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宅一生当时构建了第二个空间出来,是脱离了身体,在身体跟衣服之间构建一个新的空间出来,像和服的后背这个空间,包括穿着的方式。后来,兄弟杯后,我没有做衣服,跟马可在香港公司待过两三年。因为香港公司基本是做美国单和欧洲单,这个影响很大的。1995年,我们到了那家公司,在汕头待了四五个月,就要一个能卖的系列,要改成Armani的样子,那个时候根本不喜欢Armani,但后来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是牛逼的。
林剑:所以马可、王一扬、陈翔这一代从早期“兄弟杯”出来的设计师,都带有了那个启蒙年代的烙印。
毛继鸿:当下这个时代造就的设计师,和这个产业本身都存在硬伤。我认为这个产业本身核心的东西是技术和衣服。当你真的跟由Yohji的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包括现在最好的这些好的设计师,真觉得没有这几把剪子是没法做的。而且就说我这个,我告诉你我在缝纫机是什么概念?因为我话里面有话的,一踩就飞了。不管你现在是做中国的衣服,还是做外国的衣服,所谓意识形态的东西会越来越近,会越来越融合,你分不清楚哪个东西是谁的,但是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现在“例外”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阶段。
林剑:那时候你在广州,广州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些东西的话是容易一些。
毛继鸿:其实那个东西已经真的不重要了,你说要做一个最牛逼的发动机,把全世界的东西全部组合在一起,中国的大飞机就是这样做,全球采购。苹果也是这样子的,你要做一个最牛逼的东西,但是你有没有这个决心,有没有这个眼睛,有没有这个落实的体系,这个很重要,你的工作的态度,你的工作逻辑和你的工作团队的协同,其实环境就是这样子。像Yohji讲过,我的版师比我的设计师重要。但是你去理解一下,为什么版师比设计师重要呢?我们所有的企业想不通这一件事情。他的理论依据是版师是可以控制风格的,但设计师不能控制风格,你画得出来,但做不出来。按照我们现在的概念,我们所有的设计师都要会做衣服的。我们现在所有的设计师做提案的时候,都必须做出衣服来,这个提案才是完整的。
林剑:但不能分工吗?设计师设计,版师就做版师?
毛继鸿:这是我们教育体系当中不好的一块,把它分开了。其实我觉得服装最核心的部分是两手、材料、身体和人本身的关系,是最后一个留下来的可以跟手有关系的行业。如果说这个行业丢失了这个东西,后面也是会被所有的电子的东西给替代掉。所以我们在做衣服的过程当中,我们能保留它。这就像是做模的过程,设计师永远会用手跟泥,其他95%都可以用统一化的东西,但是唯一的就是线条,这个线条是用粘土去抚摸出来的,捏出来的,热爱我品牌的人,是因为喜欢我的线条,因为都是摸出来的。
林剑:这个观点和当下流行的教育体系完全不同。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年轻设计师,是英国系统,圣马丁系统出来的,完全忽略做。
毛继鸿:其实中国现在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在哪里呢?是年轻的设计师深度不够,这是现在最难的。我们中国的设计师,说老实话都只是画小人,根本不是跟材料,跟人体,根本不是跟立体裁减这方面的对话的一个东西。其实我们也是经历了很多拨的知识培养,才真正可以去做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这是例外一直在做的过程。要改变年轻人对于文化,对于设计,对于衣服这件事情的理解是最难的。
购物空间的营造
如今周末造访广州太古汇地下一层的方所,连插根针进去都难。这个融合了“例外”全线产品,外加百货、图书、咖啡的综合性商业空间,用毛继鸿的话来说,是他另一种讲话的渠道。单一的服装,已不再能承载毛继鸿不断拓展边界的乌托邦理想。于是,他从尺度上,把服装——紧贴人类皮肤,人外部空间的建构——往外延伸至购物空间。
林剑:我觉得方所这个东西做的时间点拿捏非常好,再早可能也不行。晚了这个形态大家都做,也不好。那个时候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大家原来的社交场所是线下多渠道的,包括有文化的,和消费的。未来会越来越集中,变成一个多功能的商业空间。库哈斯以前写过一个《哈佛购物指南》,认为,购物可能是人类未来终极的社交空间。在一定体量的商业空间里面,除了零售外,含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把整个的零售品牌的形象,全部整合到第三空间,会是改变未来线下零售的关键。
