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置顶
调整字体
搜索
评论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罗博年度艺术家名单公布

2013年10月18日17:41  来源:新浪时尚

  导语:2013年罗博年度艺术家名单公布,五位艺术家名单揭晓: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吕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艺术家叶永青,当代艺术家汪建伟,中国著名雕塑家、“稀奇(X+Q)”品牌创始人瞿广慈,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当代艺术家李青。

  吕澎:“路上”的事不可预测

  社会身份: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策展人。

  吕澎一直在他的展览中贯穿的思想主线即是强调艺术创作的气质转型问题。

  获奖理由 

  吕澎策划的“ 历史之路”展览系统回顾并梳理了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20年。

2013艺术家-吕澎2013艺术家-吕澎
    私享见解

  我经常在路上,这决定了这样的生活是变化无常的,因为“路上”的事情是不能够预测的。

  吕澎,1956 年出生于四川重庆。史学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主要著作有《20 世纪中国艺术史》、《中国艺术编年史 1900-2010》、《美术的故事——从晚清到今天》等。也就是这两年,从英国到美国,从美国到日本,从日本到西班牙,他的“溪山清远”展览马不停蹄地环游世界;也就是这两年,他作为总策展人的成都双年展又一次成为一个规模和影响空前的展览;也就是这两年,他作为馆长执掌的成都当代美术馆以一个个优秀的展览在美术馆界脱颖而出;也就是这两年,他用“历史之路”展览系统回顾并梳理了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这二十年;也就是这两年,他先后为十多位艺术家策划了个展……这个在朋友眼中“做惯了大事,停不下来”的人就是吕澎。

  吕澎一直在他的展览中贯穿的思想主线即是强调艺术创作的气质转型问题,他谈道:“对于80年代和90 年代的中国艺术家来说,西方艺术史的确提供了有效的视觉方法和表现手段,中国的历史背景也决定了中国当代艺术家能够在西方方法和手段的利用下创作出填补冷战之后世界艺术史空间的作品。进入新世纪,新的问题开始明显暴露,在艺术资源上,中国的批评家和艺术家明显感到了艺术与现实以及来自西方思想结构的观念逻辑的关系存在着问题。渐渐地,与美国艺术家在哈德森、竞技场、印第安的血液中找寻美国精神一样,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文明与历史中重新发现新艺术的创作资源。”年近六旬的吕澎永远冲在众多艺术活动的第一线。无论是自己的展览,还是参加各种研讨会,而或在国外进行游访,吕澎从来就没有感到累。吕澎自叹:“我经常在路上,这决定了这样的生活是变化无常的,因为‘路上’的事情是不能够预测的。”吕澎的经历让他似乎更明白怎么去应对这个时代和社会现状,怎么有效地去推进或达成目标,怎么应对变化和解决问题及保持准确的判断。在没有规律的生活状态下,吕澎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活力,问起他如何保养,他笑言人生观其实也就八个字:无所畏惧、顺其自然。

  叶永青:自由的飞鸟

  社会身份: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艺术家。

  叶永青说:“我喜欢轻的东西,就是要‘避重就轻’。”

  获奖理由

  叶永青的创作和生活都体现了艺术存在的价值,让人的精神领域无限接近自由自在。

2013艺术家-叶永清2013艺术家-叶永清
    私享见解

  艺术家运用专业方法创作,画出来的作品却像是用两分钟就能完成,这种反差让作品体现荒唐感。

  叶永青,1958 年生于昆明,1982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他多次举办个人及联合作品展览。有画家、艺术产业运营者、策展人、城市建设参与者等多重身份。叶永青在大理的生活与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他在这个天空湛蓝、白云飘浮的环境中再一次地获得了平静。“我所以屡屡提及乡村,并非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乡村,更是强调一种乡村主义和乡镇精神,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一种建设家乡却不奢望天堂的从容不迫”。人类需要的是心灵的生活与对应。

