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江
2013年即将过去。回望岁首,一张红色的贺年印刷品激励和见证我走过这充实的一年。这张印刷品上印着星云大师手迹:“曲直向前,福慧双全”。
这是佛光山如常法师去年末从台湾寄赠我的。虽是印刷品,我庄重地裱配镜框,张挂在办公室最显眼之处。如常法师是星云大师的弟子,是我引以为傲的好友。结识她乃是难得的机缘。事情还得从几年前说起。2010年初一天,我往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的办公室汇报近期工作。末了,他告诉我,中国艺术研究院近期正为台湾星云大师筹措书法展览,希望中国美术馆承担好各项事宜。王文章先生还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项目负责人是音乐研究所田青,具体事情可与他直接联络。
田青是著名佛教艺术专家,与我相熟已多年。正巧,与田青先生在研究院大门口遇上了,一番寒喧,办展的来龙去脉大致清楚。田青先生特别叮嘱我,记住佛光山如常法师的电话,台湾方面做事细致,如常法师领衔已对展览作了周详规划。果不其然,后来与如常法师接上了头,她给我一份十分专业的“星云大师书法北京展览企划书”。这份计划,成了2010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的蓝图。
办展事项顺利推进。“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在大陆展出,引出轰动性反响。星云大师参加新闻发布会,出席展览开幕仪式,举办讲座。中国美术馆内人头簇拥,全国新闻媒体连篇累牍跟踪报道,当日盛况至今记忆犹新。而也因为这一难忘合作,我直接接触到景仰已久的星云大师,和如常法师成了好朋友,中国美术馆则和佛光山成了合作的好伙伴。
去年夏天,一位虔诚礼佛的朋友捐资修缮顺德的寺庙,邀我题写廊柱楹联。三思之下,深感斯事重要,于是发函给如常法师:可否转呈星云大师,求为题写“观音殿”三字?我知道星云大师眼睛钙化视力几乎尽失,题字实属不情之请。没承想,两月后佛光山派专人从台湾到北京,按照佛教仪轨专门给我送来星云大师亲笔“观音殿”题字。更让人意外的是,“观音殿”三字并不连属。显然,星云大师已考虑到三字独立更便于刻匾悬挂,宁肯难度更大也不用“一笔书”。
2011年5月,我作为文化部司局级干部交流团成员再赴台湾考察交流,由北而南走了一大圈。行程中的目标地之一,便是南台湾大名鼎鼎的佛光山。
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佛光山乃星云大师1967年率领弟子兴建,位于高雄市,是台湾最大的佛教道场。佛光山扩建佛陀纪念馆,缘起于1998年西藏贡噶多杰仁波切赠送星云大师一颗佛牙舍利,大师于是发愿建塔供奉。纪念馆占地100公顷,座西向东。“前八塔,后大佛,南灵山,北只园”。108米高的铜铸坐佛巍然耸立,八座中国式宝塔缀于功德海之中。进入主馆,首先看到“普陀洛伽山观音殿”,高近4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两旁玻璃帷幕三十三观音层层变化,展现重重无尽的“华严世界”。“金佛殿”之金佛是泰国僧王赠送,“玉佛殿”有缅甸珍奇白玉所雕卧佛,稀世之珍佛牙舍利便供奉于此。佛光山佛陀纪念馆的展陈设计密切配合佛教史和文化史,使用多种多媒体技术,有360度环形电影,以3D动画介绍佛一生故事,阐释佛教节庆等等,充分考虑到观众和信众们的参观诉求。在其后的电视访谈中,我曾说到,即便对于很专业的美术馆而言,佛光山的展陈设计都有许多值得认真学习汲取的好经验。
得知大陆访问团到来,如常法师和佛陀纪念馆的主事法师悉数出动,到佛陀纪念馆山门外迎接旅游大巴,其隆重礼遇非同一般。佛光山的参观让人感触殊深,而一件看似平淡无奇的物品,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这是如常法师送我一叠导览资料所用的一只手提纸袋。纸袋为普通牛皮纸,朴素无华,“佛光山”三字之下有一行小字:“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
正是这样一行小字深深触动了我。寥寥数字,却是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的要义所在。
星云大师历年在各地的讲演中,多次强调宗教要履行中庸之道,必定不离“五和”及“三好”态度。“五和”是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及世界和平。“三好”则是口说好话、心存好念及身做好事,由表及里,言行一致。2013年11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演讲中,星云大师更对三四千名普通听众说,人成即佛成,我们人做好了,佛道就做好了。“在佛门里面,像现在念佛、拜佛、信佛,还有烧香、磕头,这个都没有必要。最重要的要行佛,要行慈悲,要行无物,不要执着,不要计较,要行仁慈、仁爱,要行智慧”。确实,对于千千万万普通人,是否烧香磕念经并非最重要,佛教的真义乃在于“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
2013年 4月20日,“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二度在北京展示,这次的地点在国家博物馆[微博]。开幕当天下午,星云大师在国家博物馆剧院举行题为“幸福与安乐――幸福生活与中华文化的复兴”的演讲,我再次前往聆听。大师的讲演举重若轻,浅显通达,激起场内阵阵掌声。他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人人是佛”;“我的心里有三千大千世界,世界都是我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享有比拥有好”。由这些话语中,人们再次感受到星云大师的非凡智慧和人格魅力。
星云大师曾说,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忧不惧,不喜不怒,无轻无重,方可感受生命的平静和欢喜。信焉!
2013年12月8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