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拍卖行拍卖和拍卖拍卖行

2013年06月25日00:38  时尚专栏  作者:季涛    我有话说

  作者:季涛

  本文是我1997年发在《中国商报》收藏版的一篇文章。那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拍卖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如今市场的规模比当时不知道大了多少倍,但市场竞争依旧惨烈。博观拍卖奥总提出让做不下去的拍卖行可以自己把自己拍卖出去的奇妙想法,从而使是我想起了这篇文章,特找出登在这里,以回顾和纪念16年前的拍卖市场。

  1997年必将是北京拍卖行业雨后春笋般出现、轰轰烈烈的发展的一年。刚刚只有半年,已有5、6家新的拍卖公司纷纷在京城亮相。十分有趣的是,中国人习惯的“追潮、赶浪、模仿”的方式在拍卖行业中也依然成风。除了两个公司进行了电影播映权和影视剧本拍卖的尝试之外,大多数的新起公司依旧是瞄准了艺术品这一领域,尤其瞄准近年来“火透京城”的中国书画的拍卖。一时间,北京书画拍卖此起彼伏,频频“撞车”,北京的藏家、买家为此大饱眼福,同时又疲于赶场。新的拍卖公司明知京城艺术品市场竞争激烈为什么还要“迎着困难上”?而不去开拓北京的房地产、物资、破产企业、汽车、二手货等拍卖的处女地?也许风传艺术品拍卖“很来钱”,“随大流儿”走既省脑,又省力,殊不知广东、江浙、上海等地的拍卖公司绝大多数的盈利项目是非艺术品!

  毕竟艺术品的拍品存世是有限的,精品尤其难求,多个拍卖行的征集人员找到同一个委托方的情况也频频出现。一些艺术精品和好的拍卖项目的委托方因此也可以仔细地考察各个来征求拍品的拍卖行,看看他们各自的业绩,听听各自的创意,比比各家的服务,压压各个拍卖行的委托佣金。有的应接不暇的委托方对来访的拍卖行代表讲:干脆,我先把这些东西对你们拍卖行拍卖吧!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拍卖行业的竞争应该在于拍卖品的质量、企业的人才素质、软硬件的服务环境、好的策划创意和规范的拍卖操作上,而互相诋毁、挖人员“墙角”、竞相压低佣金、不负责任的上拍赝品等应为不可取的。拍卖行业应该制定自己的行业规范和自律条约。企业要有长远眼光,共同来挖掘和保护现有市场,开创和拓展新的市场,逐渐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

  包括拍品质量、服务、规范操作等综合信誉不好的拍卖行早晚要被市场所淘汰。君不见,一些拍卖业的墨守陈规、不求进取的“老大哥”们已经奄奄一息、入不敷出;一些注册了几年的拍卖公司至今杳无音信、难于开张;也有一些晚到者还没有搞清楚艺术品拍卖是怎么回事就大量卖起了假画……。笔者没有进行过详细统计,但估计全国处于停产、歇业状态的拍卖公司一定有三位数以上。还不上贷款、甚至连银行利息都付不起的那些拍卖公司要不要宣布破产?倒闭的拍卖公司如果还有一定的固定资产,是不是也可以由其它的拍卖公司来对其进行产权的拍卖?

文章关键词: 艺术 收藏 拍卖 艺术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