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置顶
调整字体
搜索
评论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汽车 以艺术之名

2015-03-28 23:20:38 来源:新浪时尚 微博 收藏本文

  导语:上世纪70年代,BMW艺术车项目启动,Thomas Girst 是宝马集团文化事业总监,他表示,艺术车是无法一概而论的,也不会存在“版权”之争,因为它象征了人们对于技术和艺术的热爱,与普通的艺术车不同,BMW艺术车是“一个将竞赛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的概念”。(文/Wendy)

BMW艺术车

  当提到“艺术”一词,你的脑海里会展示出怎样的一幅画面?是音乐,书法还是奇奇怪怪的装置?又或者你自己都无法捕捉到的脑海中瞬息万变的印象图景?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看法,千姿百态,无一而是,因为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掌握其艺术发生的根源。那如果提到“艺术车”呢?

  什么是“艺术车”?

  作为工业化时代的标志性科技产物,汽车的功能性毋庸置疑,随着汽车设计与制造的发展与完善,汽车品牌并没有沦为技术的仆人,开始另辟蹊径,与艺术相结合,赋予品牌更加强韧的精神内涵。

  当下,不管是纪念款还是基于公益行为的作品,很多汽车品牌都在推出自己的“艺术车”。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艺术车”?

  简单的涂鸦是艺术车吗,改装修饰是艺术车吗……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因为“艺术”二字本身就赋予人们很高的期望与幻想。话说回来,也正是源于人们“艺术车”认知标准的高度,汽车本身的艺术性也随之提高。

  上世纪70年代,BMW艺术车项目启动,Thomas Girst 是宝马集团文化事业总监,他表示,艺术车是无法一概而论的,也不会存在“版权”之争,因为它象征了人们对于技术和艺术的热爱,与普通的艺术车不同,BMW艺术车是“一个将竞赛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BMW艺术车现身香港2015 Art Basel

  BMW艺术车现身香港2015 Art Basel

  今年3月份,第三届巴塞尔艺术展在香港举办。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艺术市场买方需求正强劲之时,它从往年的5月份提前到3月举办无疑是一个强大的信号。来自全世界的藏家和艺术家们在这里流连忘返,细斟慢酌,觥筹交错间处处散发着这对艺术的关注与渴望。在这里,人们在艺术层面的精神需求得到巨大满足。

  除了巴塞尔艺术展本身,这次展会还吸引了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赞助与合作。比如瑞士的钟表品牌爱彼和德国汽车品牌宝马。它们用自己的方式与艺术携手前行,并成功的吸引了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宝马集团在香港会展中心三层入口处设置了一个展台。作为2015 Art Basel的赞助商,宝马集团携手巴塞尔艺术展于3月14日启动了“宝马艺术之旅”创新项目,让艺术家通过游走四方的形式寻找灵感,进行自由创作。发布会现场,一台纯白色的宝马赛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纷纷驻足观看,有些人还拿起相机与宝马车合影留念。

  或许,并没有太多人能够了解到他们背后的这台宝马艺术车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已然对其外部形象产生了高度认同。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台宝马赛车吗,有什么好奇怪的?殊不知这台车是由由美国概念艺术家詹妮•霍尔泽于1995年设计的“BMW艺术车” V12 LMR。

詹妮·霍尔泽-BMW V12 LMR

  这款车的设计概念基于赛车所用的经典颜色和材料,为了让蓝色与白色这两种宝马专用颜色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炫彩夺目,她采用了反光镀铬字母和磷光涂料。在白天,字母可倒映天空,而在晚上,磷光涂料可以发出白天保存的蓝光。1999年5月初,这辆艺术车参加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资格赛,但未参加正式比赛。

亚历山大·考尔德-BMW 3.0 CSL

  艺术之外 还有艺术

  自1975年第一辆宝马艺术车诞生起,截止到目前,共有17位世界大师级艺术家参与设计,并推出了17辆涂装风格各异的宝马艺术车。

  40年来,为什么只有17位艺术家参与了BMW艺术车的创作?答案很简单,无论是对车型,还是对艺术家,BMW艺术车的选择标准都不是偶然性的,每一次都是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参与BMW艺术车项目的艺术家确实都非常知名,比如Alexander Calder和Frank Stella等,但是随着BMW艺术车项目的进行,参与的艺术家们也越来越国际化,他们中有来自南非的艺术家Esther Mahlangu,有来自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家Michael Jagamara Nelson,也有来自日本的艺术家。将来也许会有一天,中国的艺术家也能参与BMW艺术车的从创作。

  至于艺术“车”们,必然是慎重之选。Thomas Girst说,“BMW艺术车源于对比赛传统的尊重,我们希望艺术车与比赛可以成为天造地设的一对。”然而,也许你曾在很多地方见到过BMW艺术车的影子,甚至在赛道上,但实际情况是,很多的艺术车是不能驾驶的!那这会自相矛盾吗?

