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艺术欣赏:吸血鬼还是情圣

2014年07月21日17:53  时尚专栏  作者:未央艺阁   我有话说

  【艺论阁】《惊情四百年》中的瓦拉几亚大公弗拉德三世——德古拉伯爵(Dracula)曾说:上帝啊,你言而无信,是谁的上帝?从今日起在德古拉家族里,只有黑暗没有光明!我将永远与黑暗为伍,奉撒旦为主,永远与光明为敌,我要饮血为生,让你的世界笼罩在黑暗与恐怖之下,让太阳停止,让星辰坠落,我以我的剑为誓,以我的血为誓,以你的十字架为誓!

  1992年,好莱坞大导演科波拉的电影《惊情四百年》横空出世。这部吸血鬼题材的浪漫恐怖电影彻底颠覆了中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吸血鬼的印象:嗜血的德古拉伯爵被塑造成一位为了爱情背叛上帝并孤独守候五百年的情圣,他因爱情背叛基督,又因爱情重试信仰,在最后一刻回到上帝的怀抱。

  丑陋嗜血的吸血鬼在欧洲存在有2000多年,而这个刻板古老的形象对着流文化的不断发展而被不断美化着。现在几乎所有的视觉系统中都将这个古老的形象和种族变成俊美,具有法力且对爱情忠贞不二,无悔付出的形象。

  在笔者看来,对影视形象的塑造和改变本无可厚非,但从艺术史和文化学的角度看,这种流行文化对于“美”普遍的浅薄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讨论和商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尤其当我们马上要从冷静,客观的北方文化重新回到温暖,大气,美丽,圣洁的意大利,威尼斯文化时,多利用一天的时间去重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必要且必需的。

  1.  是“绝美”还是“真实”

  有一天你要拍摄或记录结婚的盛况,你是愿意选择南方还是北方艺术家?可能90%的人都会选择南方,因为他们的作品永远温柔美丽,且隐藏了一种朦胧的美感。而北方的作品常让人难过,不舒服。如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unewald,1470-1528?年)的作品,同样表现耶稣上十字架,格吕内瓦尔德的作品常充满强烈的戏剧性和情感感,他用极度骇人的、甚至是让人心生排斥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基督受难时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伊森海姆祭坛的外侧的作品就来格吕内瓦尔德,画作中基督身上的伤痕历历可见,重叠的双脚因为钉子的打入而突然痉挛和抽搐。整个作品真实到丑陋的地步,这种丑陋到让人极其不舒服。

  看到北方,我们不仅要问,到底美丽是什么?

  在北方看来,一个担负宗教苦难的人一定是辛苦,而不是幸福美丽的。遍体鳞伤的耶稣,痛苦不堪的圣母,北方的细致真实会细致到耶稣身上每一道鞭打的伤痕和头上每一个荆棘刺进去的伤痕,会细致到母亲低垂的双目和已经无力哭泣的颤抖。相对于南方的作品,相对于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的年轻,美丽,坦然。那种是真正的美丽?在笔者看来,南方用永恒和完美的美丽把我们躲避和掩盖在生命的真实背后。而北方作品的那种对我们原有美丽概念的打破,对现实的反映,也许是更有价值的。因为“美”需要和“真”有一种平衡性,如果美不能面对生命中的衰老和苦痛,美的存在价值是否过于肤浅?

  试想,当虔诚的基督徒跪在北京作品前,他们能了解到宗教的牺牲精神和对人类真正苦难的全部担待;而在南方,到教堂的人都在和基督谈恋爱,他们会爱上耶稣,因为那是一个无比完美和俊美的身体和面容。但是当我们安静下来,用一种冷静,深沉的心情去仔细体会时,我们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生命,这种是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因为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失去,各种苦痛,并最终会面对自己的死亡,但意大利的美让我们从来感受不到或忽视着所有的而一切。试想,如果你从来不知道苦痛为何物,失恋为何种心情,当有一天你必须面对时,可想而知,你一定会慌乱会手足无措。

  2. “巨细靡遗”和“主题”为主

  “突出细节”和“主题讲述”是南北方艺术的另外一个特征。

  看北方作品,我们总觉得细节很多。丢勒素描里面的精致,大卫·杰罗姆对各种背景细节的描绘,凡·艾克对技巧的打磨都让人感觉到的德国艺术是一种严谨而求真求实的艺术,大到画面主角,小到家具生活中的小细节和物件,全部都有处理,甚至光线通过花窗上的影子,垫子上的柔软度都要照顾到。同时,北方艺术关注的是处理“理念”,如忧郁,感伤,挫折等,这是哲学性的处理绘画中的各种问题。丢勒受到意大利的影响,对人体的解剖和比例想到到位,但在德国体系内,人体还是相对呆板的。凡此种种,体现的都是北方艺术的精神——“巨细靡遗”。

  而南方艺术则是纯主题性质的。他们会放弃细节的处理,重点表现美的总体感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文艺复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