大奖获得者的作品也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化特征。

  当代艺术总是让人感到困惑。一个经典的疑问就是:这个也能是艺术?MassimilianoGioni则说,当代艺术的价值就是挑战自身的定义。他引用《纽约客》的说法:当代艺术就像橄榄球,观众和艺术家都不遵守规则,但他们谁都不会输。

  也许,中国艺术家只有把心态放松,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艺术,才能真正融入到威尼斯双年展乃至国际艺术潮流中。

文章关键词: 收藏 艺术 艺术家 作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