  BMW艺术车,除了汽车本身所附加的艺术图案,还有其更具深远意义的艺术价值——收藏。Thomas Girst表示,“你们不能把艺术车开到赛道上去,因为它是博物馆的一件藏品!它就像历史久远的一个花瓶,一件文物,我们不能让它有任何的危险,因为他们真的价值连城。”它不能像普通的汽车一样,可以让人们坐在里面体验,因为可能连打开车门这样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必须得是德国的某个人才能做。

罗伊·里奇特斯坦-BMW 320i group 5赛车版

  世界大师级艺术作品聚集地

  开创BMW艺术车先河的是亚历山大•考尔德。197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法国收藏家委托他来帮自己的赛车BMW 3.0 CSL进行设计涂装。擅长雕塑的考尔德打破赛车的形体局限,运用浓郁的色彩在车身上作画,富含动感的色彩拼接与对比赋予车身完美的立体感,于是,世界上第一辆BMW艺术车诞生了,它既是雕塑,又是汽车,又是艺术的载体。也是这一年,这辆车参与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意料之中,它赢得了在场所有关注的关注,也让BMW汽车驶近了涂装艺术之路。

弗兰克·斯特拉-BMW 3.0 CSL

  此后,美国波普艺术领域的大师级艺术家弗兰克•斯特拉(1976),罗伊•里奇特斯坦(1977)和安迪•沃霍尔(1979) 也先后基于BMW赛车打造了彰显自身艺术风格的BMW艺术车。他们设计的艺术车中,虽然风格各异,却都是从BMW赛车本身出发挖掘灵感,或者关注科技本身的精细度,或者关注驾驶所带来的感受。

安迪·沃霍尔-BMW M1 group 4赛车版

  “我喜欢这辆车,它比艺术品更加迷人。” 安迪•沃霍尔曾这样表达对自己作品的看法。的确,这些基于赛车打造的BMW艺术车早已跳脱工业产品本身所产生的技术感,它通过与艺术的跨界结合,通过艺术家的语言得以再造,散发出无比迷人的气质。它们让汽车变成了一件艺术品,与它的驾驶者甚至旁观者产生了难以言说的互动与交流。

恩斯特·冯彻-BMW 635 CSi

  1980年起,BMW艺术车打破赛车的局限,开始由量产车型打造,参与设计的艺术家们的想象空间也得以继续扩散,每一辆艺术车的设计语言日益故事化和情节化。从1982年奥地利年轻艺术家恩斯特•冯彻的“猎兔中的火狐”到1986年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罗伯特 劳森伯格的“移动博物馆”,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汽车本身,开始了天马行空的创作,艺术创作的“自由”感全面迸发,更好的拉近了BMW艺术车与大众的距离。于此同时,基于参与设计的艺术家们的出色表现与绝对影响力,BMW艺术车也开始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中巡回展出,人们对汽车的沟通与了解似乎又新开了一扇艺术之门。

肯·多恩-BMW M3 group A赛车版

  1989年,澳大利亚艺术家迈克尔•雅格马拉•尼尔森和肯•多恩分别将Papunya绘画和漂亮的鹦鹉带到了汽车身上,画面可谓充满了澳洲风格;1990年,日本艺术家加山又造的“雪、月、花”艺术车设计日式风格显著;1991年非洲画家埃斯特•马兰久的“非洲恩德贝勒艺术风格”艺术车把非洲的部落文化搬上车身……这一时期的BMW艺术车充满了地域性。随着全球巡展的进行,艺术家们充满家乡色彩的BMW艺术车也在全球走红。

  2007年,第16辆BMW艺术车由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完成,这一款艺术车与以往不同,并不是在车身上绘画,而是通过装置性的外衣来更深层次的反映汽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拆去了H2R原型车的外壳,转而用两个叠加的金属反射层罩在整个车身上,并为这一造型上覆盖了一件易碎的“冰衣”。埃利亚松以这样一种独特方式将高级汽车技术和工业设计下的产物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反映出机动性、资源短缺性、可再生能源以及汽车生产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

  离现在时间最相近的艺术车是当代著名艺术家杰夫•昆斯创作的,他收集了许多与赛车、相关图形、绚丽色彩、与速度和爆发力相关的图片来完成绘制,鲜明的色彩完美地体现了动感和能量爆发瞬间的震撼,将赛车速度与激情的内涵演绎的淋漓尽致。

  过去的40年里,BMW艺术车的车身融合了太多大师级的画作,那么,未来的艺术车呢?是继续涂鸦,还是会更具“未来感”?我们可以放肆的想象。因为,未来谁知道哦呢,它们可能会飞,可能会有8个轮子,甚至集合了网络与多媒体的属性,但不论怎么发展,艺术与技术还是会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埃斯特·马兰久-BMW 525i

  2015年是BMW艺术车40周年,届时,BMW艺术车也将会在北京展出,届时,国内的汽车及艺术爱好者可以大饱眼福了。

文章关键词: 宝马 艺术车 艺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