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伦敦时装周的期待,大众的目光每次都会放在burberry及其邀请的明星上,这次也不例外,请来了超人气偶像也是代言人的吴亦凡,和新晋金马影后周冬雨。对于普罗大众没有比耀眼明星更能抓住眼球的了。即使是这样,仅靠burberry和明星的伦敦时装周仍旧逃脱不了在四大时装周中被轻视的处境,作为以先锋设计见长的伦敦时装周是否能打响翻身仗呢?编辑@YumengCheung[微博]
本次Burberry 2017二月系列依旧是即看即买模式,请来了代言人吴亦凡以及新晋金马影后周冬雨来秀场助阵。二人均抢先穿着了本次走秀款的服装。
此次Burberry 2017二月系列灵感来自于英国雕塑家Henry Moore的艺术作品。在现代雕塑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超越Henry Moore国际声誉的。他的名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响亮的艺术家名字之一。
1898年,英国雕塑大师Henry Moore出生于英格兰北部小镇卡斯特福德 (Castleford),该镇亦是制作Burberry标志性Trench风衣的工坊所在地。
Moore擅长对各种技术的探索运用,并注重对材料本身的真实再现。他在多处均设有工作室,始终选取各种各样的材质为创作原料,包括石头、木料与铸铜,再借助娴熟卓绝的匠艺技巧,最后将意象构思转化成艺术作品。
Moore主要的雕塑题材是女人体,通常是卧姿,但有时是立姿或坐姿,偶尔还怀抱婴儿,头部特征被减弱以致与身体其它部分具有相同的作用。这种形象显然受到墨西哥古代印第安人石雕的影响,人物被当作一个原型,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暗示,只是唤起一种崇敬的感情。
1977年,他成立了Henry Moore基金会将全部财产作为该会资金,用来资助青年雕塑家举办展览,并且把他的庄园改建为雕刻公园奉献于世人。1986年8月31日,这位二十世纪声望极高的雕塑家于家中逝世,享年88岁。
此次Burberry就与Henry Moore基金会合作,在大秀现场呈现《Henry Moore:创作灵感与工艺流程》展览,不仅搬来了Henry Moore的部分代表艺术作品,还有大师的设计模型及草图,并对公众开放一周时间。
当一个服装系列以艺术品为灵感源泉时,所创作出的服装也必然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品。例如大秀现场展示的一些根据Henry Moore作品转化而成的时装语言设计图稿,在大秀中我们便看到了相关的展现。
女装雕塑般的剪裁、戏剧化的风韵、以及解构拼接的趣味与男装如诗如画的文艺气息相辅相成,再加之复古包袋的点缀,令Burberry 2017二月系列看点十足。
[伦敦时装周除了Burberry还能靠什么]
伦敦时装周其实像一颗洋葱,你需要一层一层的剥开,它会给你层层惊喜。先来说说此次伦敦时装周迎来了一位国内熟知的朋友,那就是一直在米兰时装周征战的宝姿Ports 1961。
宝姿此次来到伦敦时装周办秀可谓是“回娘家”,由于女装创意总监Natasa Cagalj及她的团队毕业于伦敦圣马丁学院,他们在伦敦学习生活更在这里创作Ports 1961每一系列。而此次宝姿全新2017秋冬系列也以“回家”为主题,女装创意总监以家中的器物、色彩和纹理融入每件单品的设计灵感中。
至于宝姿是否将会一直留下来,现在品牌方还没有定论,不过真心希望它能一直停留在伦敦时装周,为这里增加更多的人气和看点,因为宝姿也是众多国内乃至日韩明星偏爱的品牌,明星效应势必会为伦敦时装周带来更多的聚焦。
其实抛开明星因素,伦敦时装周还是以“真本事”见长的。这里不但有设计师明日之星的摇篮“圣马丁”,还有各类时尚圈中鼎鼎有名的佼佼者:Loewe现任掌门人Jonathan Anderson自己的牌子J.W.Anderson;圣马丁的骄傲/印花女王Mary Katrantzou;设计先锋Christopher Kane;英伦新贵Mulberry;以及Versace的副线受到Gigi Hadid与Bella Hadid偏爱的Versus Versace等等。
这些品牌每季的发布都非常精彩,然而只是因为很少邀请国内明星看秀而被国人所忽视,不过如果你常看时装周场外潮人街拍的话,达人的衣服鞋包往往更多的来自于伦敦时装周所涵盖的品牌,可能有极其小众的品牌,但是设计也足够令你一见倾心。假如你是位时尚爱好者,那么伦敦时装周的内核绝不会让你失望,请一层层的耐心剥开它。
[伦敦媒体人在行动]
此次刚抵达伦敦便得知一个既贴心又有想法的项目在进行,几位在伦敦学习工作的国人朋友在伦敦时装周主会场旁的奢华酒店中办起了媒体沙龙,取名“front row”,这里可以180度俯瞰伦敦景色,同时还有spa、化妆以及午餐等服务,为前来跑秀的世界媒体人提供“驿站”一样的落脚、调整的地点,同时这里良好的条件还可以进行采访等活动。
当然这个贴心的驿站更重要的是起到桥梁作用。这几位发起人凭借自己在伦敦当地时尚产业的资源优势,整合了包括伦敦时装周组委会、各品牌设计师在内的关系网,一同在“front row”沙龙中组织沟通交流,洽谈合作。而这些当地品牌非常迫切的想与中国媒体接洽,逐步了解中国市场,并计划打开中国的大门。
然而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山寨速度也令他们心有余悸,因此要想真正打破僵局还需要在法律规范上加以研究。虽然想要成功架起这座中英时尚交流的桥梁任重而道远,但是毕竟有人尝试走出了第一步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希望他们的沙龙能越做越好,在摸索中前行,最终为被轻视的伦敦时装周打场漂亮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