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黎贝卡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用我们常常描述的词“人生大赢家”来形容娜塔莉-波特曼一定不会有人反对。
她的人生简直就像开了外挂:童星出道,第一部参演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就是经典之作;18岁那年,她因为《星球大战》获得金球奖提名,23岁因为电影《偷心》,获得金球奖最佳女配,并入围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29岁又凭借一部《黑天鹅》捧回奥斯卡金像奖影后小金人,因为拍这部片还认识了现在的老公,结婚生子;她导演的第一部长片《爱与黑暗的故事》就入围了本届戛纳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很多演员穷极一生奋斗的目标,年仅33岁的她轻轻巧巧就全实现了。
当天一袭款式简洁红色礼服裙的娜塔莉-波特曼携夫走上戛纳红毯,谋杀无数菲林。
今天一定要来说说她,是因为黎贝卡昨天深夜看完了她为今年的哈佛毕业生做的演讲视频。
哈佛大学自1968年起每年邀请一位杰出校友给当年的毕业生做演讲,曾经登上该演讲台的嘉宾包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美国能源部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等。今年,他们请的“杰出校友”就是娜塔莉·波特曼。
演讲时说到自己数次在教授面前崩溃大哭。
做演员已经够牛了,让人恨得牙痒痒的是,作为一枚学霸,她也是那么牛。
根据资料:从小学到高中,波特曼几乎每门功课都是A。她中学时就曾在专业科技期刊上发表过两篇论文,《纽约时报》报道过她入围英特尔科学奖并最终进入半决赛的往事。英特尔科学奖是全美公认要求最高、最精英的高中科学竞赛,很多参加者长大后都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
她还有自己的埃尔德什系数(Erdős number)。这个系数以匈牙利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的名字命名,用来衡量一个人与世界核心学术圈的距离,埃尔德什本人的系数是0,与他直接合写过论文的人的系数是1,与系数为1的人合写过论文,系数则加1,依此类推。光是能拥有这个系数,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娜塔莉-波特曼的系数是7。
更广为人知的是:她18岁那年以全A的成绩接到了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录取通知书;2004年,她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耶路撒冷就读希伯来大学,在那里她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全班第一。除了英语之外,她还会说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日语、德语和法语。
在大卫-芬奇的电影《社交网络》中,开场鲁妮-玛拉扮演的那个女孩的原型就是波特曼。她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她和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本身就是好朋友。她对自己选择哈佛大学曾有过这么一段解释:“我身边的人都非常出色。他们简直是太棒了!”
有一段时间,我和朋友每看一次她的电影就回顾一遍她的牛X史,跟风讨论“娜塔莉-波特曼的智商到底有多高”这个话题时,我们每每都以“犹太人智商就是高”这个理由原谅了自己。
你有没有觉得:有些人根本就是上帝的宠儿,无论她们做什么,都能所向披靡,仿佛这个世界的每一扇门都会自动向她们打开……这样的人生根本没有任何复制的可能性,对普通人也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所以,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的演讲中,最触动我的部分就是她提到了自己的“不自信”。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成功人士刻意说一些自己的“小缺陷”来让自己显得更可爱,后来发现并非如此。
演讲里面,她提到,高中时她在长岛一家公立学校念书,学校的女生都拿着名牌包包,烫直了头发,而她们的口音,是她这个9岁从康州搬来的女孩,为了融入而一直在模仿的……她中学时被同学们嘲笑是“最呆书呆子”,因为她总是背着比她人还大的书包,满手都是涂改液。
这种不自信,到了哈佛以后更严重了。
她说,自己刚到哈佛时总是害怕别人以为她是因为名声才进来的;一开始因为无法完成一周读一千页书完成10页论文而焦虑得不行,以至于每天早上不想起床;19岁时失恋后误食不合格的避孕药后差点得了抑郁症,冬天几个月没有下楼见到阳光;大二时多次在跟教授会面时痛哭,因为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努力而崩溃;为了证明自己是“严肃智慧”而非“白痴女演员”,她还刻意去修习了神经生物学和高等现代希伯来文学……
看看,学霸也不是那么好当,有时候只是看你能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
哈佛时期的波特曼就自己的论文发表演讲。
因为不自信而急于证明自己,为了摆脱偏见而努力,这不是我们大多数人青春期都曾经经历过的纠结吗?有人是因为长相,有人是因为家庭,有人则是因为太胖……娜塔莉-波特曼的不自信则主要是缘于演员这个身份。
因为出身学术家庭,她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演员是个轻佻的职业,不像学术研究那样可以改变世界。在她的职业生活中,她花了许多时间寻找自己成为演员的理由。后来她在日本度假时从一家日本餐厅得到了启发:
她很少接受采访,更少在采访时敞开心扉。这个演讲算是她对自己的经历做的总结。黎贝卡摘录了一些她演讲的要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最初对世界充满彷徨的小女孩怎么找到自己,怎么修炼出一颗强大的心。
1994年,娜塔莉-波特曼通过了试镜,成为吕克-贝松《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主演。我上周五发的那张图就来自这部电影。前段时间,她当时参加这部电影试镜的片段在网上疯传,好多人都惊得呆呆的。那时候她才只有十一二岁啊……
