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与设计:变质的时尚圈

2015年12月14日15:53  时尚专栏  作者:冷芸时尚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冷芸时尚

  即将成为过去式的2015年对于时尚产业来说,除了面临全球零售业持续低迷的状态,还要经历数位明星级设计师与品牌公司分离事件的忧伤情绪。从今年早期BALENCIAGA与Alexander Wang共同宣布不再续约;到近两个月Raf Simons宣布离开DIOR;1周后,Alber Elbaz离开服务了近15年的LANVIN……是什么造成了这些明星级别的品牌公司与设计师的分道扬镳?就此问题的讨论一时沸沸扬扬。好在这些设计师都在事后不久,以或明确、或暗示的方法,向公众解释了分手背后的原因。

  关于Alexander Wang与BALENCIAGA的分手,双方均宣布是“合同到期,共同决定不再续约”的决定。至于具体原因,两者似乎都不肯直接面对媒体。不过,在众多传闻中,一个比较靠谱的说法是王大仁在为Balenciaga服务的同时,还要兼顾自己发展势头迅猛的同名品牌。这类兼顾两头工作的现象,在时尚界其实并不稀罕,老佛爷Karl Lagerfeld、Marc Jacob都是十几年如一日地两头工作。但是是否可以成功兼顾两者,也要看个人的能耐及品牌公司的包容度。而BALENCIAGA在寻求继任者时,向媒体透露“希望(新任)不太有名但有才气”的设计师,多少也暗示了可能名气太大的设计师未必就适合BALENCIAGA这个品牌。

  Raf Simons离开DIOR,虽令大多数人大跌眼镜,不过,与Alexander Wang的回避不同,他选择了直面公众。时装杂志SYSTEM以访谈形式,透露了Raf离开DIOR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希望能“静一静”,因为过去几年的工作快得让他没有时间思考,更无从谈起创意。

  Alber Elbaz离开 Lanvin则被告知是“大股东的决定”。而且这一消息,即使对其公司内部员工而言,也是“倍感震惊”。据WWD的报道,两者是在品牌的商业发展策略上产生了分歧。设计师认为大股东在零售网络及品牌发展建设上所做的投入不够。而同类品牌SAINT LAURENT, CHANEL 等却不断提升着对品牌的投入。不过,Alber的另段话,可以说明,不同发展策略的分歧,最多只是个导火索(以下原文翻译自WWD的的采访):

  我们早先做为设计师,(工作)从‘梦想’开始,从‘感觉’开始……(过去)我们每天思考的是‘女性们需要什么?我能为这些女性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让她们的生活更美好,更方便?怎样能让每一位女性都更美丽?……(后来,我们)从‘设计总监’成为‘创意总监’……现在(我们则)要成为‘形象代言人’, 确保我们自己在照片中看上去够好看……(很遗憾)这就是(现在的)游戏规则。最近(这个行业)正变得越来越喧闹。喧闹是一种新的酷感,不仅仅是在(我们)时尚产业…。.而我则喜欢低语…。.”

  Alber口中的“喧闹感”与Raf口中的“快得令人没有时间思考”,本质上都在指向一点,即时尚界正在脱离服装的本质,而变得越来越浮躁、肤浅与快速。换句话说,时尚界正在经历变质。 Alber在同一采访中说:“时尚行业正在逐步远离创意、友情及这个行业本应有的幽默与优雅”。设计师原本的职责是为人们创造出更美的服装,所以,本来他们需要拥有的只是“创意”、“技术”,还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就是Alber口中的“友情”。可是,设计师如今的工作早已超过了这些技术范畴。不知何时起,设计师也被打造成了娱乐圈的明星一般。他们需要拥有良好的相貌与体型;需要注意自己的个人言论;需要向公众交代自己的私生活和交友圈。事实上,但凡接触过这些明星级品牌与设计师的人士,可能会发现这个领域的生活方式与娱乐圈的某一面是如此相似:接受媒体采访、参加派对、需要有几个重量级的娱乐明星朋友;为了维护良好的公众形象,有些设计师需要整容甚至靠吃药丸保持身材;偶然,可能也会有吸毒与滥交的现象。正如Alber所说,他们已经成为“形象代言人”。明星设计师们不仅要精通面料、裁剪和设计,搏命地赶着每场发布会的死期(deadline);还要应付接二连三的炫耀性时尚派对,煞费心机地与媒体沟通,在公关公司的策划下参加一系列公众活动。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维持一个即代表自己也代表品牌的良好的公众形象。

  对设计师而言,花费巨额代价维护一个自己作为“名人”或者“明星”的形象,也就罢了。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媒体与观众的焦点,也不再仅停留在设计师的作品本身上,而是发布会第一排的名人身上。这类抱怨,几乎已经充斥着整个欧美时尚设计圈,如今,也正在中国的时尚圈漫延。虽然,时尚与名人、明星之间的关联,几乎自其第一天诞生起(假如我们将Haute Couture作为现代时装业的开端的话),就关联在一起了。但是,对于服装发布会来说,主角理应是那些设计师和他们的团队辛勤耕耘数月的系列产品,然而,现今的时尚圈,如果做一场没有任何名人的纯粹的发布会,恐怕公众对发布会的关注会少许多。

