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里奥-勒-帕克:改变视界的叛逆

2013年08月01日14:09  来源:新浪时尚

    朱里奥-勒-帕克,阿根廷人,上世纪60年代开始活跃的视觉以及动力艺术的领军人物。今年,这位70岁的巨匠以50年的创作经历再次从巴黎掀起一股潮流。在我们的努力邀约下,他的工作室首次对中国读者敞开大门。

Lunette pour une vision autre 1965(另一视角的眼睛) Lunette pour une vision autre 1965(另一视角的眼睛)
DSC_3521 DSC_3521

    文/ 陈妤落彦 采访/ 隋欣 摄影/ 方韵灵 编辑/ 颗颗

    当代智利诗人,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曾这样评价过朱里奥-勒-帕克的作品 :“勒-帕克的作品让我感到心满意足,我非常仰慕他,而我最为后悔的一件事便是没有更频繁地去欣赏他的作品……我希望这世上能有一个勒-帕克之家,勒-帕克博物馆,勒-帕克画廊;一个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位于智利,另一个在卡拉卡斯,还要有一个在瓜亚基尔,也要在墨西哥,要在世界各地。”

改变视界的叛逆

    这位来自南美的艺术家,一生都是不畏强权的叛逆者。1928 年出生于阿根廷门多萨的一个工人家庭,勒-帕克的幼年时期便显现出了绘画的天分,孩提时代的他已经在闲时工作以贴补家用。年仅14 岁时,他与母亲和兄弟迁至布宜诺斯艾利斯。白天,他是一名缝制皮革的工人,而晚上他则准备进入美院的考试。一年后,他如愿以偿开始了美院的学习,但依旧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这段经历,塑造了勒-帕克政治上的鲜明立场,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左派观点。最终,在三年半的美院学习中,他因学院美术的陈腐而倍感失望,继而决定离开学校。1958 年,勒-帕克的艺术生涯开始起航,他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奖学金,同年,他抵达巴黎。当时的巴黎,是艺术的中心,所有的一切对勒-帕克而言,都是那么的新鲜,让雄心勃勃的他迸发灵感。也正是在巴黎,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动态雕塑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作品,彼时,他由衷地感叹道:“原来艺术的形式可以这样出现在空间中,并且自由地运动。”此时的他,对观念以及形式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纵观勒-帕克的艺术生涯,不得不提他在1960 年时与格拉西亚-罗斯、弗朗斯瓦-莫瑞雷、弗朗西斯科-索布理诺、乔尔-斯坦以及让 - 皮耶-伊瓦哈拉5 人共同创立的视觉艺术研究小组,简称GRAV (Groupe deRecherche d’Art Visuel)。他们致力于研究光线、人类的视觉以及动力学艺术,同时,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也是他们研究的另一个重心。次年,勒-帕克作为阿根廷的代表参加第三十三届威尼斯双年展,他的作品《另一视角的眼镜》 ( LUNETTES POUR UNEVISION AUTRE, 1965) 获得了当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绘画大奖。正在这一切看似一帆风顺地进行时,在1968 年爆发的五月风暴学生运动中,勒-帕克激进地参与其中以致他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他只得在欧洲游历。直至5 个月后,通过艺术家们的奔走才使他得以重返巴黎。此后多年,他曾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包括哈瓦那、杜塞尔多夫、卡拉卡斯、墨西哥城、斯德哥尔摩、柏林、马德里、巴塞罗那、圣地亚哥等等。但唯独没有巴黎,然而事实上,在1972 年时,巴黎现代美术博物馆曾经邀约他举办个人回顾展,他竟然一口回绝了这次重要的展览。当中流传这样一则为人津津乐道的逸事:勒-帕克考虑到在现代美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重要性,感觉不能贸然决定,于是想出掷硬币的方式。他说如果掷出正面就答应办展,背面就不办。于是他把硬币塞到儿子手中,结果掷出了正面,勒-帕克把硬币翻过来,说:“是反面,不办了。”这看似儿戏,实则是勒-帕克鲜明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他不愿意与官方和主流的艺术机构合作。勒-帕克在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艺术家联盟,即便他身在巴黎,也没有停止过对南美这片故土的关注,他也一生致力于反对南美独裁政权。他亲身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念,并完成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责任。他就是这样一名叛逆者,一名斗士。

