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置顶
调整字体
搜索
评论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沪港夜蒲文化:杯莫停

2014-10-04 08:38:22 来源:新浪时尚 微博 收藏本文

  导语: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有夜蒲文化,沪港两地自然少不了,而上海不愧为“魔都”的称号,各式各样的酒吧满足不同夜蒲一族的需求:看摇滚演出、与三五朋友小酌闲聊、“勾搭”老外、寻找“同志”……(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一直觉得,充满地方色彩的言语是极有生命力,随着时间环境的演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这个“蒲”字,广府话读pou4,《说文解字》说是“水艹也。可以作席”,但落在香港人口中,就变成了动词,像一系列的《喜爱夜蒲》电影--由水草的“蒲”变成晚上出去玩的“蒲”,大概编修《说文解字》的许慎也是万万想不到。

《喜爱夜蒲》系列电影,浓缩了人们对兰桂坊的印象:肉欲放纵

  至于为何用上“蒲”这个字,其实是从广府话俗语的“蒲头”简化过来,所谓“蒲头”就是现身/露面的意思,引伸到“蒲夜店”,就是在夜店出现,露个面,“蒲夜店”不久又演变成更有玩乐意思的“夜蒲”;若果硬要换成接近普通话语境的“泡”字(粤语发音是paau3),整个词语的声韵就大打折扣,而且相对拗口得多。

  其实不止香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有夜蒲的文化,至于夜蒲的场所,自然少不了夜店,所谓夜店,当然不外乎酒吧夜总会karaoke之类,尤其香港,一旦提起夜蒲就想起兰桂坊,一想起兰桂坊就会对号入座到电影情:浓妆艳抹的撩人性感女郎,年轻男子在酒精影响下,往往情绪高涨,肉欲放纵--根深蒂固的以概偏全,很难在一般卫道之士心目中--所以较斯文和西化的香港人,通常倾向用clubbing这个字眼,不是装逼,举个例,譬如在美国,很多club是有现场live band,或者创作歌手自弹自唱--2013年电影《Begin Again》里Keira Knightley饰演的Gretta,正是为老友Steve临时拉佚,在East Village一家club里拿起结他,唱出自己作品,适逢其会,遇上Mark Ruffalo饰演的潦倒唱片制作人Dan Mulligan,然后才有后来的一段佳话--这样的club,在美国殊不罕见,并不是想象中“劈酒”“沟女”的地方。

《Begin Again》里的凯拉·奈特莉

  香港的夜生活,其实由来已久,数年前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的《异乡猛步》,正是辑录了解放后南来的专栏作家司明(1918-2006)在五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报章发表过的文章,里头就提及不少当年香港夜生活资料,填补了不少当时留传下来的档案文字和电影影像上的空白,像1955年十月有篇便写“九龙有家京菜馆,其‘音乐宵夜’多白种主顾,他们为喝酒而喝酒”--五十年代中九龙区京菜馆兼营有音乐听的酒吧,而且多西方人光顾,想来应该在尖沙咀,说不定还是尚在营业的老字号鹿鸣春,又或者是到八十年代中还在今天美丽华商场的乐宫楼--后者多国语片明星光顾,而且印象中地方宽敞,也说不定;另一篇又写“九龙有家舞厅白天是理发厅,夜间变为舞场”在今天来说也是挺新奇的经验,可惜近半个世纪以来尖沙咀变化颇大,这丬店堂原址已经无考了。1960年七月的一篇“... 十一年前(按:指1949年)开设的丽池花园,这是香港有史以来的规模最大水平亦最高的夜总会,若干方面可与欧美的第一流场合比... ”

1948年一份刊物上的丽池广告

  丽池倒有些档案照片流存下来,而且认识到一些从前也曾是光顾丽池的五陵阔少,现在的老人家,所以也听过了一点“故老传说”:现在香港每年都选举的“香港小姐”,由无线电视台主办。其实并不是无线电视首创,而是由旧日沪上青帮老大杜月笙的门人李裁法,在丽池率先举办,当年为了要带旺这个新场子,便把旧日上海的选美活动搬来了香港。而且可能人脉广,能够以驻港英军俱乐部和香港游泳团的名义联合主办,正式名称是“国际慈善游泳选美大会”——丽池夜总会原址位于现时北角英皇道介乎香港殡仪馆和太古坊中间的丽池花园大厦,传说中查良镛先生(金庸)就是在丽池花园大厦楼下一家茶餐厅认识到令第二段婚姻破裂的外室,也不知真确与否——这排五六十年代兴建的住宅大楼,楼龄和外貌现在已相当残旧破落,早已看不出当年风光。

  其实一本写于1957年的小说《The World of Suzie Wong》,也是另一个角度写五十年代香港夜店夜总会文化。小说先在1958年改编为舞台剧,1960年再改成好来坞电影,也就是经典的《苏丝黄的世界》,威廉·荷顿是男主角——记得另一套港产片《甜蜜蜜》吗?退休名模Irene Tsu 饰演黎明的姑妈Auntie Rosie,终其一生,就是等待她的威廉·荷顿——女主角是关南施,电影镜头还可以看见五十年代末的天星小轮、中环码头、西半山旭和道、湾仔六国饭店、香港仔避风塘等,甚具参考价值。

  六十年代中后期,海派作风在夜总会和舞场渐渐褪色,一来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海派大少爷们早就床头金尽,有经济能力的沪籍世家经过六七年暴动的警号后,不少都选择移民离开;二来是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一代开始成长,他们比较接受西方流行文化,流行曲/衣着打扮/派对文化/舞步等都渐趋时髦,海派那一套被视为落伍,赶不上潮流了。

  香港上班族流行工余喝一杯的happy hour的“欢乐时光”,也是差不多时间开始——那时的工商业都开始上轨——尖沙咀在九十年代前颇多英式酒吧public house(pub),也是商业旅游区一带流行工余喝一杯的旁证。

1 2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 酒吧 夜生活 夜店 happy hour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