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以北北
《万物生长》来了,作为投资出品方老板路金波给出的slogan是:本世纪唯一一部不打胎的国产青春大片。
不论几分玩笑几分认真,这位也是被国产青春大片伤害过感情的人。我们虽然没有成型的类型电影体系,却能开创出一条条有中国特色的亚类型片道路。所谓国产青春大片,正是其中翘楚。
看好的电影是接近宇宙,散场后你会对这场征程回味颤抖;看坏的电影是在下班后又去开一场冗长而毫无意义的会议,满眼都是ppt和point。好的导演让你在两个小时候内过完别人的一生,而你的人生因此而丰富了;坏的,对不起,最多只能被叫做项目经理。
只是小孩子才分对错,对成年人来说,能否赚钱才是评价成功与否的硬道理。
青春怀旧题材之所以在这两年被一拍再拍是因为先天有优势、后天好操作——素材一抓一大把,没有拍摄难度,又能轻易激起共鸣,可以在宣传营销上大做文章。
所以你几乎在每部片子里都能看到宿舍、教室、舞台晚会、喝酒、打架、同学聚会。爱情可以不要起因,因为男女主角都是同学,在一起全靠眉来眼去;命运可以随意转折,因为青春就是这么任性。
电影的前一个小时,要忍受的是各种俗套的综合体:迟到装肚子痛、故意惹恼女主其实是追求等等,而后一个小时总会来个晴天霹雳式的神转折,比如女主与男主开房后突然怀孕然后打胎,或者女主好友的渣男男友让别的女孩怀了孕然后打胎,又或者是女主被男友劈了腿后随便找了人开房于是怀孕然后打胎……
难以想象这是真的,可这些情节真实来源于来自《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这年头,能不打胎已然是放了青春片一条生路的业内良心之作。
这或许跟项目经理们总要加入一些元素能让卖主显得高大上一样,残酷不够打胎凑成了一把万能钥匙,似乎草菅人命就能打开潘多拉魔盒,让自己的片子不至于只是一部校园DV剧那么浅浮。
与之相对的是,“打胎三部曲”卷走的是16亿的票房。
所以,今年依然是青春片的“大年”,除了《万物生长》外,《左耳》、《栀子花开》、《小时代4》刷刷刷轮番袭来,稳准狠地瞄准了“傻白甜”们的钱袋。挣钱不要紧,只要病不深,生命诚可贵,轻易别打胎!
或许大陆的青春片导演们误会了一件事情,我们为何放不下青春?只因她已经在某处定格,铁证如山,当你不甘心只用回忆抵抗,就会一遍遍去瞻仰。对于往事的伤感来源不是惨烈,而是遗憾。
2011年,《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曾像一阵太平洋季风般吹来,清新而伤感。那是个平淡无奇的故事,没有车祸、没有高位截瘫更没有怀孕或打胎,但它曾是一个现象,让少年人有片刻的怔忪,让中年人叹息。
那些年结尾处,五个都喜欢过女主角的男孩们聚集在女孩的婚礼,她嫁的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告别青春后遇到的人。男孩曾认为:“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女孩的时候,要真心祝福他们永远幸福快乐,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像我们这种背后放箭的,才是真爱。”
然而,当女孩挽着丈夫的手臂,笑意盈盈,甜蜜十足地在红地毯上走过时,男孩对自己说:“我错了——原来,当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一个女孩,当她有人疼,有人爱,你会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
或许这就是干净的爱。
青春是个好姑娘,别去糟蹋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