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后才明白的道理

2014年08月25日16:08  时尚专栏  作者:纽约时报国际生活   我有话说

  原文发表于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cn.nytimes.com)

  巴黎——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这篇专栏发表后不久,我将迎来44岁。步入成年以来,我总是在每个10年离我远去时才理解到它的要义所在。现在看来,20多岁的时候,我本不应该发狂似的急于找到一个丈夫;我应该发展事业,享受最后的自由时光。以至于到了30多岁,我一直在反刍20多岁时累积的苦楚。

  这一次,我想把目前经历的这10年想个明白,从而节省一些时间。在巴黎这个全世界的存在主义中心步入中年,简直是雪上加霜。由于这里典型的细腻精致和悲观主义的结合,法国人把中年细分成“40岁危机”、“50岁危机”和“正午恶魔”(一名法国作家将其形容为,“当一个50多岁的男人爱上小保姆的时候”)。

  在现代社会,40多岁的人是如此繁忙,以至于很难对他们做出评价。研究人员说,40多岁是新的“人生高峰时段”,事业的最高峰和养育子女的最艰难时刻在这里重合。如今,40多岁的职场人士是这样的一代:他们的收入已经翻倍,双胞胎幼儿却还在蹒跚学步。

  现存的文学作品认为40多岁是过渡阶段。据说,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曾把40岁称作“青春时代的老年”。在巴黎,40岁是服务生开始称呼你为“夫人”、但不再向你眨眼以示玩笑的时候。人们传统上认为,你仍然算是年轻,但一切都每况愈下:健康、生育能力、未来阅读《汉姆雷特》(Hamlet)以及学会如何烹饪韭葱的可能性。在我的同龄人中,存在着一种“只争朝夕”的心态:我们虽然还有时间尝试第二次,但最好现在就行动起来。

  我认为40多岁期间发生的最大过渡,是意识到我们实际上学习和成长了一点,虽然这很不可思议。再过10年,我们40多岁时的恍然大悟一定会显得无比幼稚(我在大学时,有个人曾告诉我,“蚂蚁能看见分子!”)

  但就目前而言,为了巩固我们的小小成就,以下列出了我们现在知道、但10年前不知道的一些事:

  如果你不那么在乎他人对你的看法,你对他人的了解会大大增多,达到让你吃惊的地步。在结束对话之后,你不再琢磨刚才发生了什么。其他人的想法和动机终于清晰地显露出来。

  人们一直在尝试着影响你对他们的看法。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他们就像在传递一条自己的个人口号,比如“我对孩子的教导很宽松”;“我的薪水有小几十万呢”;“我是如假包换的,并没有试图去投射出一个自己的形象!”

  不用吃药而能连续睡八小时,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事实上,划掉不用吃药。

  没有人是真正成熟的。我们更年轻的时候会怀疑这一点,而一旦我们自己开始写书、参加家长会时,我们才知道这句话一点没错。人生是一场即兴的演出,只不过有些人表现得更自信而已。

  没有什么灵魂伴侣,至少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那种。20多岁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每个人在世上都不止一个灵魂伴侣,而是有30个。(告诉某个同事后,他说,“恩,我正努力跟她们所有人睡觉。”)实际上,“灵魂伴侣”不是什么先决条件。这个名号是争取来的,要由时间造就。

  你会错过一些近乎灵魂伴侣的人。友谊方面也是这样。会有一些难以忘怀的人,与你共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或者几天的时间。如今,他们生活在香港,而你们再也不会见面。人生便是如此。

  情绪化的表现既累人,又没意义。多年前出席一场婚礼时,我躲在角落里生闷气。一位年龄较大的英国绅士看到了,他热心解释道,我这是中了“可怕的情绪化场景”的招。到了40多岁,这些就看来不再有什么必要了。首先,你不会再被邀请参加婚礼。而且,你和伴侣对两人的例行争吵轻车熟路,花上过去十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吵完了。

  原谅各位前任吧,就连坏蛋也原谅。他们也不过是在即兴发挥而已。

  当你遇见魅力四射的人时,提高警惕,可别被迷晕了。年届不惑,你已经能够更好地鉴别自恋狂,免得他们毁了你的生活。你明白,“善良”虽不足以缔结友谊,但却是一个朋友必不可少的特质。

  人在年轻时的怪癖会固化为成年人的臭毛病。20岁时可爱的东西,30岁时或许会讨人嫌,到了40岁可能会挺危险的。还有,40岁的时候就能看出同龄人70岁时大致会是怎么样。

  人身上与他人的共性要多于特性。我做了不科学的估算,我们95%的地方一致,5%的地方独特。明白这一点多少让人失望,但也多少让人解脱。

  不过,还是要找到自己人。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去年在采访中说,他最喜欢艾美奖(EmmyAwards)的地方是喜剧编剧集体登台领奖。“看着这帮又丑又矬的衰人,个个都像是怪物。然后我想,‘这是我,我就是这样,和我的同伴在一起。’”到了40岁,你就不想待在潮人身边,而是想在自己人身边。

  干脆地说“不”。如果不想与某些人共进午餐,就永远别提。他们的失望程度比你想象中要小得多。

  不必对上帝是否存在作出判断。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本来就在担心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Agency)在监控你的电子邮件了(而且客居法国,时不时就会打破不成文的文化惯例),最好别知道是否还有什么东西在盯着你。

  最后,还有几条从40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小建议:

  别买太小的牛仔裤,指望马上能减肥什么的。

  如果获邀去和时尚业的人吃午饭,别套上你最“时尚”的衣服。穿黑衣。

  如果喜欢模特身上的衣服,就照原样买下来。别指望自己捣腾出同样的造型。

  不喜欢爵士乐的话,没关系。

  好奇她到底是他的女儿还是女友?是女友。

  搞不清对方是男是女的时候,是女的。

  帕梅拉·德鲁克曼(Pamela Druckerman)著有《美国妈妈养法国宝宝》(Bringing Up Bébé: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Parenting),是本报特约观点作者。

  翻译:王湛、黄铮

``````````````````````````````````````````````````````````````````````````````````````````````````````````````````````````````````````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阅读更多,请点击纽约时报中文网(http://cn.nytimes.com),或点击订阅纽约时报中文网每日新闻电邮。

1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40岁 人生转折 享受人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