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奢侈品涨价也将是2014年的大概率事件,在过去的10多年里,奢侈品的价格上涨了超过60%。此前,爱马仕已经放出了2014年计划对产品进行提价的消息。在业界人士看来,对于一般商品涨价可能带来的消费“流失”,奢侈品显然不用担忧。由于境内外高价差的长期存在,总有那么一群人会打着“飞的”飘洋过海去给国际奢侈品“送钱”。据此前商务部的调查,手表、箱包、服装等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中国内地市场比中国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对于奢侈品消费加速外流的原因,益普索市场研究集团通过调查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共1800名中产阶层消费者还发现,92%的内地消费者不满意品牌在本土市场的服务,更倾向于海外购物,“预期中国奢侈品市场将继续延伸到海外”。
周婷对记者分析,“肥水外流”的原因也在于境内消费品的不安全性和部分商品供应不足,国人更愿意信赖境外商品的品质与购物体验。另外,由于宏观经济因素,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使境内游客更有经济实力进行境外消费。
从服装皮鞋到珠宝家具,从手表到汽车,从咖啡到红酒,几乎一切都可以定制,并且逐渐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如今,奢侈品定制已渐显产业化、规模化,未来3至5年将得到迅速发展。财富品质研究院预测,2013年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定制品牌数量将超过4000个。
假货泛滥
2013年:贯穿全产业链
2014年:打假力度存疑
中国消费者豪掷千亿买下了全球一半的奢侈品,但这些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奢侈品真的可靠吗?
并不尽然。有关境外奢侈品专卖店看人“下菜碟”卖A货、“验明正身”的海外代购小票可随意造假、经销商掺杂售假、品牌内部人员参与造假等事件的曝光给奢侈品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记者曾在上海淮海中路一带看到,不少民居中隐秘地藏着各类仿品,LV、PRADA、CHANEL等假冒奢侈品塞满了橱柜。
财富品质调研发现,二手奢侈品市场假货可见度非常高,假货可见度排行榜上,LV、GU--I、CHANEL占据前三位。“我们调研发现,LV的假货在中国已经做到了包括代购、二手、电商、经销代理等渠道的全覆盖。假货的泛滥使得高端消费者快速地抛弃它,调研发现已有94%的富豪表示不会再消费一个假货最多的品牌,LV就在其中。而对于普通消费者,他们也不愿买真的LV。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他们更愿意去网上买高仿货品。”周婷表示,假货泛滥的情况在2014年恐难改变。
其实,奢侈品企业已意识到假货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2013年10月,LV与淘宝网[微博]签署谅解备忘录,为避免淘宝网出现仿冒的LV产品,将启动“提醒和撤架系统”。12月,美国纽约时尚设计奢侈配饰品牌COACH也与淘宝网更新了2011年签订的合作备忘录,以打击网上售假行为。
然而,制假、卖假者总能找到“灰色地带”。在淘宝网等网站进行奢侈品打假行动后,很多“奢侈品”代购者转战微信圈。一时间,微信朋友圈中突然冒出一批叫卖“奢侈品”的卖家,全部都是HERMES、LV等国际一线品牌,而价格仅为官方报价的两至三折。
面对疯狂售假,微信对一些利用公众账号售卖“原单”及高仿奢侈品的公众商号进行了“关键词屏蔽”。不过,这样的方式可能收效甚微。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代替关键词,比如GU--I可以写成“GU*CI”。
实际上,中国互联网售假情况一直严重,特别是针对一些国外奢侈品的售假更加猖獗,为此淘宝常年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列入“恶名市场名单”,直到2012年才取消。
“奢侈品假货泛滥已然成为全球性问题。”周婷称,这一问题未来如何发展,主要看品牌商如何应对。据悉,2013年,仅仅在英国南安普顿一地,官方大约缴没了23.8万件假冒伪劣商品,包括假包、假表、假太阳镜和假珠宝等等,总价值高达1900万美元。同时,在加拿大多伦多,最近缴获了600万美元的假货,包括假冒的葡萄酒、化妆品等。
在分析人士看来,对于如此多渠道范围的售假仅仅一次两次的打假行动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周婷认为,大量的假货让奢侈品完全大众化,不再拥有神秘感,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这会使很多国际一线大牌的品牌价值进一步下降,所以它们在中国的发展潜力也进一步受到限制。