毛继鸿:因为有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这些渠道的冲击之后,其实实体店购物变得越来越无聊。我5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东西。有一次我在深圳万象城,在电梯上面走,看到下面的餐饮有很多人,然后在上面走到每家店去的人非常少。我当时就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我觉得单品牌销售是一个很无聊的事情。本来是一个公共空间,又变成了一个独有空间。这是一个要重新思考的问题。觉得那个空间被私有化之后,不仅人员在里面的效率不高,人员的支付方式上面也会存在着浪费。后来我就一直都在思考这个公共空间的问题。这个东西就会变得很好玩。当你找了一个载体,公共空间的适用性、效率等各个方面都会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打破了等级,是那些用信用金钱形成的等级。
林剑:其实购物空间的规划,从本质上来说和一个城市的规划是一样的。按功能划分住宅区、CBD,是一件很蠢的事情。
毛继鸿:对,这几天我们看街道就清楚了,好的城市街道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适合的。如果说你把这个东西充分地放大,你把一条马路变成200米、300米宽的话,人在那里面就是一只蚂蚁,人没有尊严了。其实这就是尺度上面的把握。我们说一个好的城市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山、通道,跟建筑物本身对话的关系。10年前,我回长沙的时候,发现“沃尔玛”在黄兴路上,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只是一种大公司、大品牌,非常低质的产品。我们拿最好的地方,给一个超市,其实是不对的,你的生活指数就会变化非常差。我去年回去的时候,“沃尔玛”已经被湮没在很多小店里面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出现了。未来会变得越来越追求质量。这也是我认为可以去提供的一个方向。
林剑:于是,你就在上海的衡山坊拿了4栋小楼。
毛继鸿:为了未来我们真正在上海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先做一个铺垫,先布局。当时就是想我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模式。现在百货公司也不行了。我觉得最终你的体验模式上,是希望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出来。这个东西地面做好了,未来的网络体验也要做好,这才能真正形成未来整个立体的商业模型出来。你可以看得到,很多资源和机会都被土豪拿掉了,但是这些土豪是不是真的能够帮助你去解决一些,我们同类这些人的问题?其实有很多好的东西,你可以做一点力量去维护或者是保护,或者是能保留那些东西。如果说你的力量可以做得到,你可以比他们做得更牛,更好一些,更有关怀一些。
林剑:也有去国外拓展的计划?
毛继鸿:所以其实在上海的布局和国外的布局希望是同步的,就像我现在在成都做,在广州做,在上海做,在北京做,在深圳做,其实我都会帮当代艺术家和传统手工。一头走现代的,一头走传统手工的,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做,创造一个平台。我在国外呈现出来的不仅是“例外”这样一个东西,我们相对比较多元,其实在一个大的主题下面跟全世界对话的一个事情。
林剑:这个模式去做的话,最大的挑战其实是本地化。
毛继鸿:其实这个东西,我觉得正因为是我来做,我觉得有一个好处是因为我在产业出来的,把那个东西把它变成,因为其实你把很多渠道的部分先解决掉了。
林剑:对,中国前20年是渠道市场,你已经占得先机了。
毛继鸿:对,把渠道的部分解决以后,后面就会变成很多的是“例外”的东西,就去玩的东西。我想未来的中国消费者本身也是在不断升级的过程。
毛继鸿说话儒雅,暗藏力量,思维自成一体,很难引导他的话题,他稍稍顺着你的意思接几句,便又拉回到自己的频道上来。在他身上,也藏有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哪怕是他在上海的第二场大秀,遭遇滂沱大雨,在旁的人看来简直是灾难。他却在微博上说,这是老天给他的一个“人格的考验”。模特们撑着伞,照常鱼贯⋯⋯大概对产品有着执念的人,都会不经意间把周遭的一切都带入自己的世界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