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置顶
调整字体
搜索
评论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法国阿尔萨斯蜜月美食之旅

2013年11月03日09:45  来源:时尚网

  导语:阿尔萨斯人有一种不同于法国其他地方的气质,淡薄、质朴中带着几分豪爽,他们住着古老的木筋房,大块吃肉、大口喝酒,隐居乡村。开辆法国车,顺着阿尔萨斯乡间小路一头扎进去,便能很容易体味到只属于那里的美食、美酒和生活态度。

法国阿尔萨斯蜜月美食之旅

  斯特拉斯堡 灵感来自葡萄酒

  “门外广场上的那位德国人古登堡(Gutenberg),当年是在这里,受葡萄酒榨汁机工作原理启发,才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阿尔萨斯美食对欧洲发展做了贡献。”

  发表这番言论的是一位侍酒师,我此时正坐在他工作的餐厅,一边喝开胃酒一边吃头盘。一会儿工夫,主菜上桌:巨大的手工双耳红铜锅中,白色酸菜铺底,香肠、熏肉、风干腊肠、五花肉摆满一圈,一个巨大的猪蹄棒放在中央,它们在锅中热气腾腾、散发着香味,让人看上去胃口大开又一筹莫展:什么饭量的人,才能吃完它?

  还好,这巨大分量的食物是属于整桌人的,只是按当地传统,大餐必须要完整端上秀给大家看后,才能进行分配。被每个人端着合影后,这锅今天的主菜平均分配到所有人的餐盘中,香肠味道浓重、蹄棒香滑不腻,适当时吃点酸菜,满口又换成了清新的滋味。

  这样的大餐中,当然少不了白葡萄酒作陪。作为法国最重要的白酒产区,阿尔萨斯的雷司令(Riesling)、白皮诺(PiontBlanc)等品种的白葡萄酒果香浓郁、口感清爽,并且连酒瓶和使用的酒杯都与其他地方不同:“五短身材”的玛瑙绿色圆肚杯配上修长的“阿尔萨斯高颈瓶”(Flute),在餐桌上,阿尔萨斯的特别便体现出来。

法式大餐少不了白葡萄酒作陪

  如果不是侍酒师的话,我在酒足饭饱后,会像来这里旅行的所有人那样,径直去欣赏斯特拉斯堡大教堂(LaCathédrale)的风采:先远望,在门口驻足欣赏外观那些精美绝伦又数不胜数的雕塑后,进入其中听管风琴的天籁之音,气喘吁吁地爬上钟楼俯瞰全景,最后在广场上边喝咖啡边侧耳聆听整点钟声……不过此时我更想看看那位受到葡萄酒榨汁机启发的发明家,于是直奔教堂跟前的古登堡广场。广场中央那位居高临下、手捧圣经、俯瞰众生的人物,正是古登堡,广场用他的名字命名。1434年,这位在德国出生的年轻人来到斯特拉斯堡,在此的10年间,他发明了铜版活字印刷术,从此,《圣经》等著作开始广泛流传民间,文化、知识、思想开始在民间广泛普及。如今,广场是当地人生活中最普通的组成部分,而这雕像更显得很不起眼。雕像下方,一辆卖手工冰激凌的摊子生意不错,来来往往的人递进欧元,接过冰激凌,然后边吃边离开,没有人留意雕像。对美食的专注,在斯特拉斯堡人心中似乎从来就是第一位的。我想古登堡并不介意,因为如果真如侍酒师所说,那么他自己也是因为这份专注,才发明了印刷术。

葡萄园

  凯泽贝尔 处处葡萄园 满眼木筋房

  在整个阿尔萨斯,木筋房随处可见,无论是首府斯特拉斯堡还是那些无名小镇,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数凯泽贝尔(Kaysersberg)。

  凯泽贝尔地方不大,顺着唯一一条主路一直向前,基本不会错过任何景致,这其中当然包括木筋房。正如名字里传达出的信息,这种两到四层的房子以木头为“筋”,泥土与砖石为“肉”,再配上尖尖的屋顶,刷上明艳的颜色,童话里的建筑就这样活脱脱出现了。

  可以说,木筋房是阿尔萨斯历史的见证者,因为随便一处,通常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们如今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地方,很多木筋房临街的首层变成餐馆、酒馆和商店,但二层以上,很多还是寻常民居,这些本地人悠哉地享受闹中取静的生活,过着祖辈那样的日子。作为地道的土著,他们对这里的了解,连最专业的导游也比不了。

  “那是建造年份吗?”当我指着一处房子上“1855”字样问坐在门前晒太阳那位上了些年纪的女士时,她先是给出肯定回答,接着便与我聊了起来,说起自家宅子,这位在二楼出生,并且从未离开过的女士充满感情:“每座房子不光有建造年份,还有很多‘秘密’:颜色深些的是樱桃木,那说明当年的主人比较富有;房檐下的标志则记载着他们的职业:我的曾祖父是个铁匠,所以画了个锤子。”她用手指了指高处那个有些斑驳的图案。

