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置顶
调整字体
搜索
评论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身体的骗局 “饥饿信号”可能让你变胖子

2014-03-21 14:08:03 来源:新浪时尚 收藏本文

  导语:你怎样判定你已经吃饱了?是吃完了好大一份菜,还是肚子已经塞不下了?或许你一直误会了,这并非是你吃饱了的信号,而是你吃撑了的表现。我们的身体会发出清晰的信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进餐和什么时候停止,你听见了么?

谁在忽视饥饿信号谁在忽视饥饿信号

  谁在忽视饥饿信号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中心副主任,康宝莱营养学院及营养咨询委员会成员苏珊-鲍尔曼博士曾经针对“饥饿信号”做过调查,结果令她十分惊讶。“我的一位新客户可以代表许多的人的现状,她办公室的抽屉里放满了甜食、饼干和膨化食品,当她前去进餐的原因仅仅是——饭点到了。”这样的人还真不少,长时间依赖于机械的日程而不是饥饿程度来选择是否进餐,吃多少量,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搞不清楚他们是否真的需要进食,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肠胃问题和肥胖。

  饿了就吃,饱了就停。这一项刻在人类基因上的本能正在被现代社会磨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么?明明不饿,但是为了可能“稍会儿会饿”这种莫须有的理由而塞下额外的食物;明明饱了,但秉着“不浪费”或者“不辜负人家的好意”而继续撑大自己的肚子。在这些过程中,最痛苦的就是我们的消化系统,它们承受着这些额外食物的压力。

  当然,苏珊博士也强调,最健康的饮食模式还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这有助于帮助胃肠道有规律地蠕动和休息,从而增加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使胃肠道的功能保持良好状态,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但现在随时可以到手的零食小点心,繁忙的工作让我们渐渐地远离了这个良好的的生活作息,此时,及时获悉并听从人体的信号显得格外重要。

区分饥饿感的等级区分饥饿感的等级

  区分饥饿感的等级

  了解到人体饥饿信号的重要性后,问题也随之而来,怎么样确认自己的饥饿状况?“尝试着给自己的饥饿状态分出等级来。”苏珊博士如此建议道。但是区分饥饿感的等级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现在许多人唯一能区分的就只有“很饿,差不多,好饱”这样极端的状态。

  “平心而论,不是每个人对饥饿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大多数人觉得饿的时候,会感到胃里有些咕噜作响,而有些人则觉得头重脚轻或思维变得模糊,这些体现出来的信号都是因为两餐之间血糖降低的原因。”苏珊博士解释,这些都是来自身体内部非常清晰的信号,告诉我们需要补充能量了。而当进食完毕,胃开始饱足时,神经脉冲讯号被传送至大脑,饱胀感油然而生。

  苏珊博士的区分饥饿感方式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试着坚持写几天饮食日记,并尝试着在每次进餐时按照从 1 到 10 的标准记录您的饥饿程度,其中 1 代表可以忍受的最饥饿的状态,而 10 代表吃的非常饱且差不多想吐了。理想情况下,我们在饥饿感为 3 或 4 的时候开始进餐,那时我们的胃有点咕噜作响且有想吃饭的感觉了,然后在饥饿感为 5 或 6 的时候停止进餐,那时代表我们已经饱足且吃得称心如意了。

妙招抵抗饥饿感妙招抵抗饥饿感

  妙招抵抗饥饿感

  但对于想要减少体重的人来说,随心所欲地进餐直到饱腹感达到八九十乃至更多显然对于他们百害而无一利。在肥胖者面前,食欲和大胃口使得他们的饱腹度数远远大于普通人。又不想挨饿,又想营养均衡,又想苗条,有这么好的事情么?

  苏珊博士推荐使用代餐的健康减肥方式,代餐减肥法是使用高纤维、低热量和有持续饱腹感的食品代替一般的食物,可以有效控制食量和热量。可以用来代餐的食品有很多,营养奶昔,代餐饼干、营养棒等等,均衡营养低热量的食物都可以尝试。使用代餐减肥可以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众所周知,在代餐减肥中,最让人难以克服的就是饥饿感。很多代餐食品虽然能一时撑饱我们的肚子,却维持不了很长的时间。苏珊博士推荐了一款新产品:康宝莱普莱乐奶昔伴侣,其中采用了突破性科研配方,运用消耗脂肪成分共轭亚油酸粉末(CLA)以及神奇耐饥粒子(棕榈油粉末)。据介绍,普莱乐奶昔伴侣提供一种双效控制和管理体重的解决办法,为帮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的同时,加快体内脂肪分解。其中采用的高科技独特配方,将棕榈油、燕麦油采用专利水包油技术制成粉末,食用后通过消化道进入回肠,引发身体食欲传递机制,向大脑发出扩大的饱腹感信号,从而控制饥饿感。独特的燃烧脂肪成分配方,能抑制脂肪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同时可以加速身体瘦肉组织的生长。将普莱乐奶昔伴侣加入康宝莱的营养奶昔中,调制一杯最佳代餐食品,可轻松打败饥饿感。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400-690-0000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