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在一次公开招待会上明确表示,坚决支持和推动法式长棍面包(简称“法棍”)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原标题:马克龙:“法棍”是意味深长的故事))
马克龙深情地表示,“法棍”是法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意味深长的特殊故事,是法国人每天早、午、晚都必须拥有的东西。法国法式面包店全国联合会主席安纳科特更是形容说,“法棍”是“面粉、水、盐和酵母选出的总统”,是法国的象征之一,“重要程度不亚于埃菲尔铁塔”,因此“总统和所有法国人都必须支持法棍申遗”。
将“法棍”和埃菲尔铁塔并列被公认为“贴切”,因为它们对于历史悠久的法兰西文化而言都是“小字辈”,却后来居上,成了公认的“法国名片”。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产物,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法棍”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风行于法国,而且还是舶来品——据说最初是从奥地利维也纳传来的,却在“大巴黎”发扬光大。
传统上的法国面包主要是圆面包和5-8厘米长的“小长面包”,使用砖砌的木柴炉烘烤,需要较长的时间,烤出来的面包以松软著称。“法棍”则用了当时的“高科技”——刚刚因为普及煤气街灯而流行的煤气,和机制耐火砖制造的“deck”式烤炉。这种“高科技”便于向炉膛注入水蒸气,并将温度快速加高到200摄氏度以上。为充分利用炉膛,“法棍”被设计成长长的形状,由于快速加温和充分的水蒸气,面包外皮会在充分加热前快速膨胀,出炉后的面包外皮松脆,里面则是半空心,趁热吃又香又脆,但冷却后则干硬无比(因此曾被法国人戏称为“长剑”),是名副其实的“棍”。
1920年10月,法国第三共和国政府出台一项保护性法规,为确保面包工人的休息,不许面包店在早上四点前开门,而法国人习惯于早起,一般五六点就要吃早饭,传统面包炉烤一炉面包往往要4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无法满足大量居民的早餐需要,可以大量、快速烘烤面包的“deck”迅速填补了空白,“法棍”也就此占领法国人的餐桌。
不过很多法国人对这个说法并不买账——“法棍”是舶来品的说法伤了这些粉丝的心。另一种流行的传闻是“法棍”与法国人敬爱的拿破仑有关。据说拿破仑率领军队四处征战,面包是随行军粮的重要部分之一。但在当时,欧洲的面包基本都是圆形的,特别不方便将士们携带,于是面包师制出长棍形面包,尺寸以刚可以塞进军装裤腿为准。这样法军将士们便不用再为如何携带面包而费神了。
无论传闻如何,但在二战前后,“法棍”的“江湖地位”达到鼎盛。20世纪70年代曾有媒体做过“什么扮相最能代表法国人”的民调,结果名列前三位的是戴贝雷帽、开雪铁龙2CV轿车和挟着“法棍”满大街走。“法棍”代表法国人的形象还影响到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为形容法国经济状况危在旦夕,当时该杂志就在封面上让“法棍”变成了即将爆炸的“法棍”状炸弹。
不过随着全球化、标准化的流行,“法棍”在法国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如今法国每年生产“法棍”近60亿个,平均每秒320个,每人每天消费“法棍”3个,全国共有专业“法棍”面包店3.3万个,这些店只做“法棍”而不做其他。但这个数字比起全盛期已缩水不少——上世纪法国人平均每天要消费6个!
这次法国为“法棍”申遗的另一个目的,是担忧被别人抢了先:毕竟“法棍”的技术并不复杂,越南人、加拿大魁北克人……都可以做得不错,甚至全球唯一一座以“法棍”著称的本科“面包大学”也并不在法国本土,而在非洲国家马里首都巴马科。马克龙理直气壮地表示,既然意大利那不勒斯可以用200万人联署的方式推动披萨申遗成功,法国也可有样学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