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即使像章子怡那样漂亮,也可以自己换轮胎

2015年05月13日10:40  时尚专栏  作者:晚睡姐姐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晚睡姐姐

                

  一位好友,快要40岁了还是单身,但不说年龄,谁也想不到她有这么大了,因为长得美,处于冻龄,好几年都是一个样子。她很能干,收入不低,加上又是做的和娱乐圈相关的工作,桃花运还是不少,只是仔细筛选一下,合适的太少了。

  有一类男人,是冲着她漂亮,打算包养来的。还有一类男人,有家有点钱,但是还有点多余的感情待消耗,所以找上了她,觉得要是能有这么个情人大概还挺体面的。全都是烂桃花,都是那种以为能在单身女人身上占点便宜的男人。

  她很独立,但不孤僻,很想有个自己的家。可人海茫茫,她喜欢的,也喜欢她的,选择范围太小了。比她工资低的白领,不愿意选她,因为女人收入高,男人有压力。年纪比她大的,有点钱有点地位的男人都想选更年轻的,她再漂亮也超龄了。年纪比她小的,她能接受,对方父母又不接受。

  若干年前,刘晓庆就叹息做一个中国名女人,难。现在也是如此,做一个大龄单身女人,难,做一个漂亮的大龄单身女人,更难。做一个漂亮的又有要求不愿意将就的大龄单身女人,简直是难上加难。

  一晃,又晃荡了好几年,有过几段不咸不淡的恋情之后,她不由感叹:“看来我只能找外国人了。”

  她的圈子中,有好几个大龄女性或者离异带孩子的单亲妈妈,都嫁到了国外,还过得不错。在这些跨国婚姻中,她们的丈夫都不介意她们的年龄和身份,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年妇女,却被她的老公爱得要命,每天“宝贝”不离口,骄傲地把她介绍给所有的亲戚朋友,称呼她为“我的天使”。这些都成了最好的榜样。

  确实,西方国家的男女平等事业比我们走得早,人性更解放,社会环境更宽松,没有那种男女到一定年龄不结婚就会被视为异端的压力。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也没有过多现实条件的限制,会比较随性一点。

  死党哥哥家曾经住过一个匈牙利的交换学生,几年后,学生长大了,带着女朋友回来,一米八的小伙子找了一个一米八五的姑娘,那姑娘壮的啊,在人群中特别抢眼,算得上是膀大腰圆,身材健硕。

  问小伙子介不介意女朋友比自己高,他反问:“为什么要介意?”

  小伙子不介意,姑娘也不介意,她看着比自己低半头的男朋友,照样一脸娇羞,虽然这种表情外人看起来很违和。

  歌手罗琦是国内音乐圈被曝光吸毒的第一人,她后来去了德国戒毒,结过一次婚,和一个德国人,后来离了,再恋爱,还是德国人。很多人好奇说罗琦为什么一直和外国男人谈恋爱,她自己不愿意说,她的好友兼老板姜树回答:“她是一个中国女生,她的过去这样坎坷,哪有中国男人知道这一切后能在她面前表现得波澜不惊?这很难的。但老外没有问题,老外很open,你在中国的过去,和我有什么关系?”

  有些人的爱情有形状,年龄、身高、学历、工作、家世、背景,样样都要问清楚,并且有要求。有些人的爱情没有形状,什么都不问,只看两颗心能不能互相敞开,一起跳动。谁都想获得后一种爱情,但都不是谁能承担得起这种爱情。

  因为不歧视是不歧视,可也没有特别的同情。

  西方国家男女恋爱,即使你是单亲妈妈,有几个孩子,男人通常也不介意,带着孩子约会的比比皆是。但上床了,睡了就睡了,你情我愿。如果睡得质量不高倒可以谴责一下,以为睡了就得结婚,不然就是渣男,那是不可能的。

  他们的恋爱就是恋爱,像“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这种理论外国人是很难理解的。而那种女人自己没出钱,结婚前男方的房子就想要加名的意识,在尊重私产的西方国家,更是不可想象的。

  无歧视背后是无弱者。他们没觉得在一起就是女人吃亏,男人占便宜,开心才是最重要的。而中国女人的问题就是不想受歧视,希望得到平等待遇,但又甘当弱者,不由自主要求更多待遇。抱着这种矛盾的心态,更多涉外婚姻会触礁,幸福的并不太多。这是文化的差异,也是教育的差异。

  作家石康去美国写了一篇《一到美国我再也看不上中国姑娘了》被狂喷,虽然里面浓浓地男权思想比较叫人反感,但他的确说了一些大实话,美国姑娘是比中国姑娘更能干,更独立,更拿自己当人而非特意强调女人。她们不觉得自己是弱者,男人能做的她们也能做,“那些平等独立之类的词语在美国不再抽象,而是天天都要使用。我见到过比章子怡还漂亮的姑娘也能自己把一个吉普车的大轮子换上。”

  在中国,像章子怡那样漂亮的姑娘是不会甘心自己换车轮的,即使她自己愿意,也会有大把的男人冲过来替她做,并且告诉她,“这不是你该做的。”所以才会有“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这种论调泛滥,而从这种论调造成的结果来看,这更像一种阴谋,而非福利。

  中国男人怂恿女人不独立,因为这样方便掌控,“在中国,性最实用,当我因种种原因内心焦燥与苦闷,在灯下写作时听她撒个娇就觉生活有点安慰,而她的相貌与身材多是为了引起我的性欲和保护欲。”但到头来,像石康这样的中国男人又掉头赞美另外一种女人,“那些自助助人型的女性却显示出美——这里先是需要人,其次才是女人。”

  这是男人的小猫腻,也是女人的警钟。还是不要做“灯影下的床上看到的那个小骚狐狸”,那样最容易在年老色衰之后被厌倦,即使像章子怡那样漂亮,也要学会自己换轮胎,因为那才是比男人还要靠得住的事情。

  “中国仍在为古代生活批量生产男人”,标签之一就是依然希望得到男人的拯救。要想从思想深处消除中国男人对中国女人的歧视,需要的是女人为他们上一课,只有那种“其实没有你,我们也能活得很好”的姿态,才能唤起男人们对平等的真正兴趣。

  而有了这样的觉醒,嫁到哪里都不会错的。

  编辑|于萍 实习生|马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女人 男人 独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