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说话的鱼
我有个同行,经常熬夜写作,白天他还担任直播节目的解说,总之是工作量大到惊人,每天要到凌晨两三点睡觉,第二天上午驾车上班,因瞌睡未醒还出过车祸,我们谈论起来都觉得他太玩命了;但也有人认为此人清闲浮荡,不敬业,上班漫不经心,经常迟到。
还有个年轻同事是个乖女孩,家里有钱,开辆 MINICOOPER上班。就会有人很神秘的传播:“这女的被人包养了,ABCDEFG……”细节都很生动,好像在哪里安了摄像头和窃听器,有剧情,有高潮,有心理描写,可以直接当作三级片分镜头剧本。
我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次一位老大姐级别的领导跟我谈话,谈着谈着,我发现有点不对啦:她显然把我想象成了完全另一种人,然后苦口婆心,说了一大通针对“那个人”的开导意见。我大费口舌,总算解释清楚了她的误会之后,问她为什么会这么想我?她有点难堪,就自嘲地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当在她指点、劝慰、开导我时,只记住了自己要说的主题,没太注意我这个人实际是什么样的。
真的,也许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类事吧:有些相交甚浅、乃至不怎么认识的人,会在我们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谈论我们,他们谈论我们时,细致程度好象是跟我们朝夕相处的人一样。——当然啦,他们所描述、评价的那个人,除了跟我们的名字一样之外,其他相似之处甚少,经常干脆就是另一个人。
我对这种心路历程有点兴趣:大胆推理了一下,也许他们的心理顺序如下:
粗粗了解了一个人。
对他/ 她产生了某种第一印象。
根据第一印象,潜意识里希望他/ 她是自己所想象的那种人,以便满足自己的某种情绪。
于是将自己所掌握的他/ 她的特征一归类,一想象。
自己制造出一个想象的人,另外给他/ 她制造了一整个世界。
在此过程中,为了便于塑造形象,选择性无视了一些事实,想象脑补了另一些事实。
得出结论:他/ 她正是这种人!
到处推广。
就是说,通常,人会为了“满足自己对某个人的想象”,把某人想象成“我希望他/她是这个样子的”,然后会不自禁的加油添醋,来修饰这个想象。——所谓误解、误读,多半大概是这么产生的。而且,这其实是人类谁都逃不了的一个定势,多多少少,我们每个人都会犯点类乎于此的错误。哈哈。
因此,除了你自己和朝夕相处的人之外,其实没人了解真正的你。如果有人误解了你和你的生活,你不用奇怪,不用呼天抢地,也不用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不可忍,别人不理解你是正常的,能理解你反而该拍案惊奇,因为属于“小概率事件”,恰恰让你碰上了。
当别人误解你之后,你呼喊“其实我不是那样的人啊,为什么不听我的解释!”一般来说也是没什么效果的。——懂的自懂,不懂的哪怕你讲死了他还是不懂;那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太不一样了,你的解释有时也很难如实反应真相,何况有些人甚至是“故意”误解了你的生活。
近年来,我已经尽量不去论断别人了,不断提醒自己,我并不比别人高明。人既无法完全看清别人,也很难理解别人,更别说改变别人了,最多只能逐渐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人与人之间,经常就是“误解至死”,要真正理解彼此何其难也?——不过,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孜孜不倦、为互相理解而付出的努力,才愈加难得,弥足珍贵,这真真属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啊。
编辑|士谦 实习生|殷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