  一个基于艺术家的真实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背景以及精神气质的艺术总是我们所需要的。它是最初的真诚,也是反思的摇篮。叶永青说:“我喜欢轻的东西,就是要‘避重就轻’。”他要躲避“纪念碑”、“塔”等等成功学的“建筑模式”的展览。尽管叶永青的作品也饱受争议,但对此叶帅说:“艺术家运用专业的方法,甚至像老太太绣花一样地去创作,但画出来的作品却像是用两分钟就能完成,这种复杂与容易的反差,让作品体现出一种荒唐感。”就像是他的生活,看着风生水起,其实是用着几十年的游走与积累促成的。2000 年,叶永青主持创办了国内最早成立的LOFT 艺术社区“昆明创库”。创库和上河会馆的成功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云南舵主”。但2012 年在成都当代美术馆举行的“赭石记”展览却又向我们展示了他在大理的隐居生活。不同于新德里烟花带给他的疏离与复杂,也不同于四川带给他的单调与压抑,云南的多元和大理乡村式的宁静给了他迁徙的动力和理由。“赭石记”的单纯呈现,就像是他暗自回应破山寺举头大匾的追问“为甚来此”,他想他是找一块石头,但是也许只是找一种乡间隐逸的逍遥自在。叶永青用他的“鸟”作为他打破加诸他身上的桎梏的开始,高调地扬着“自由”的旗帜,穿梭于传统、现实之间,游离于观看和生活之间,终于,躲进了山水之间、乡野之上。叶帅拖着个人气质的诗意和传统,又纳入创造艺术空间、策划展览、艺术活动作为自己的工作,却也放弃可以为别人提供创作灵感的工厂、污染,逃离了小城市去到失败者的天堂。最不纯粹的身份,却只是纯粹地做事,可能这是他的本能。

  汪建伟:反抗与怀疑的时间行走者

  社会身份:当代艺术家。

  汪建伟让作品主体发声。

  获奖理由 

  汪建伟用他独特的怀疑艺术语言创造了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2013艺术家-汪建伟2013艺术家-汪建伟
    私享见解

  有没有这样一件作品,当你被它纯粹感动时,不需要任何关于它的身份注释。

  时间不能被传统回溯,也不可以被现有的经验判断,亦不可阐释未来,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当代艺术家,艺术家汪建伟用他独特的怀疑艺术语言创造了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汪建伟强调,“不共识”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基础,它是所有的秩序和可以被主流证明的不共识,就是创造出一种短缺。正因如此,他成为唯一获得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2008 年度艺术家奖金的中国艺术家。汪建伟希望到达的是对各个领域认知的汇整,这同时也使他在创作思维上独树一帜。

  尽管汪建伟的剧场多媒体作品广为熟知,他依然希望能从作品本身出发,以一种无标签式的方式产出。汪建伟在长征空间的新展“……或者事件导致了每一个无效的结果”。这是汪建伟近两年创作的集中展示,展览讨论了艺术家持续思考的命题——事件与当代艺术的关系。被切割、包裹、重塑的装置和以静止时间出现却又能引发时间蔓延的绘画作品无声地诠释着创作的内核。无论是作品《人质》对于时代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解构,“黄灯”个展所关注的不确定和纠结所产生的可能性,还是目前的个展,汪建伟都在尝试关注一个偶然的行动所引发的事件,以及事件所导致的不可预测和它是否产生一个可被感知的位置。汪建伟笑称自己是“知识的叛徒”,在这样个人被各种犹如百科全书一般的知识系统交错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不调动各种经验系统完成判断,汪建伟索性跳出这个怪圈,重新审视不确定的世界,犹如他的作品既不是以鲜明符号反复出现,亦不是放大社会的明暗,汪建伟始终对于周遭的世界保有一份尊重的怀疑,试图使其作品独立发言、不再“被解释”,切断与环境的粘连,甚至是与艺术家本身的线索。