  “用木头做框,这在当初可不是只为了好看,而是出于实用考虑,当我们搬家时,直接把木头拆下来做上记号,到了新地方直接拼接,像搭积木一样省事。”一位正要上楼的男士同样住在这里,不过他是在小时候与父母一起搬过来的,他的家就是这样拆了又搭成的。

  走在街上一幢幢单看,每个房子都不相同,但如果从高处俯瞰,它们又那么高度和谐一致。我顺着小镇旁葡萄园登上小山顶,眼前出现的是一幅美丽画面:红棕色系的尖屋顶紧密相连又错落有致,它们占满整块平坦的山谷地带,前边是小河,身后是大小不一的葡萄园。这样的童话小镇,在不远的正前方有一个,在左边有一个,在右边和后方还有一个,小镇与葡萄园的组合,构成了绵延不断的风景……

市集

  科尔玛 爱美味 爱市集

  凯泽贝尔恬静宜人,与它半小时车程的科尔玛(Colmar)则热闹而充满生活气息。

  不用看地图,按随处可见的路志指引,谁都能毫不费力地在科尔玛找到那些最有名的地方:老房子改建的菩提树下博物馆,里边收藏着创作于14、15世纪的珍稀画作;有400年历史的人头屋,文艺复兴风格的正面外墙上雕了105个神态各异的人头像;顺着小路深入城中,一个不起眼的街角是欣赏科尔玛运河的最佳地点,倚着围栏,小舟不时经过,这情景让人顿时觉得“小威尼斯”之称并非浪得虚名;而在巴尔托尔迪博物馆院子里,这位创作了自由女神雕刻家的身世、背景则被不同的导游反复提及,版本不一,叙述各异……

  多数时候,科尔玛似乎只有这些地方最吸引人,不过当露天市集开张时,情况就不同了,那不仅是消磨时光、品尝美味的地方,还是展现最原汁原味阿尔萨斯生活的舞台。

  我到达时,庆祝丰收节的活动正进行得热火朝天,市集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离运河不远的小广场上,带白色顶棚的摊位在路两边一字排开。远远地,我看到一个红色装置立于最醒目的地方,看起来像某种艺术创作,走近一看,原来是个水果蔬菜搭建成的“作品”:被精心缀以红色平台上,最下层是整箱的苹果,向上依次是摆放整齐的卷心菜、胡萝卜、紫甘蓝、大蒜,最顶层则是颜色鲜艳的巨大南瓜—恐怕再没有比这更贴近生活的装饰了。不大的市集中,这样的有趣点缀还有不少:角落处一个蓝色的手推车上,巨大的卷心菜装得满满的;街角处两头尖尖的小船,上面堆满水果……有这样足够具象的象征,谁能不想到丰收?

  除了那些有趣点缀,集市上一个接一个的摊子也展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它们卖的几乎都是各种绿色有机食品,散装的葡萄汁、磨盘般大小的奶酪、整串的香肠、散装的果酱……通过那些并不精致的包装看,很多应该都是自家农庄生产的。而摆摊者,也似乎不是来做生意,而是利用这个机会来见朋友、交流感情的。在这儿,几乎听不见大声吆喝和讨价还价,卖主安静而平和,他们手举咖啡、聊天晒太阳,买主则更怡然自得,有的牵条大狗,有的穿着精致,优雅得像在一场Party上……

  在这样的一个小城中,有如此一个露天市集,对我来说,也绝对是一种享受。尽管很多东西无法买了带回去,但除了混迹当地人中感到十足的亲切外,美味诱惑也随时袭来。我先是边走边品尝热情摊主递上的浆果、奶酪、香肠、葡萄汁,然后在路旁小酒馆吃着沾满粗海盐的面包圈喝上一大杯古法自酿啤酒,前者挂在树杈状的架子上,后者有着丰富的泡沫和浓郁的口感。接下来,我开始盘算,是不是应该到不远处那个帐篷中坐下来吃顿大餐,根据门外海报上的信息,有一位米其林三星餐厅的主厨正在这坐镇,他一会儿就会把地道的阿尔萨斯野味,端上每个客人的餐桌。

乡村生活

  米卢斯 乡村复活

  法国有不少各种主题的博物馆,不过像阿尔萨斯民俗博物馆(Ecomusée d’Alsace)这样,占据20公顷,记载一个时代和一种生活的博物馆,似乎并不多见。

  民俗博物馆在阿尔萨斯第二大城市米卢斯(Mulhouse)市郊。入口外,巨大停车场上停满的来自瑞士、德国及本地的车辆足以说明此地受欢迎的程度。从这里,我们将短暂告别现代文明,进入百年前的欧洲乡村。穿过检票大厅,我和所有人一样,感觉一下落在了19世纪阿尔萨斯乡下的土地上。与其说是博物馆,不如说这里是一个主题公园更为贴切。广场、学校、耕地、谷仓甚至森林,还有一个博物馆有这样的面积和设施吗?

