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外界只欢迎有钱的中国人?

2014年09月03日17:31  时尚专栏  作者:黄文炜   我有话说

  来到日本的中国游客日渐增多,日本人对中国游客的印象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钱”,日本媒体热衷于统计中国游客人均花了多少钱,对哪些日本产品上心,出现在日本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中国游客总是如此侃侃而谈:“昨天买了数码相机,今天买了皮包……日本的产品就是好。”中国游客的日本行成了名副其实的物质之旅。日本人谈起中国游客,总是说中国人很有钱,商家就想着怎样赚中国人的钱。东京银座的商场展开了争夺中国游客的商战,富士山的半山腰打出欢迎中国游客的横幅,东瀛列岛各地可刷银联卡的商店越来越多了……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日文雅虎论坛上充满了针对中国游客的尖刻评论,谈论起中国人为什么来日本,有人说:中国人钱太多了,只好来日本花钱,现在日元如此升值,只有中国人才在日本花钱。还有人说:中国游客中没有人是为了了解日本文化而来的,他们在日本住了几个晚上,还是一点儿也不了解日本社会和文化。他们在中国无法安心购物,伪劣产品多,所以到日本购物来了。看这些评论,让人叹息,日本人了解中国人,依然路漫漫。   

  另一方面,对中国游客自身来说,收获总是物质上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满载而归的只是名牌产品。中国人到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世人只盯住中国人的钱袋,外界似乎只欢迎有钱的中国人,或者说只喜欢中国人的钱。   

  其实,中国游客也不一定都很有钱,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表现得很有钱,难道除了钱,就没有别的让人看得起的东西了吗?为何无法用真心与世界交流?的确,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的处境有些尴尬,也许也不是中国人不愿意与世人交流,而是不知如何交流,在价值观和待人方式上存在太大的差异。   

  相对于中国游客的物质之旅,其他国家游客看起来更注重心灵之旅,在中国、在日本看到其他国家游客的时候,却并不觉得他们多么有钱,旅游者大多穿着很朴素,背个行囊,风尘仆仆的样,与大包小包拧着名牌的中国游客大相径庭。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经济成长时代,当初日本人也像今天的中国人一样出门看世界,但是他们大多走的是心灵之旅,日本人出行相当节约,旅行者们住最便宜的旅馆,坐最便宜的车,这样可谓一举两得,既省钱,又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当地的民情,接近当地民众。  

  中国人虽然走出了国门,但是心并没有向世界敞开,只是用固有的思维来打量对手。以前曾经听日本友人说,有次被来日本旅游、初次见面的中国人问,“你对过去的中日战争是怎么看的”,友人听了很惊讶,觉得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如此靠近政治和历史,真是不可思议。的确,那样的提问会让人觉得很唐突,无法接受。   

  不少日本人以为,与中国人打交道,只要谈钱就可以了,他们觉得要深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件很难的事。一方面,日本人欢迎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另一方面他们不断埋怨中国人来到日本不懂规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有些国人与外人打交道时,缺乏尊重对手之心,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比如来日本的中国游客有的不与日方接待单位做任何沟通而擅自改变行程,不守约。这些都让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些旅馆、酒店、温泉设施等因遭遇过中国游客不遵守公共规则的事,而不得不忍痛割爱,不再接受中国旅游团体。   

  近日看到一则消息说,中国一家公司原计划组织近万名员工、代理商、家属9月中旬前往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等地旅游,现在决定取消计划,是为了抗议日本扣留中国渔船船长的行为。实际上这一大型旅行计划本是中日相关部门经过一年多的策划而敲定的,取消出行计划这家公司将会损失包括签证、往返机票、酒店定金在内共两千万元预付款,他们称坚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向日本表达抗议和捍卫中国人的尊严。说实话,看到这一消息笔者感到十分遗憾。以牺牲商业信誉之举来表示“抗议”并非明智之举,民族感情不该渗透到商业规则中。就像前些年中日政治关系低潮时民间所发生的拌着过激行为的“抵制日货”,着实于己于人都不利,只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但愿从今而后中国游客的世界之旅会有更多心灵上的收获。30多年来我们开放的只是物质,而不是心灵,以至于沟通不断出现问题,需要不断地向外抗议。中国人和外界的互动总是停留在物质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唯一招牌就是人民币,套用一句老话来说:中国人真的穷得只剩下钱了。但是也不能全怪别人不了解我们,而要检讨自身的姿态是否能够让世界接受。要想输出价值观,首先要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在物资上与世界接轨之后,我们接着还需要在精神上与世界接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人 日本 旅游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