  不仅如此,时尚圈现在几乎就是个“形象圈”。越来越多的人只关注服装的外包装形象,而不是产品本身。这些外在形象包括了精致的店铺装修、华美的画册,还有每场耗资数十万甚至百万美元但是只持续10几分钟的豪华时装发布会。总之,时尚圈花在外包装的费用,正变得越来越昂贵。而这些昂贵的包装式的开销,最后当然也由消费者买单。一方面,消费者抱怨物价越来越贵;而另一方面,品牌都感叹现在赚钱越来越难!既然两头都没有好处,那么时尚圈是否正在本末倒置——产品品质并没有因为巨额开销变得更好,事实是许都人都感叹服装的品质已俨然不如过去;所以,真实的问题在于时尚圈正在变得越来越肤浅,将金钱都花在了所谓的外包装上,而非真正投入产品本身的建设上。

  前所未有的“快时尚”时代也正扼杀着时尚圈本最在意的创意能力。这个由ZARA和H&M带动的快时尚潮,让最早由1年2个季节的时装新品开发周期,变成1年至少4季或者6季,甚至有的品牌公司,为了达到更短的周期,一年订10次货。“快时尚”并不全然是坏事,其快速的反应机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销售预测的准确性,降低了库存风险。但快时尚为企业设计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正如Raf所说——快得没有时间思考创意。所以,“快时尚”究竟要多快才合理?不尊重一个产品系列客观上所需要的开发周期的“快”,是否是一种健康的“快”?“快时尚”的抄袭模式,虽然令某些品牌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对于那些以创意为生的明星设计师,是否同样是种扼杀行为?

  毫无疑问,时尚圈正在经历一场“变质”。然而又是谁制造了这些“变质”?

  有人质疑设计师的过度疲劳,是企业主压榨的结果——因为他们只想着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赚更多的钱。而且,不少设计师被解雇,也是因为其不能再创造商业价值,这些行为令人更加相信企业主就是冷酷无情的资本家。而前述3位明星设计师的离职,更容易让人相信——资本家就是一群压榨设计师和其他员工血汗钱的人。当设计师与资本家有所分歧,资本家就会毫不怜惜地抛弃这些设计师。

  但是,客观地说,将所有批评一股脑儿地扔给资本家是绝对不公平的。毕竟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资本家或者企业主,都成为了设计师最重要的合伙人。他们为设计师提供经济保障,布局商业战略。绝大多数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设计师背后都有个经济资助人。而且不可否认地,这些企业家通过自己独到的眼光,挖掘了许多设计新秀,并将他们一手栽培为“明星”。而且,他们支付给这些明星设计师的薪酬与股权,是绝大多数设计师只能望其项背的。事实上,不少明星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本身是不赚钱的。而正是通过企业家的商业谋略和资本运作,比如通过特许经营,将品牌授权给诸如香水、皮包、手表等副线来赚取利润。但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是不会知道这些行业内幕的。他们大多以为挂着某个设计师名字的,必然是他(她)亲手设计的产品。因此,明星设计师的成功,企业家功不可没。 而且,设计师成名后脱离老主顾,另攀高枝的案例也并不鲜见。因此,在抛弃对方的方面,两者有着对等的几率。事实上,当一方没有商业价值时遭遇抛弃是商业的本质。就算换了你我,很可能也会这样做。

  因此,整个时尚行业的变质,单单将问题归结于资本家,可能并不解决根本问题。不过,这显然并不是时尚圈独有的现象。我们的生活何尝不在变得更加浮躁、肤浅与快速?只是时尚圈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果要探明这一变质背后的本质原因,可能需要专家学者们的系统研究。如果一定要有个简单的结论,或许是人们变得更加贪婪的原因:消费者想要得到更多更漂亮的衣饰,全然不顾衣橱的衣服已是巨大的浪费;而资本家和设计师则希望用更快的速度赚更多的钱。欲望并不完全是坏事,其实时尚本就是满足欲望的东西,有多少人会仅仅为了保暖而去买件衣服?但是当欲望到了贪婪的程度,时尚就可能会变质!

  那么,这个看似已经无法阻挡的快速旋转的时尚巨轮,是否有可能改变其周转速度?是否可能让它回归服装的本质——设计师只需要专注于创造新品,品牌企业家则专心于商业谋略与布局?也许,正在欧美迅速发展的“可持续时尚”是对正在变质的时尚界的一剂良药。可持续时尚,即以可持续的健康方式设计、制造及消费时尚。时尚,不应本末倒置,只关注外包装而忽略产品本身的设计与品质;时尚,也不应继续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创造美丽;时尚,也应该更加“民主”,而不是沦为贫富贵贱的标记;时尚,应该是场公平交易,而不是以牺牲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产物;时尚,也应该慢下来,让人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创造,有时间来消化…。.

  著名设计师Donna Karen于今年7月离开自己一手创建的同名品牌,而去专注于发展可持续时尚品牌Urban Zen可以被视为改善时尚圈变质问题的典范。理论上而言,一个设计师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已是功成名就。而且作为创始人、主力设计师以及主要股东之一,Donna Karen面临像其他明星设计师的被炒鱿鱼的风险相对少许多。然而Donna Karen却选择在68岁时,从自己一手创立的品牌全身而退,转而专注于Urban Zen的发展。在其官网上,Urban Zen称自己是种“生活哲学”。 它代表了“一种在喧嚣的生活中的平静;一种给予;一种平静的情绪与生活方式……在这里没有时间,没有季节,只有思维、身体与精神间的连接。”而这些表述,无一不是在反击Raf 与 Alber口中正在变得日益“喧嚣”的时尚圈。

  所以,这些看上去令人忧伤的分手,或许正是时尚圈需要作出颠覆性变革的开始,让服装回归其本来的面目。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服装 时尚品牌 时尚设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