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久违的痛快淋漓

2014年12月29日11:32  时尚专栏  作者:王斌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王斌

  很长时间以来,观影的经验告诉我,中国当下之电影是不值一瞧的,除非我自认脑残,或自甘智慧受其侮辱,一个正常思维的人,一个有着基本健全之审美趣味的人,是当不屑于上电影院找那份罪受的。所以我极少去影院看电影,因为总是失望和愤怒。

  自徐克的《威虎山》上映以来,几乎一片叫好之声,而且显见的是发自由衷地叫好———其实那些无耻、廉价、肉麻的电影“棒角”,在今日之影评中比比皆是,但只要稍稍一瞥,你不难看出在其中晃悠着的“圈子气”与铜臭之味;《智取威虎山》则不然,显见地来自于观者的由衷,那些赞佩流露着观者真诚的感叹。

  这便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进了影院,于是感觉果然大好。

  当我们观影时血是热的就足见其好了,更何况此电影让人“步步惊心”,且步出影院时心情灿烂而通透———久违了,这份痛快淋漓的观影之体验。这是自2000年中国步入商业大片以来堪称经典的中国电影,与此同时,它亦让我们感受到了电影应有的影像尊严,即尊重观众的智力,但又让你在观赏时,时时出现出奇不意,一波三折。

  若论缺陷,便是其主体故事结局的双重构想,实乃狗尾续貂,入了俗了,多少影响了本片血性的纯正品质。也不知雄风再起的徐克怎么会犯下如此拙劣的错误?

  即便如此它仍一览众山小了。

  《智取威虎山》主体故事中飞机结局之所以乃败笔,一、从拍法到套路都颇具港腔,而在此前这总影片完全没露一丝一毫的俗烂的港味(这让我感到了惊异,毕竟徐克乃来自于香港,他对大陆文化当是陌生而疏离的,但此次让人惊叹,那种飞扬的想象及厚重影像质感,以及东北的韵味及战争氛围,均让我一时难以辨出其香港导演的身份了),二、双重结局方式貌似颇有想法,其实露了拙态———座山雕已死在前一个结局中已然完成,观者的结局感受在此得到了落实,也意味着此一情节单元的终极信息已达成,再上另一重结局的构想乃属信息重复(而非必要的叠加)。此为电影创作之大忌,因为造成了观感刺激感的急遽滑落。

  至于《威虎山》的当代部分(在电影中,主体故事貌似是由当代视点投射的),应当说,构想正确,但显然没能找到最适合的观照视点。它的审美视角是模糊的,只映射了一点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即京剧《智取威虎山》历史影像的出现,此举确能唤起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但仅止于此,而未能得到升华————我们为什么要站在今日之视点,反观一个昨天的故事?

  最后尾声回归当代依然让人不知所以。超现实的设置(电影中主体故事中的大兵们,纷涌而至于当代人的餐桌上)其实乃无招之招,而当代人视点的介入本该对这个传统故事有新的发现的。

  见个别朋友亦说到《智取威虎山》中存在的缺陷,其实涉及此片真乃瑕不掩瑜。诸多枝蔓的“露怯”(如涉及到栓子他娘的情节处处不合理,如杨子荣为送情报而突发的喜剧般的腹泄,如栾平危机的解决太过于草率,当代视点的无想法及二次结局的构想之俗),均难挡此片的气势与血性,故而步出影院你大脑并非一片空蒙,而是余韵缭绕,其味难绝。

  这就是好电影了,徐克在此仍让人刮目。

  再说《智取威虎山》的演员表演。坦率地说,其实此片中之演员是没有什么表演难度的,只须把状态绷住了,来个大概齐。这里的人物都是概念化的,匪乃匪相,兵乃兵颜,泾渭分明,判然有别,既便杨子龙亦正亦邪,无非张扬了其一身匪气,正面塑造乃由情节烘托。这就是标准的商业电影了,好人坏人均在表面,一目了然且无须辩析,观者只须看戏,追随着剧情游走。在此,观者尽乎成了一个童心未泯的孩童,对情节充满了好奇与雀跃。

  有人说电影中的正面人物乃江青所旨的"高大全",我以为此言非虚。江青在艺术上无疑是一天才,比之今日之宣宣乃有霄壤之别,但作为政治家她又无疑是个坏种。商业电影之人物完全可以乌托邦(这亦是其市场上百战不殆的制胜法宝),但现世如欲推进乌托邦,灾难就随之降临了,因为现实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高大全。人是善恶并存的,所以需要律法的制约。

  在此,我隆重推荐《智取威虎山》,你将在影院享受到一个不可多得的观影的愉悦,同时,对于一部真正的好电影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予以欢呼与支持,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我们对于应该有什么样的中国电影所持的价值立场。

  2014/12/29

  编辑|士谦 袁琳 实习生|殷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智取威虎山 电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