“一直以来,整个奢侈品行业的打假力度并不够,很多品牌甚至只是停留在表态层面甚至是口号上的打假。”周婷指出,在中国国内,由于违规成本太低,再加上品牌本身的消极应对,假货现象非常严重。有些奢侈品公司认为基于需求的旺盛,即使存在假货也不会对品牌造成太大伤害,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实际上市场是有临界点的。假货泛滥会对核心消费者有严重伤害,同时也会影响边缘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假货或成为压倒奢侈品牌进一步衰退的最后一根稻草。
定制风潮
2013年:定制消费提升
2014年:产业化规模渐显
“2014你定制了吗?”冯小刚的年度贺岁喜剧大作《私人订制》热映的同时,奢侈品行业也正刮起一阵“私人定制”风潮。超高资产的核心消费者“逃离”奢侈品后,转身奔向了定制的怀抱。
“平时经常出席各类社交场合,多次发生衣服或配饰‘撞衫’的情况,多少会有些尴尬。”生意人沈雪告诉记者,现在更倾向于高级定制,让设计师根据自身身材比例、气质设计出的衣服,更独特、更显档次。
事实上,沈雪的一番话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高端消费者的心声。益普索市场研究集团调查发现,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过去国人集中消费某几个奢侈品牌的局面正在“裂变”,部分高端人群不仅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更注重独特个性,预计未来高端、小众的定制品牌和新晋进入国内市场的新奢侈品牌将迎来快速发展。
法国著名的高端定制奢侈品品牌巴黎美爵(MATZO PARIS)亚太区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尽管2013年中国国内消费品消费的情况不是特别理想,但是在高端定制这块的消费水平较往年有提升,这是一个好信号,说明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正在日渐成熟。
在陈睿看来,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追求一般可以分为“泛奢侈品化、高端化、差异化”三个阶段,目前中国消费者正在从第一阶段向后两个阶段发展。定制化正是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一种。
据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介绍,目前定制的人群主要是文体明星、政府要员、商界名流。文体明星是潮流引领者,经常参加各类公众活动,最需要突出个性;政府首脑及要员出访,代表的是国家形象,穿着在突出个人品味的同时,还要与个人形象气质相契合;商界名流社交活动较多,为防“撞衫”,定制就显得很有必要。
“从服装皮鞋到珠宝家具,从手表到汽车,从咖啡到红酒,几乎一切都可以定制,并且逐渐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据周婷透露,在几年前的调研中就发现不少高端人群已爱上了定制。2013年以来,这一现象尤为明显,特别是一些核心消费者、名媛等弃购LOGO(标识)奢侈品,而选择个性定制。“如今,奢侈品定制已渐显产业化、规模化,未来3至5年将得到迅速发展。”财富品质研究院预测,2013年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定制品牌数量将超过4000个。
事实上,目前,不少奢侈品也在“定制”上花功夫。近日,BURBERRY[微博]就宣布将在中国推出定制男装服务;此前DUNHILL等男装品牌早已悄然开启奢侈品服装的定制化之路;JACOB COHEN、HETTABRETZ、CRUCIANI、POROSUS等国际知名服装品牌都不约而同地计划在中国市场以高端定制为主。
“定制的确是一味拯救奢侈品滑坡的‘良药’。”不过,周婷并不看好奢侈品大牌的“定制化”,“一方面,奢侈品大牌错过了发展高端定制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国际大牌们也未必愿意这么去做。因为高端定制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他们更愿意买那些经典款,也就是相对标准化的产品来‘赚快钱’。”在周婷看来,每个奢侈品牌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同,“自救”得从产品、定价、营销、渠道等不同的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