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平:冬至吃饺子始于张仲景

2014年12月22日15:09  时尚专栏  作者:董克平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董克平

  又是岁寒年末日,不知不觉间,冬至节气就到了。

  冬至,现在只是个农历历法中的节气,从这一天起,北方开始了数九寒冬。过去,北京人的家里会有一个消寒图,数九开始挂上,过一天涂抹一个格,消寒图上的格格涂满了的时候,九九八十一天过了,数九的日子就结束了,春天也就来了。

  更早一些,冬至是当做节日的。《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这一天天地阳气渐渐强盛起来,代表着一个循环的开始,因此是当做一年的开始来庆祝的。这一形式自汉朝开始,唐宋很是盛行,这一天皇帝要到郊外祭天祭祖,官员放假,百姓同庆。《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此习俗流传绵延,至今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在过去冬至节气的重要性。

  在许多关于冬至节气习俗的记述中,都提到在这一天要吃饺子。在北方确实如此,可是在南方各地却不一定了。吃饺子的习俗好像有很大的普适性,很多节日、节气好像吃的都是饺子。三伏天的头伏要吃饺子,立冬那天吃饺子,冬至吃饺子,过年还要吃饺子。不过这些吃饺子的习俗多是和北方各地有关,到了南方在吃食上则是百花齐放,吃什么的都有,江南人吃赤豆米饭,江西人吃麻糍,潮汕人吃汤圆,台州人吃擂圆,杭州人吃年糕,唯独不见饺子的踪影。

  想必这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中心相关。南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都在北方,尤其是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等地。北宋之前各个王朝的都城基本都在这一区域里,早年间农耕文化的辉煌造就了这一区域的发展以及影响力,农历中节气的症候描述,基本也是按照这一区域进行的。北方饮食以面食为主,节气民俗中的吃食也多是面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冬至食俗中要吃饺子了。

  把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归到汉代名医、《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那里也和上述的因素相关。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生活在农耕文化的中心区域。冬天来了,当地百姓很多人耳朵被冻坏,这让张仲景很是担忧。于是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物放在一起煮熟,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送给被冻伤的百姓食用。这既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防冻伤的药物,张仲景叫它“祛寒娇耳汤”,百姓吃了以后,血脉通畅,两耳变暖,冻伤也就好了。“娇耳”就是饺子的原型,从冬至开始到除夕,张仲景一直开棚舍药,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功德,把张仲景尊为“医圣”的同时,把饺子创始者的名头也一并给了张仲景。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也由此开始流传到今天,成为人们过冬至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编辑|士谦 袁琳 实习生|殷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饺子 张仲景 习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