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行将消失的奢侈

2015年11月06日15:13  时尚专栏  作者:shelly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周靖蛟Shelly

  大概在四、五年前,随着07年之后“快时尚”的大规模进入及奢侈品高速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作为时尚产业媒体从业者我曾有过第一次觉醒。那时候写过一篇专栏叫做《拿什么拯救你,手工艺》,那是对“时间”与“奢侈”间关系的重新审视,也是对手工艺传承与回归开始呈逆势生长态势的观察。有感于08年之后个别真正保有“奢侈心”的国际顶级品牌对于复兴传统手工艺的态度与行动,也曾一度感觉到面对行将消失的手工艺,亟待从活态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调研、记录与保存。不过由于个体的力量有限,这始终只是一个停留于想法层面的心念。直到半年前遇到由上海影达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制作的《服装里的中国》纪录片项目,惊喜地发现他们正在做着这样一件事——以影像的手法对中国服装文化、各民族、各地域的活态服装形式以及传统服装制作的民间手工艺进行全面记录,并由此建构一个有关中国服饰功能、意象及文化的全息形象系统。

  在谈及做这样一件事情背后的意义之前,我们需要简略了解一下产业变化的背景。近30年来奢侈品业随着大众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最重要的变化是奢侈品开始走产业化,集团化路线。在此背景下奢侈品牌极有可能在短期经济目标的主导下偏离了奢侈品原有的概念——被迫牺牲核心产品或进行批量化生产。而奢侈品是什么?事实上对奢侈品含义的争论一直是当下产业关注的一个话题,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各种文化也一直试图在为奢侈品定义。根据国际品牌集团(Interbrand)的研究,奢侈品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工艺,或是世代发展而来的能力;专注,以深度而非广度为发展重点的企业;历史,在经济繁荣和衰退时期的持续相关性;稀缺,受到所需技能限制,只创造有限数量的产品。由此可见,今日所谓的奢侈品已由于商业化而失去了风华光彩;而长久以来被我们所忽视的传统工艺却更合乎以上内核与定义。

  从另一方面来讲,费力耗时的中国传统服装同样在工业化批量制造的快时尚面前不堪一击。实际上无论服装或工艺,其通常可视为个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甚至有质感的衣服是有生命的,因为衣服伴随着人生命的成长,成为承载个体生命故事的载体,也是充分注入制作者与穿着者温度的产品。而这些传统服装制作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了对我们这个速食时代的反抗。由此延伸出的观点是,衣服越古老越珍贵,这显然也是对有悖于时尚消费主义的节制与适度的一种传承。无论如何,服装是人身体与心灵的需求,让中国传统服装以及制作手工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回归初心的责任。

  《服装里的中国》忠实于记录片的价值,前期花费了一年多时间进行“田野调查(fieldwork),即通过系统的分类、多样的记录、丰富的样本案例以及全面内容调查等进行拍摄前期准备。其不仅从原料、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同时根据每一项工艺按地理分区进行调研,调研足迹遍布全国。另外在充分利用影像手段的优势性与准确性之外,也通过特定的社会结构与族群文化,扎根当地进行调研,采集第一手资料。这些数据库的建立,都为《服装》制作成一部更具纪实性、更有洞见的纪录片打下了基础,从长远角度看也对服装文化研究与传统工艺样本保留,以及彰显地域风俗文化、年代以及人群特征的标志性符号有着重大意义。

  据悉《服装里的中国》主要分为四大主题:夏布,龙凤裙褂,香云纱和惠安女服装。片中将逐个解读主题内容,以一个“主题故事片+若干个工艺片”的手法,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服装与制作手工艺所承载的文化因子。该片于10月27日起全网上映。

  当在纪录片的镜头下目睹一位母亲满怀爱意耗费大量工时与精力为女儿手工刺绣与缝制完成一件被誉为“褂中之皇”的嫁衣,或者当一匹香云纱经由几十道染莨汁、晾晒乃至“过乌”工序,整个过程对光热、紫外线强度、湿度、水、泥、甚至空气的特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才造就产量愈来愈稀少的尊贵面料;当这些手工艺人饱含情感的“技艺之心”与人情温度一一呈现于屏幕时,我也就理解了什么是曾经的奢侈,什么是奢侈不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服装 文化 工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