  当走过一座木桥时,身后传来“突突突”的声音,一辆巨大拖拉机从远处开来,农夫模样的人边开边讲解,挂斗上坐满了像我一样对四周都好奇的游客,坐拖拉机周游古村落,是这里的特色项目。不过比起坐着拖拉机,我更喜欢步行,这样能遇到更多有趣的人,更近距离看到那些新鲜的事物。穿过沙石小路,对面一所房子正在冒着袅袅炊烟,红砖房子里,一个穿传统民族服装、笑容可掬的老奶奶走了出来,她先是径直奔向旁边的羊圈,将手中的两桶饲料倒进饲料槽,接着开始打理房前的“一亩三分地”—地里种着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花草和蔬菜,而房间中是地道的农舍装饰,桌椅板凳、锅碗瓢勺,连厨房中飘散出的味道,都充满田园气息。

  既然再现的是完整的乡村,那除了农民,自然也不能缺少了手艺人和买卖人。不远处庭院里,一个头戴鸭舌帽、身穿劳动布工作服、“庄主”模样的老人正在向人们卖力地推销着自家酿的葡萄酒,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这边年轻人正在卖力地摇着榨汁机,把刚刚榨出的葡萄汁准备入桶,如果你愿意,随时可以过去讨上一杯,尝尝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一旁上了些年纪的老先生看起来是个技术人员,他在另一个更古老的农机旁,认真地低头写写画画,直到另一个穿衬衫、马甲,头戴毡帽的人走来才停下手,两人愉快地聊了起来。多么鲜活的两个法国农民形象!

  醉爱酒乡

  想要深入乡村拜访那些葡萄酒庄园,最好是开上一辆性能不错的车,如果有一位滴酒不沾的朋友甘当司机,就太过完美了。

  根据当地朋友的指引,我选择了几家风格与气质不尽相同的酒庄,开始了一天的葡萄酒之旅。

  位于Guebwiller的Schlumberger酒庄规模不大,但在周围有着不错的口碑。在与酒庄主人碰面后,他并没有直接领我们进入酒窖品酒,而是上了附近的一处山顶。

  “为何不先到葡萄园中看看?只有去看看山坡上那些饱满的葡萄果实和粗壮的葡萄藤,你才会明白这里的酒为何能如此出色。”这位如今酒庄的管理者退休前是米卢斯汽车博物馆的总经理,聊起葡萄酒,他就像当年说起那几百辆老爷车一样头头是道。

  我们停在一处山顶,从这里向下的整片开阔地带全都是葡萄园,他的40英亩葡萄园也包含其中。“在这个只有600居民的地方,葡萄酒的品牌就有17个。”老先生指着远方的葡萄园说。就在他滔滔不绝讲述各种与土壤、气候、传说、风俗有关的故事时,一群小学生有秩序地来到山顶,老师一声招呼,他们席地而坐,朝着风景最好的方向,看起来正在上一堂户外课。不知道老师的提问、学生的思考与回答,是否也与葡萄酒有关。

  相比Schlumberger的低调,LéonBeyer酒庄显然会包装与经营,它坐落的Eguisheim同样是个小村子,不过这并不影响LéonBeyer酒庄出产的葡萄酒远销全世界。高大宽敞的厂房中,工人们紧张忙碌,把一车车葡萄扔进样子复杂的现代化榨汁机,院子里铲车来回穿梭,装酒的木箱码得小山一样,一辆辆大货车时常从门前装货后开走……

  “我们的酒出口到各地,连北京、上海的高级餐厅中,都能见到我们的上好贵腐酒。”掌门人Beyer先生常常接受采访,所以很懂得如何与人交流,作为葡萄酒专家,他会告诉你单一品种葡萄酒的好处、德国的葡萄品种为何能在法国发扬光大,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也熟知与葡萄有关的各种有趣典故。

  “战争期间,酒窖成了我们的防空洞。敌人轰炸时,大家躲进来,一边喝酒一边盼着战争赶紧过去。”在参观过生产车间后,他带着我们走进那个颇有年头、低矮昏暗的酒窖,一边向我展示那些落满灰尘、半个多世纪前的葡萄酒,一边说起当年的往事。而当我还沉浸在故事中时,他早已回到现实,在品酒间中熟练地一口气打开3瓶不同年份不同葡萄品种的酒,逐一请我品尝。与那个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车间相比,这个坐落在酒窖内的品酒室古朴自然,空气中飘来身后巨大酒桶散发出的香气,这样的氛围,酒还没喝,就已经感觉有些醉了。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