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丽在巴黎》第二季的播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巴黎时尚以及巴黎真实生活的热烈讨论。
和第一季一样,口碑和评价虽再次双双“下线”,但却并未阻止这部剧集全球收视率的持续走高以及获得时尚界的大量热议,用“黑红”来形容《艾米丽在巴黎》显然再合适不过。不同于其他剧集,网飞这部在去年十月份首播的剧集在定位上就非常明确——它是一部以时尚界为背景,充斥着大量华丽时装的时尚剧集。因此,它也常被人们拿来跟十年前的《欲望都市》做比较。
只不过相较于《欲望都市》,《艾米丽在巴黎》的故事线就显得十分简单了,这也是它最受人们诟病的一点。不过即便如此,《艾米丽在巴黎》依旧凭借简单的故事线以及轻松的氛围,精准抓住了后疫情时代观众对娱乐剧集的需求,严肃深奥不再具有吸引力,轻松有趣甚至是不用多加思考的剧情才能引起共鸣。正如许多网友所讲的,虽然自己很烦这部剧,但还是看得停不下来。
第一季主要讲的是由 Lily Collins 饰演的美国女孩 Emily 只身来到巴黎工作,并用 Instagram 记录下身为“外来者”在巴黎城中的所见见闻,第二季则将故事重点放在了已经适应工作的 Emily 的感情生活上。
在《欲望都市》、《绯闻女孩》、《穿Prada的女魔头》等影视剧之后,已经很少有剧集能够像《艾米丽在巴黎》这样引起时尚界的广泛讨论。而且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艾米丽在巴黎》所触发的时尚相关话题的搜索量也在近期迎来激增。
根据 Ebates 旗下数字购物平台 ShopStyle 收集的数据显示,Emily Cooper、Mindy Chen、Camille 和 Julien 等剧中人物所穿着服装配饰的搜索量均在第二季剧集播出之后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比如由 Lily Collins 饰演的 Emily 所佩戴的贝雷帽就有超过 43% 的搜索量增长,而她所穿着的白蓝条纹毛衣、格子西装外套和渔夫帽的时尚搜索量均增长了 42%。红色礼服的搜索量增加了 41%,而及膝靴子的搜索量增加了 37%。此外,该剧还连带着让 Dior 的互联网搜索量增加了 40%。
Emily 剧中的好朋友 Mindy 所穿着的亮片西装外套和红色水桶包相关的搜索量分别增长了 69% 和 60%,另外她所穿着的豹纹外套、红色连衣裙和黑色软呢帽的查询量则分别增加了 53%、41% 和 24%。剧中“真正”的法国女孩 Camille 相关的时尚搜索量增长了 80%,她所穿着的 Ouversizes 西装外套、高腰裤和七分西装外套的查询分别增加了 50%、46% 和 44%。
有趣的是,《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的服装造型师 Patricia Field 恰恰就是《欲望都市》和《穿 Prada 的女魔头》这两部经典时尚影视剧背后的最大功臣之一。第二季的造型师是 Marylin Fitoussi ,并由 Patricia Field 担任服装顾问。
在第一季中,Patricia Field 为 Emily 打造了一系列配色鲜艳夸张的造型。走在巴黎街头的 Emily 非但没有很好地融入巴黎这座城市的时尚氛围之中,反而显得十分格格不入,而这也是人们对剧中造型多加指摘的原因。许多人都指出,剧中 Emily 的造型是带着刻板印象的法式风格,并且认为 Emily 就是一个美国上东区的富二代小姐,是一不折不扣“土豪”。
观众们尤其是法国的观众认为,这部剧以一种非常显而易见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现了美国和法国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Emily 眼中的巴黎代表着美国人刻板印象中的巴黎,是幻想中不存在的巴黎生活。法棍、贝雷帽、羊角面包、对待工作的轻浮态度、滥情等等所有我们在提到法国时所能联想的词,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相对应的点,而这恰恰反映了这部剧背后的刻板印象之深。
不过就如前文所讲,“黑红”体质的《艾米丽在巴黎》在不断的观众质疑和批评声中,获得了出圈的机会而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同时更重要的是,时尚行业的故事主线也让剧集走出相对小众的文化圈子,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美国女孩 Emily 用自己的方式融入巴黎,但这座象征着世界时装“旧秩序”的城市却用各种“不近人情” 的方式让 Emily 在工作一开始就屡屡碰壁。而且与所谓巴黎风格格格不入的服装造型,更是成为这部剧集的一大“槽点”。
首先,Emily 在剧中的造型是十分“美式风格”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带着强烈美式滤镜的“巴黎风格”,它代表的是美国人对待潮流、理解时尚的一种最直接表现。因此,Emily 的剧中造型可以被人一眼就“归类”到美式风格里面,甚至 Emily 都不用开口说话,就能直接被法国人认出是美国人。
从这点来看,服装造型师似乎又是成功的。她成功地将美式风格的几个重要元素进行提炼,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从而让美式风格的特点更加强烈。
Patricia Field 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刻意在 Emily 造型中强调美式风格元素的原因在于她认为 Emily 在被巴黎的优雅同化之前,需要表达她的美国身份。“对我来说,我的工作就是为演员们创造出最有趣、原创且最漂亮的服装,而不是融入在环境中。”所以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剧中 Emily 的造型与现实中的巴黎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性。
而另一边,美国和法国在对待时尚文化、社会议题上面的差异性同样在剧中被进行了放大。对于美国人来说,法国代表着旧秩序,是古典的但又是守旧,对于法国人来说,美国代表着现代,是先进的但又是没底蕴的。所以 Emily 初到巴黎之时,总被法国人嘲笑为“乡巴佬”,因为在法国人眼中,穿名牌的美国人就是暴发户,是不懂时尚只懂名牌的“土包子”。
但就像剧中 Emily 的职业一样,她用新的思维、新的玩法、新的策略帮助巴黎的时尚品牌实现新生。现实中的法国品牌也面对着这样的悖论,一方面它们仍“高高在上”,象征着高级时装的最后金字塔,但另一边的美国品牌却用商业打法一步步蚕食了前者的市场。甚至于当有美国设计师执掌法国时装屋品牌的时候,法国人总会喊出高级时装要亡的论调。
也因此,剧中借由“社交媒体”这种当下最火的营销工具反映了现实时尚领域中的某个现实,即如何社交媒体泛滥的当下,维持奢侈品牌的神秘感和奢侈性。同时,它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仍是基于刻板印象的事实。WWD
撰文 Karlie
编辑 Jason
图片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