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导演郑晓龙的人生哲学——慢

2015年12月25日15:08  时尚专栏  作者:那子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那子

  《芈月传》终于在剧迷们的煎熬苦盼的等待中闪亮登场,够劲爆够酸爽,仅一时一刻,恨不得满天下都是它。它在情节上大开大合,在人物命运上大起大落,故事实在复杂,犹如在大海里经历大风大浪,让人直呼过瘾!

  然而,这却是导演郑晓龙一点一点“慢”出来的。

  凡熟知郑晓龙的人,在聊天之前,都要准备一把瓜子。磕着瓜子,他才能聊的畅快。然而,对他来说这只是个零嘴,是他戒烟之后新添的习惯。

《芈月传》另起一座高山  

  一天,好友何东随口问一句在制药厂工当翻译的外甥女:《半月传》很难看吧?答曰:挺好看的;再问:跟《甄环传》一样嘛?再答曰:不一样。随后,他把外甥女的原话直接微信给孙俪。回信问:真的嘛?

  之后,孙俪自发一条微信叹息:“哎,像我这种人就不能看自己的戏,不是享受,是折磨,看着每一个镜头都在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好些?为什么?为什么?无数个为什么?感觉每个镜头都是瑕疵。我的天平座性格一览无余。” 

  看到如此不自信的孙俪,郑晓龙评论说:如果《甄嬛传》是一座高山,我希望芈月不是爬那座高山,而是另起一座高山。孙俪瞬间喜笑颜开,回复:导演有这样的雄心,我一定更有这样的自信。

  郑晓龙的这般雄心不白来,源于一直“处处精雕细琢,拒绝重复自己”的底气,犹如定海神针,足以让他“法宝在手,丝毫不拒”。

  早在开拍前,郑晓龙就憋着一股劲儿,即里面的一切可能让人觉得跟《甄嬛传》相似的或有联想的,都不要。比如,在人物创作上,特别是在情感生活上,《甄嬛传》有一些缺憾,没有太多真实自由的情感生活。《芈月传》则有了一种可能,把任何一个女性对男性的全部幻想都实现了;比如,在演员上,郑晓龙刻意避开《甄缳传》,仅仅让蒋欣、孙茜客串出演;在台词上,他反复强调,《芈月传》绝不会出现类似“甄嬛体”的“芈月体”。

  郑晓龙是个非常苛刻的导演,该剧的编剧,同时也是郑晓龙的妻子的王小平吐槽:编剧在他手中是非常不好过日子的,也就是我,勉强挣扎着能活下来,别的编剧已经死了好几回了。

  在《芈月传》的片场,王小平始终坐在导演椅后面,不时就一些微乎其微的小问题和郑晓龙交流。有一次,他对剧本中诏书的描写提出了质疑,王小平自信的说:“我早已查阅了资料,剧本中的描写准确无误。”郑晓龙说:“我现在就去网上一个字一个字的查,要是错了,看你怎么面对我?”

  郑晓龙不怕慢,重要的是什么事情往前跑,什么事情往后磨。拍《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从小说到剧本差不多1年半;《金婚》从有这个创意,然后找王宛平来编剧,然后到开拍,光剧本用了差不多3年;《甄嬛传》从小说出来到剧本完成4年半……一路走来,他都非常慢,“慢”是一种享受,享受剧本创作的过程,享受头脑风暴的过程。

  他说:“精品,不是得奖,不是收视率高,不是挣钱多,好的作品应该有对时代、对历史的认识价值,或是批判价值。所以,不要着急,慢慢来,剧本没有改好,我们就停一下,等剧本改好了再拍。不要赶时间,怕钱不够用,那样的结果可能不好。慢一点对我们的创作会有帮助。”

  导演30年,时间在变,他未变。郑晓龙始终保持一颗不急躁,不浮躁的心,以“慢”的态度践行导演人生。他说:“‘慢’让人快乐,让人不那么焦虑,不让人那么紧张------”

  这也正是王小平欣赏他的地方,她说:“在体现剧本、完成剧本、提高剧本上,郑晓龙都是最优秀的,我这辈子只给他一人写剧本。”

一个人讲述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有人这样评价:1990年,《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出国率下降;2007年《金婚》播出后,离婚率下降;2015年《芈月传》播出后,文盲率下降……郑晓龙的电视剧总能带动一种风潮。

  是的,郑晓龙一个人可以讲述中国电视剧发展史:29岁入职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1990年,他策划的长篇室内剧《渴望》掀起万人空巷的收看热潮,让凯丽、李雪健等家喻户晓;1991年,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捧红了至今依然星光灿烂的葛优葛大爷和影后吕丽萍,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发现李成儒成功、张国立、濮存昕、马晓晴、刘蓓、傅彪、梁冠华、韩童生、这些龙套当年都名不见经传,如今却已星光闪耀;1993年,他远赴美国拍摄的《北京人在纽约》播出,成为表现赴美的中国人事业与情感的经典电视剧,捧红了姜文和王姬;2011年,他导演的《甄嬛传》把一批籍籍无名的演员捧上星光熠熠的舞台;2015年,他导演的《芈月传》正在引发新一轮全国性关注热潮。

