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表演:她34岁放弃高薪工作,创作“成人插画”,斩获国际大奖:敢想敢做,年龄不是问题
作者: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从门外汉到插画大师,清水裕子仅仅花了4年的时间。
34岁的时候,她放弃自己的高薪工作,花光所有积蓄,成了一名艺术生。
毕业后,她逆袭成功,拿奖拿到手软,曾被评选为‘被世界尊敬的100个日本人’之一。
她是插画界名副其实的“香饽饽”,Apple 、SK-II 、百事可乐、微软…等大牌纷纷与她合作。
她也是《纽约客》、《纽约时报》、《GQ》…等知名杂志的“老伙伴”,每一次作品都大受好评。
♯01
过自己选择的人生
34岁这一年,清水裕子的人生,被划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34岁之前,她过着平淡但稳定的生活;34岁之后,她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艺术路。
其实自小时候起,清水就喜欢画画,别的孩子都在屋外玩耍,只有她一个人呆在屋里沉迷画画。
可惜的是清水父母很保守,不理解她,认为画画是不务正业,将来不会有好的出路。
按照父母期盼的样子,清水成为一个乖巧的好学生,放弃画画,专心于学习。
高中毕业的时候,清水不负众望地考上了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学习广告专业。
1988年,20岁出头的清水,顺利进入一家东京的大型企业做公关。
在外人看来,清水的事业顺风顺水,由于能力突出,没多久,就被升职加薪。
但只有她自己明白,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她就感觉到自己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她不喜欢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
11年间枯燥和忙碌的工作,让清水觉得自己像一台被拧上了发条的机器,一不小心就会浑身散架。
1999年,面对顶头上司的精神打压,清水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不讨厌工作,也拼了命地想要融入其中,但现在我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的岁月还要不要继续这样下去。”
于是,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去纽约留学,学习插画。
“人生就是这样有趣,过得痛苦时反而能想得清楚,所以我决定回纽约去念艺术。”
裸辞后,清水只身来到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她发现班里的同学都要比自己小十几岁。
但她不觉得丢脸,反而加倍地努力,像是要把之前错过的时间统统弥补回来一样,经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我才能在某一天,将与众不同的作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02
与众不同的创作
清水的画风很独特,浮世绘的传统画风,却表现得不拘小节。
它既有日本传统画的细腻古典,也融合了西方的豪放和前卫,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在清水的笔下,时空仿佛不存在,艺伎、吉他、和服…这些不搭调的组合常常出现在同一个画面。
甚至连主题本身就是相悖的,色情+纯真、阴郁+爽朗、古典+朋克…
以极具戏剧性的夸张笔触,清水创作出一个个荒诞怪异的世界,给人一种新颖奇特的视觉享受。
“我很难解释自己画了什么,因为那是属于我自己的一部分。”
在数字插画大行其道的时代,清水有着自己的坚持,依然将纸笔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手段。
相比于数字插画的个性化和强表现力,清水更偏爱水墨之间的飘逸和纯粹。
“水墨画是我喜欢的有趣部分,画画是一份艰苦的工作,至少让我享受我爱的部分。”
清水创作不依赖转瞬即逝的灵感,而是平时大量的积累,看各种书籍和电影。
“我十分珍惜花在获取其它信息上的时间,我要抓紧时间了解一些与插画并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或是一些与我创作主体无关的东西。”
因此,清水不只是纯粹的创作,也会积极地表达性、种族、文化认同…等严肃话题。
与SK-II的合作中,清水融合了不同城市的风情特色,创作了一系列以各国女性为主题的插画,来表达美丽不因国别而变化。
在《在恐惧中游泳》里,清水借由护士在水下被束缚而无法呼吸,来表现护士们不为人知的辛苦和压力。
为纽约艺术学院创作的宣传海报里,清水一改往常刻板的女性形象,摇滚乐手、潜水员、宇航员…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她们的自由与狂野。
“我希望通过这系列的海报去鼓励更多女性,拥有更多的兴趣爱好、挑战生活或进行创作,大大小小,各个方面,给予她们信心与勇气。”
♯03
不被年龄束缚
被问到如果时间逆转,是否会选择重新来过时,清水直言自己不会改变任何事情。
“我已经工作了16-17年左右,如果不花很长时间来到这里,一次绕道而行,就不可能了解生活。”
在清水看来,自己度过的每一天都有其意义,与其后悔不已,不如把握当下。
如今,清水已经56岁,仍旧充满着创作的激情,也会去世界各地旅游获取新灵感。
她常说,年龄只是一个数字,永远不要让你的年龄迫使你不要追求你想做的事情。
而清水自身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
34岁,清水开始上艺术学院的一年级;38岁,清水从艺术学院毕业。
等到40岁,清水才开始谋生,最困难的时候,一个月连一张订单都没有,只能靠着剩余的积蓄艰难度日。
但回过头来,清水却称这段日子很快乐,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体会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有多充实和满足。
“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的抉择,很多人都告诉你应该做这个和那个,但你需要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只有它才会告诉你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这时,你才会明白真正必须要做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