  瞿广慈:计划跟着发展走

  社会身份:中国著名雕塑家、“稀奇(X+Q)”品牌创始人。

  艺术家向京和瞿广慈在2010年创立的“稀奇(X+Q)”进入第三年,品牌运营者瞿广慈在商业模式中找到了作为艺术家对时代的“责任感”。

  获奖理由

  瞿广慈在商业领域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胆识,成功地以商业模式建立起

  公共艺术项目,用实践证明艺术与商业共赢。

2013艺术家-瞿广慈2013艺术家-瞿广慈
     私享见解

  “稀奇”给我最大的营养是使我不断地在生活的侧面获得与社会最大截面的接触与抗争,以获得那些内在表达的需求。

  曾经的瞿广慈是最受国际品牌欢迎的艺术家,他仿佛早10 年就和国际接轨了,在受到品牌邀请的时候,无论是做创意设计还是做嘉宾,他总能衣着考究地出现,随时掏出跨界的奇思妙想。但是现在他除了是品牌的朋友,还是他们要警惕的“对手”了。不知不觉,创立于2010 年的“稀奇(X+Q)”已经迎来了第三年,并且从向京、瞿广慈艺术创作的衍生品发展为多个年轻艺术家、设计师共同参与的艺术品牌。在2013 年米兰设计展上,品牌创意总监瞿广慈与团队携带最新的“稀奇”产品亮相,将艺术家的生意发展到欧美。‘稀奇’经历了关键的第三年,很多品牌是在第三年消失的。今年最重要的决定是加强了品牌产品第一的强势地位,这是我们走了将近三年的路才终于明白的道理,对于我们而言却是弥足珍贵。”瞿广慈很庆幸从一开始,他为“稀奇”制定的是国内和国际双轨制。现在“稀奇”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作到策划营销全部由瞿广慈以艺术家的创意和胆识加以发挥,他仍然有忙不完的下一个项目。“2014 年年底会有一个大型个展在今日美术馆。但是最近的事情是今年年底工作室的搬迁,‘稀奇’上海店和深圳店的开店,那才是最眼巴前的事情。”

  瞿广慈承认,现在的他只能是“计划跟着发展走”。在商业上的冒险并不影响瞿广慈作为艺术家的专注,这与他早年的创作经历息息相关。他的艺术风格形成于十年前,那时候瞿广慈在上海的一所大学当院长助理,有着非常繁重的管理与教学任务,不得不在开会的间隙抽空回工作室打开塑料布,哪怕只有十分钟他也努力使自己进入一种创造状态。“真正让我进入状态的是我要急切表达的内容和内在表达的动力,那些动力,恰恰是占去我大部分时间的院长助理生活;我觉得一个艺术家不断重复自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成为了成功的奴隶。而‘稀奇’给我最大的营养正是沉淀那些内在动力,使我不断地在生活的侧面获得与社会最大截面的接触与抗争,以获得那些内在表达的需求。”这样游走于商业和创作之间的瞿广慈,永远保持着艺术家对所处时代的关注和表达。

  李青:孤独是绘画的注脚

  社会身份: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当代艺术家。李青的作品验证了绘画在视觉和形式上持续拓展的可能性。

  获奖理由

  李青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年轻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关注艺术史逻辑脉络,验证了绘画在视觉和形式上持续拓展的可能性。

2013艺术家-李青2013艺术家-李青
    私享见解

  平行于日常的另一种生活,会在你想要的时候降临,绘画也只是一种媒介而已。

  李青,1981 年生于浙江湖州,2007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得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李青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思潮,并被当代艺术这个全球性的历史趋势感染着,在作品中更多地从智性出发,关注艺术史本身的逻辑脉络,而未止于意识形态的表达,李青的作品验证了绘画在视觉和形式上持续拓展的可能性。李青以2005 年创作的《大家来找茬》双联画系列作为他步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响亮号角,这些作品的独特观念和游戏因素成功地吸引了中国艺术界的目光,也引发了关于艺术形式和艺术存在的新的讨论。其后,他又推出《互毁而同一的像》系列,并涉猎录像、装置、摄影等多种媒介的创作,凭借独特理念和广泛摄入而备受关注。2010 年9 月,李青的个展“飘零”在马德里的托马斯艺术中心开幕,这位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年轻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之一的年轻人,把羽绒服摆出了失意的模样,似是人生飘零,无处安身,却又立命于此。

  2012 年,李青参加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参展作品为《造物志·轮回》,描述的是现实之中的物体,却以“志”突出了“人”的地位,并以“轮回”决定了人和物互相的消费状态的多样和必然被消解的结果。今年1 月,李青参展由吕澎策划的“溪山清远”系列之“流觞故事:中国当代新绘画”展览,李青的参展作品《黑8的天空》仍旧像讲述一个故事一样,展示着传统与时下娱乐的互动关系,在一种游戏的时空中,提示着传统的寂寞是因为不该止步于纸,探索记忆感受的碎片以及时间流动的张力,重新叙事。7 月,李青参加了由上海沪申画廊主办的“消夏”展,展览的目的并非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是通过作品与观众之间安静的邂逅,慢慢凸显出现有的世界。这也显示出李青一直以来对社会与具体生活之间的互动,整个作品形式也符合他一贯的游戏风格。李青是崇尚孤独对于艺术的启发的,如他所说:“低下头,华灯可以不再,转过身,盛宴已然收场,平行于日常的另一种生活,会在你想要的时候降临,绘画也只是一种媒介而已。”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