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瞎攻击柴静的私德和动机

2015年03月02日10:38  时尚专栏  作者:周冲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周冲

  1、穹顶之下爆炸了

  穹顶之下出来后,轰地一下,炸翻了各大公圈私圈朋友圈。

  我看了视频,做得非常用心,也非常走心。播放的时候,一直在想,哇,多少人的女神榜上,从此多了一个独立美丽有担当的柴静。(妈啊,我的位置又不保了)

  汪韬说,他曾受请为模拟演讲提意见,可见,演讲是排练过的,叙事经过精心设计,要不要用女儿的故事作引,也是反复权衡。但成片一点儿也没有刻意之迹。草蛇灰线,行云流水。柴静团队的认真,又使“穹顶之下”有了超强的渗透力,势不可挡地进入公众视野。

  在视频里,柴女神一身森女范打扮,旧牛仔裤,白衬衫,娓娓而谈,一如既往地有人味。这点人味,本是她备受诟病的地方——新闻是无个人态度的,将情绪与评价带入其中,是为不专业。但这回不一样,柴静对女儿的爱,是她拉近观众距离的利器。因为爱,所以共鸣。因为同呼吸,所以共命运。

  不怕羞耻地说,当柴静说到女儿常年关在家,每天对着蜗牛吹一口气,以为能帮助它长大的时候,我的鳄鱼眼泪外带眼屎,一下子糊满了我的眼眶。

  央视作为喉舌,做不出这样的片子。崔永元也说,国内没人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就是做纪录片,也要想着收视率,也要卖个好价钱,没有为公共服务的意识,或者说没有责任和任务。

  但柴静做了。她离开央视,用一年时间求证和发问。

  没有央视的资源,同时,也没有了央视的束缚。她有选题的自由、调查的自由、主题设定以及成片剪辑的自由。因为有自由,钱,以及多年的调查经验,柴静深入实地调查,远赴洛杉矶和伦敦寻求治霾经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信息封锁的政府内部,掏出真相和答案。

  比方,政府每年都用巨额资金,资助毫无生产价值的企业。

  比方,污染其实都心知肚明,但无能为力。

  比方,中石油的垄断,对雾霾的肆虐担有首责。

  这些信息原本亦隐在雾霾中,云深不知处。第一次,它们被请出,来到公众面前,和其他敏感数据一起,告诉我们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怎么办?

  这几年,我们都深知,从政要嘴里掏实话,实在太难了。但在这个视频中,他们开了口,苦笑着说,因为垄断,因为环保法律不完备、零执行,因为政府不作为,所以雾霾日甚一日。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风向转变的迹象,也不知道政府是否有意让权,但柴静这事儿,不得不说,做得实在帅炸了。

  2、对柴静的批评

  和任何热点话题一样,穹顶之下有赞誉,也有批评。

  从昨天晚上开始,朋友圈渐次出现质疑之声。这本是好事儿。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批评,大都脱离片子本身,评判柴静的私德,猜测柴静的动机,推断政府与之勾结的阴谋。

  诸如:柴静是小三,抽烟,开4.0排量的丰田霸道,在美生子,做节目爱煽情,爱炒作,替政府维稳和推责等等,多是批评不到点上的声音。倘若我们有理有据,对纪录片本身提出问题,无话可说。但是,在外围兜兜转转,磨磨擦擦,始终进入不了问题核心,有个鸟用!

  为批评而批评,就会沦为姿态。空架子,无实质。

  首先说私德。

  对于理性的成人而言,这几乎是公理:对公权,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对私权,以最大的宽容去对待。但蠢货们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宽恕公权,紧盯私德,以他人情感史,作攻击之武器。柴静有没有做过小三我不知道。即使吧,即使曾经是,与你有关系吗?与公共话语有关系吗?与她的工作有关系吗?与穹顶之下有关系吗?

  以私德评价他人,是难以自洽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无懈可击、一尘不染。不道德,就是坏人,就一无可取,言论与行动毫无意义?那么,你的话也就不可取了。

  说到柴静的车。在视频里,她坦诚地说:除了孩子、老人、医院、机场之外,都不开车。先生大多是骑自行车上下班。丝毫没有回避。你们在攻击什么?难不成要逼着柴静处理自己的私财?如真是如此,批评者与暴民又有何异?

  抽烟的问题,一直是疑似。以讹传讹,竟成了真的。我查了一下,发现抽烟说,一开始是猜测语气,后来是疑似语气,再到肯定语气。世间的谣言,大抵就是这么产生的吧。好在刚看到柴静的朋友说,从未见过柴静抽烟。传谣的人可以歇歇了。

  在美生子,是柴静备受质疑的地方。但,这是她的自由,并没有触犯任何人的边界。至于煽情,在一个有关怀的独立纪录片中,当母爱也被看成煽情,成为贬义词,这个社会的冷血可见一斑。

  最后,质疑“穹顶之下”替政府维稳和推责的人,请看一下萱萱刚下的禁令:各家注意,关于柴静《穹顶之下》所有相关报道、评论、访谈等内容,请于21时前一律从网站双首页、客户端等撤下。

  3、继续死嗑环保

  环保是一个俄罗斯套娃,柴静用一年时间,打开了第一层,剩下的,需要我们继续死嗑。

  上面一节,没有谈动机论,是为了留在这儿重申。

  有人说,柴静在两会之前发布这个独立纪录片,是为了夺眼球。

  但,我觉得这正是柴静的缜密之处。单靠网络的传播,“穹顶之下”经得起几天的话题冲击。1%的生活、庞麦郎、余秀华、DUANG....。。网络热点后浪拍前浪,前浪一个接一个地死在时间的沙滩上。如果不借助两会对公权的倒逼,促进环保立法和执行,雾霾只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话题。而柴静以及柴静们的努力,会被更多网络碎片分解,成为过眼云烟,对APEC蓝的还原毫无作用。

  穹顶之下已经指出,企业垄断是雾霾的重要原因。

  但,为什么资源可以被垄断?

  是谁在操控这一切,并且不受监督?

  还有什么被垄断?

  ……

  最后,关于怎么办的问题,柴静给我们的终极答案是举报(在中国,视频需要广泛传播,批评便不可过界,适当的妥协也可理解),但,只能停留于此吗?

  这一切,都需要继续去追问和揭发,去调查和取证。信息公开才有真相,批评自由才有改良。这条路没有完。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其中的当事人。环境的改善,即你我份内之事。言说也好,监督也罢,投诉建议也行,行动当然求之不得。倘若没有勇气做出这些,也无妨,但不要在他人做出努力时,生产源源不断的谣言,和毫无依据的控诉。

  穹顶之下不是句号,而是起点。

  编辑|士谦  实习生|殷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柴静 穹顶之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