  说到《北京人在纽约》,那是中国第一部全程在国外拍摄的电视剧,因为资金有限,曾有人提议在国内取景拍摄,而为了还原国外细节的全部真实,郑晓龙不惜背负150万美金贷款的压力,带领着40多名成员的摄制组远赴美国实地拍摄。

  在全组几乎没人出过国的前提下,怎样做到细节的真实,曾让郑晓龙绞尽脑汁。

  不仅如此,《北京人在纽约》对郑晓龙个人也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一年,定格了他永生永世的遗憾。那时,医院说父亲病危,他赶紧跑回北京呆了一个星期。临走时,郑晓龙趴在父亲床边,他就有一种感觉,他再也见不着他了。

  父亲坐起来说了3句话:一,把拍戏的贷款还上;二,把戏拍好;三、注意身体------

  男儿泪,纵使哭到泣不成声,又怎奈。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最后,郑晓龙低身趴到父亲耳边很小声的说出了那三个字:“爸爸,我爱你------”

  301医院的走廊特别长,怕旁边的护士看见自己流泪,郑晓龙就使劲仰着头往前走。

  郑晓龙果然不负父亲的深情。除了自己的作品外,他不仅捧红了诸多演员,更重要的是,还推出了一些同样很厉害的导演。

  当年,作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的郑晓龙掌控着冯小刚、赵宝刚、王朔等一批精英人物的生杀大权。如果没有郑晓龙,冯小刚可能还在北京城建公司工会当宣传干部,每天的工作就是画黑板报和宣传画。

  那时候,冯小刚因为偶然认识了郑晓龙的太太,从而有了认识郑晓龙的机会。于是,在此之前还只是一名美工的冯小刚表示自己想当《编辑部故事》的编剧。

  “中心有那么多的编剧,为什么找一个美工去写剧本啊?”好多人认为冯小刚写不了,但是王朔和郑晓龙认为他能写。但是,郑晓龙又没办法去说服心存疑虑的人。所以,他跟王朔说:“你就顶着你的名儿,把这事应下来,然后转给小刚写。小刚万一写的不行,你负责改。王朔说没问题。”

  冯小刚和赵宝刚是郑晓龙有意与无意之间捧红的。“那时做为领导,我应该把机会让给更多的人发挥,而且他们确实发挥的不错。中心应该不只一个人好,要更多的人好。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心态。”

没事,我们等你

  有时候慢下来,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周围的人也是一种态度。

  在拍《芈月传》的时候,孙俪有一场与众大臣在朝堂上唇枪舌战的戏,台词足有两页纸,难度可想而知。还好,演的非常满意,常常的松了一口气,她那颗提了好半天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然而,不一会儿,场记和摄影就跑到孙俪面前,说:“唉,对不起,可能拿错卡带了,刚刚演的全部抹掉了,得重新来一遍……”

  “天啊,天啊,天啊,太不尊重我的劳动了,连这点东西都不能保证,你们的专业在哪里?……”孙俪非常懊恼,眼泪都快出来了。

  郑晓龙走到孙俪身边,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我能理解你。”随后,他又走到场记和摄影身边,只说了6个字,他说的不是“我们准备换人”,而是“没事,我们等你。”

  这样的郑晓龙实在不一般,乃至于有人调侃:“都说不会骂人的导演成不了名,您一直不出名,是不是因为你不会骂人?”

  郑晓龙拍什么火什么,然而,火的都不是他,而是他的作品。影视圈是一个很容易名利双收的地方,他却一直很低调。有人问:你不觉得亏吗?

  “有它亏的地方,也有它不亏的地方,看哪个更大了。”他说。

  这源于郑晓龙的一次经历。他带着儿子去快餐店吃饭。去洗手间的时候,过来一个人,“啪”给了他屁股一下,吓一跳。这是挑衅啊,谁啊?

  “你是郑晓龙吧,我认识你------”

  气不得,恼不得,只得憋着。

  “这有什么愉快的,被人认出来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我觉得认识我不认识我没这么重要,认识我的作品就足够了。”

  2011年3月19日16时33分,郑晓龙发了一条微博:开始新生活,开始网络新生活。可是,现在2015年了,才发了5条。

  可见,郑晓龙的节奏有多慢了。

  他解释说:“在微博上的回复都是很浅的,我更喜欢跟三俩好友,或者是一两个朋友坐在一块儿好好深入的聊天。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是得一万知己足矣,不是吗?”

  这份内心的恬静和淡然是慢慢修炼来的。“人生是一个整个的过程,年轻的时候是有年轻的阶段,有年轻当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它的精彩,也都有它的无奈,记住自己的精彩,也记住自己的无奈。”这是郑晓龙对那段青葱岁月的诠释。

  人,什么时候最快乐?不是有房子的时候,不是有钱的时候,郑晓龙觉得“悟道之喜”是最快乐的。“有句老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你吃些好吃的,那是小喜,是一种小快乐,一些小趣而已。可是,你悟道之喜就是大喜,或者是突然产生的灵感,这个过程是特别快乐的。先耐得住寂寞,在家里好好读几年书,等到再出来的时候,你会比别人高一块。这好像打拳,你要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这是一种功力。”

  本文首发“火精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郑晓龙 人生 哲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