    勒-帕克的作品中,有不少展现的是光线运动时的静谧之美,如1967 年的作品《连续-光-圆柱》,光线在金属制作的圆柱形内不断变幻折射,这看似冰冷的材质,却产生了如梦似幻的效果。光线时而伸展时而聚集成光束,在金属的背景上显出的竟是如同轻纱般缥缈轻盈的质感。当观众置身黑暗中静静地欣赏这幅转动的光雾,眼睛便会出于本能去贪婪地捕捉这转瞬即逝的妙意。按照勒-帕克的初衷,他创作的是一幅无止尽的画。勒-帕克的作品现收藏于世界各地的顶级美术馆以及博物馆内,如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以及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正如聂鲁达所希望的一样,阿根廷已建成勒-帕克博物馆。除此之外,更有许多他的大型雕塑作品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屹立着。与中国读者独处的2个小时他的工作室位于巴黎市郊卡尚社区,勒-帕克已是耄耋之年,但可称得上精神矍铄,显然,不断参与各种展览就是这名艺术家旺盛生命力的证明。然而,真正吸引我们的是他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相似的成长背景,诞生于艺术中心之外的边地,在巴黎获得机会,从而征服世界。在他身后的收音机中古典音乐电台的伴奏下,勒-帕克第一次向中国的媒体谈起了自己的艺术秘密。

关于价值

RR: 在你的艺术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勒-帕克:一种态度。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开放的,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同时,我的作品都代表了我的一种态度。艺术本身之于我,并不是必需的。对我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不断地研究事物,对其进行分类和再诠释,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探讨艺术品和观者之间的关系,对我而言,这才是最核心的。

RR : 艺术家的任务是什么?

勒-帕克:我认为艺术家是具有社会责任的,对我来说,艺术家的任务是将现实中的争议呈现,并引发思考。正如我一直重申的,艺术家最重要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其作品传达的态度。有人认为艺术是寻找美的,再后来,我们谈到艺术是寻找真相的,而我看来,艺术家是要寻找一种行动,用行动改变现状,开拓视野,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人类。

关于艺术

RR : 1966 年,作为阿根廷的代表,你的作品《另一视角的眼镜》获得了当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绘画大奖。当时的评论界有这样一种言论:“绘画已死。”你现在对此是怎么看的?

勒-帕克:当时确实有这么一种说法,对我来说,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总是值得探讨的。在我看来,我使用的是动力学艺术的元素来完成这件作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我虽然使用光线、运动这些元素,别人也愿意把我的艺术称之为动力学艺术,但我同时也使用其他的元素来做作品,我自己并不把自己局限在动力学艺术的范围中,因为这是一种人为的分类。

RR : 这次东京宫的展览,规模可观,相当于你一次颇为完整的回顾展。同时在大皇宫的大展 Dynamo 中也有不少你的作品展出。你对此感觉如何?

勒-帕克:说实话,我的感受是很开心的。因为这次在东京宫,是近50 年来,我在法国最大的一次展览。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展示我各个时期的作品,也有的作品是为了此次展览专门定制的。重要的是,观众可以完整地体会所有这些作品,而不是零散的。

RR : 可是你曾经拒绝过一次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回顾展,对吗?传说你通过掷硬币来决定做不做展览,确有此事?

勒-帕克:是的,是有那么一回事,那是1972 年的时候,我曾经被邀约做个人回顾展览,那个时代充满争论,也有很多对社会和政治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对于艺术也是如此。事实上,除了我,当时有很多艺术家都拒绝了官方主流机构的展览邀请。

关于生活

RR : 能谈谈你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段旅行吗?

勒-帕克:说起旅行,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友人一起进行了一场环游阿根廷的旅行,这次旅行,让我印象尤为深刻。那时候,我们很年轻,也一无所有。一路上,我们搭乘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也住过各式各样的地方。我们仅仅有的是,相当于今天100 欧元的保障金,就上路了。这些钱,不到必要时候是不能用的,而到了旅行结束的那一天,我们一看,口袋里刚好还是那100 块。

RR : 来法定居已有50 余年了,这可以说是你最长的一次旅行,在法国你还有异乡人的感觉吗?

勒-帕克:我是阿根廷人,我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阿根廷度过的,当我来到法国的时候,其实我发现两地有很多的不同,而我一直在这种对比中寻找灵感,这种故乡与法国的对比,也是我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