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吉良先生
第88届奥斯卡提名近日刚刚揭晓,年度大热女同电影《卡罗尔》获得了其中的六项提名,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毫无悬念的最佳女主角。
之所以说这个提名来得“毫无悬念”,是因为在各大被称为“奥斯卡风向标“的电影颁奖礼上,本片的女主角Cate Blanchett的名字都会被屡屡提及,媒体甚至都开始断言Cate女王将再一次捧得小金人,二度摘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荣誉桂冠。
而这一切,距离她凭借《蓝色茉莉》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也仅仅隔了一年多的时间。
女王内心的OS大概是:
迄今为止,Cate Blanchett已经被提名过七次奥斯卡表演类奖项,其中包括四次最佳女主角和三次最佳女配角,获得过一个最佳女主角和一个最佳女配角。
媒体似乎从来都不掩饰对于Cate Blanchett的喜爱,每次都毫不吝啬地把所有最美好的头衔献给她:“全球最美的女明星”、“好莱坞最会演戏的女演员”、“永远的精灵女王”…
但Cate Blanchett却对好莱坞的浮华圈子却始终保持着距离,面对荣誉和赞美,她像置身事外一样的淡然安定。甚至在获得自己第一座小金人的时候,她都曾自嘲道:“奥斯卡?不就是那堆破事么。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得了奥斯卡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已经到顶了,要开始走下坡路了?”
Cate Blanchett的演技毋庸置疑,甚至说她是当今最好的女演员之一都不为过。1998年,她主演的电影《伊丽莎白》为她赢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提名,同时还斩获了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最佳女主角。
自此以后,“女王”这个标签就像魔咒一样贴着她,也束缚着她。她当时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人们总是会将你进入演艺圈的第一印象代入每一个你,这个标签会如影随形地跟随你一生。但是无论是现在的我,还是92年那个演完舞台剧坐在酒吧里的我,都会告诉大家:‘我是个女演员,你看到的只是我演的角色。’”
为挣脱了“女王”这个形象桎梏,挑战新的自己,她决定回归自己最爱的老本行——舞台剧表演,为此她签下了长达六年的合约,潜心打磨自己的演技,挖掘内心的灵感潜能。
2003年,《飞行家》剧组找到她,希望她出演片中的好莱坞昔日巨星凯瑟琳·赫本。看完剧本之后,Cate Blanchett马上答应了这个邀约。但就在她到《飞行家》剧组报到的那天,凯瑟琳·赫本去世了。
一瞬间大家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将要扮演凯瑟琳·赫本的Cate Blanchett身上,电影圈子里对于这个角色的质疑和不屑并不在少数。有人说,这是在不合适的时机接了不合适的角色。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Cate反复观看了凯瑟琳·赫本身前的所有电影,她还上了马术课,学打高尔夫球,在口语老师的指导的下熟练掌握了赫本的独特Hartford/Bryn Mawr口音。
在《飞行家》公映后,各大媒体对Cate Blanchett的赞美瞬间如潮水般涌来:《纽约时报》称赞Cate Blanchett “以配角的身份贡献了主角般耀眼的表演”,著名影评人Margaret Perry则表示Cate Blanchett “抓住了赫本人格中独有的强悍与脆弱、女权式的独立与女性的浪漫之间的奇特组合。”
2005年,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Cate Blanchett凭借在《飞行家》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的殊荣,她也成为扮演前奥斯卡获奖演员而得奖的第一人。
2007年,不疯魔不成活的Cate Blanchett再一次突破自我,出演讲述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我不在那儿》。
而她在片中饰演的不是别人,正是鲍勃·迪伦本人。
是的,女王反串起男人来也是可以掰弯一大片直女的。
凭借在本片中的突破性演出,Cate Blanchett再一次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咦?不应该是最佳男配角吗?)
虽然被称为“好莱坞”巨星, Cate Blanchett却常年住在澳大利亚,不拍戏的时候就跟丈夫和四个孩子一起享受家庭的快乐时光。
Cate Blanchett也曾经在采访时表示,她认为演员这个职业并不适合她,因为她受不了被动,受不了等待——等待被安排、等待未知,她需要能够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所以从2007年开始,Cate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舞台剧上,她和丈夫安德鲁·阿普顿出任了悉尼戏剧公司的联合艺术总监。
著名杂志《经济学人》还专门为她制作过一个专题,介绍这位巨星的另外一个职业:舞台剧剧团老板。
在接手剧团之后,除了正常的经营之外,Cate还参演了很多部舞台作品,比如和雨果·维文合作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在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玫瑰战争》中反串理查二世、和法国著名演技派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新剧《女仆》等。
在这段日子里,Cate Blanchett远离了电影,诠释了很多与她大银幕中强势、女权形象截然相反的脆弱、凄美角色。
2013年,Cate再次回归大银幕,出演伍迪·艾伦执导的电影《蓝色茉莉》。
在拍摄电影中Jasmine失魂落魄濒临崩溃的那场戏的时候,按剧本Jasmine只是给自己调了杯酒,而在实际拍摄中,布兰切特却开始脱衣服走向浴室。
在场的所有人都以为她疯了,导演把她喊住问她原因,Cate回答道:Jasmine这时候就应该失魂落魄地剥去所有的伪装,走进浴室消失在水汽中。
导演伍迪·艾伦想了很久,Cate Blanchett在一旁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导演最后同意了她的建议,才有了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经典一幕。
有影评人曾经这样评价Cate这段浴室表演:“她在几分钟里把女主角的惶恐、脆弱和失意以一种令人心碎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就是这样的表演,让奥斯卡的评委心甘情愿地为她捧上了第二座小金人。
与《蓝色茉莉》中迷茫落魄的Jasmine截然相反的是,Cate Blanchett是一个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够认定目标,去改写自己命运的人。
Cate对于德国戏剧十分推崇,因为它能够让她专注于思考,永远不会陷入自我循环和停滞不前的怪圈之中。
也许就是依靠着永远寻求突破,不断挖掘新的自我的意念,Cate Blanchett才能够在大银幕上在维多利亚女王、好莱坞巨星、俄罗斯女特工、落魄贵妇、精灵女王甚至是民谣大师鲍勃·迪伦这些迥然相异的角色之间游刃有余的转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