经过20多年时间的检验,这部电影已经是大家公认的经典之作,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但她在演讲里提到,当初这部电影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是惨败。“当年我才13岁,但至今我仍能一字不差地复述纽约时报对我的评价:“波特曼小姐摆造型的功力比演戏强得多。”……所以我很早就学到,我的价值应该来自于电影拍摄过程的体验,来自触碰人心的可能,而不是我们行业最首要的荣誉:商业和影评方面的成功。而且,最初的反响可能会错误预测了你的作品最终的价值。于是我开始只挑那些我热爱的事情来做,只选那些我知道能汲取到有意义经验的工作。”
1997年,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推掉《洛丽塔》和《罗密欧与朱莉叶》两部大片的邀请,心甘情愿地出演舞台剧《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并且在舞台上一待就是一整年,直到1998年才离开《安妮》剧组。《安妮》的演出大获成功,每次结束后的谢幕都长达近一个小时。
关于这一选择,娜塔莉-波特曼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20岁以前,我拒绝了所有带有‘萝莉’色彩的角色。在选角色时,我的父母也一直努力保护我,希望我不要被一些‘怪叔叔’打扰。我真的不想成为别人的性幻想对象,所以我有意在之后的选角中把自己塑造成‘好女孩’。我希望成为梅丽尔-斯特里普那样的演员,谁都不会介意她是不是太老,因为大家都想看她继续演戏。”
1999年,娜塔莉-波特曼出演《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饰演艾米达拉女王。
2005年娜塔莉-波特曼再次做出惊人之举,她出演沃卓斯基姐弟编剧的《V字仇杀队》,为了角色,她不惜剪掉一头秀发,以光头造型示人。因为这部电影,她还于第二年被哥伦比亚大学邀请进行了一次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的主题演讲。
她在演讲里也提到这段经历,为了拍独立电影《戈雅之灵》专门学习艺术史,连续4个月每天研读戈雅和西班牙裁判所。为了拍动作片《V字仇杀队》,为此学习了所有自由战士相关的东西,从Menachem Begin的书到Weather Underground组织;为了拍了《王子殿下》--Danny McBride导的大麻喜剧,她连续笑了整整三个月……
我想起她几年前曾接受过新京报的采访,记者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既是优秀的女演员,又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很多中国观众和父母都希望能知道你成功的秘密。”
她答:“真的要说秘密,那就是努力、再努力(笑),大家可能不满意这个答案。”果然还是那句话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你要看起来毫不费力,就必须非常努力。
娜塔莉-波特曼演员生涯的又一个巅峰是《黑天鹅》,这部电影让她成为奥斯卡影后。
《黑天鹅》是艺术上的冒险,因为对任何演员来说,演绎职业芭蕾舞者都是恐怖的挑战。她说,促使她去演的并不是勇气或胆量,而是对自身局限的毫无所知,对所做之事压根没有准备。“关键是,如果我知道自己的局限,我绝对不会去冒这个险,而风险为我带来了最棒的艺术体验,我不仅感觉完全无拘无束,还在拍摄时找到了老公。”
她的老公是法国芭蕾舞蹈家,本杰明-米勒皮(Benjamin Millepied)。本杰明当时担任《黑天鹅》剧组担任编舞。俩人日久生情,于2010年12月订婚。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她还特意感谢丈夫:“他给予了我最美妙的爱情,感谢他带给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
她们的宝宝快四岁的了。
她的长片导演处女作《爱与黑暗的故事》也同样如此,这是一部全希伯来文拍摄的电影,她自编自导自演,在戏中和8岁的小孩对戏。“我本该被这些挑战吓倒,因为我对此毫无准备,但我对自身局限的彻底无知像是种自信,而且让我坐到了导演椅上。在这个位置上,我必须把这些弄清楚,即便所有的证据都显示我的能力不够,我仍相信自己能搞定这些事,这还只是战斗的一半,另一半靠的是拼命工作。”
她说,拍摄这两部电影都是源于“无知”。她鼓励大家投入到自己的无知当中,她认识的小提琴家因为脑子里塞满了曲目而无法作曲,如果头脑中没有塞满曲目,就可以自由地创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更加现实,这包括对我们自己能力和缺陷的认识,而这种现实对我们没有好处。无经验是种财富,能让你有原创和跳出常规的点子。接受你经验上的缺乏,把它当作财富来用。”
看得出来,说这些话的娜塔莉-波特曼已经接纳了自己的不自信(而不是战胜),也接纳了自己的职业。
就像她在演讲开始时说的:“我成为一个演员是有原因的,我爱我的职业,而这不仅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原因,这是最好的原因。”
她在演讲中还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当你的技巧达到一定高度后,唯一能让你与他人不同的就是你的怪异甚至瑕疵。有位芭蕾舞者因转圈的轻微不平衡而出名,从技术上来说,你永远不能做到最好,总会有人比你跳得更高,或者有更美的姿态。你唯一能做到最好的,就是发展你的自我。”
虽然童星出道,家庭事业学业每一项成绩摆出来都是牛X闪闪,但娜塔莉-波特曼看起来并不像大部分成功人士那么自信张扬,反而一直带点怯生生的感觉。或许正是这种不自信和纠结,造就了她独一无二的气质。
她的这个演讲真的有不少精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看看。
其实我对于所有的“成功学”都持怀疑的态度,很长一段时间,微博签名都是“不必为了发光而活着”,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成功为己任。分享娜塔莉-波特曼的经历,是因为她关于“不自信”的观点和经历,她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过程,是我们在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遇到过的。没有人生来就是优秀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面对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新浪微博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投稿:missshopping_li@qq.com
编辑|于萍 实习生|马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