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当代艺术的圈子问题

2014年06月11日10:07  时尚专栏  作者:何桂彦   我有话说

  对于那些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读者来说,“圈子”一词并不会让他们感到陌生。这是因为,中国美术界一直便存在着许多圈子,用林林总总、蔚为壮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尤其在最近几年里,“圈子”向“圈子化”方向的发展为当代美术界带来了诸多隐患。

  追溯艺术史的发展,不难发现,美术界的圈子现象古已有之,只不过不同时期其所体现出来的状态不同而已。在古典美术阶段,“圈子”便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例如,古希腊时就存在着圈子,而中国的各种艺术圈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西方,尤其是文艺复兴后期,伴随着卡拉瓦乔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威尼斯画派的走向成熟,此时意大利美术界的圈子更多的是由某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某位著名的艺术家来构成的。当时,另一种熟悉的圈子便是以地域为基础,以画派的方式体现出来,像安布里亚画派、佛罗伦萨画派等,当然也包括威尼斯画派。再如,在中国的魏晋时期,像“竹林七贤”和当时在士大夫阶层流行的“雅集”方式,包括唐代诗歌、书法领域中形成的圈子等,都能说明圈子现象早已有之。

  当代艺术中的圈子化现象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圈子可以为艺术家营建一种相对自足的创作氛围。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家来说,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型,以及当代艺术面临的全面市场化,80年代新潮时期那种理想的艺术时代也仅仅成为一种对过去的追忆。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没有健全的当代艺术机制和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当代艺术一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尤其是90年代初更是沦落为边缘。为了营造一种自由、活跃的创作氛围,艺术家们自发地形成了圈子。于是,一种不同于80年代的艺术景观格外引人瞩目,这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集结地相继在中国大城市出现,如北京早年的圆明园画家村、稍晚的宋庄、今天的798工厂和正在发展起来的索家村,以及成都的蓝顶、重庆的坦克艺术中心……

  第二个特点是:由最初的小圈子向圈子化方向发展,而圈子的形成也是让艺术品走向市场的成功保证。客观而言,中国的当代艺术走向市场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也许经过市场的洗礼反而会促进当代艺术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机制使艺术家在现代分工的体系中成为一名个体的劳动者,换句话说,艺术家与其他劳动者的不同仅仅在于,前者生产的是具体的物质商品,而艺术家生产的是艺术品。于是,艺术品便具有一种双重属性,既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上可以用于交换的普通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艺术作品走向艺术市场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艺术市场与圈子化有什么联系呢?因为,圈子化可以让艺术家分享共同的市场信息;同时,因为艺术家都聚集在一起,所以为画廊对艺术作品进行各种包装提供了便利条件,画廊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来完成以下程序:组织作品,包装艺术家,举办展览,然后再推销作品。所以,正是由于市场产生的巨大诱惑,以及当前市场不完善下存在着的投机性,许多艺术家便蜂拥而至,试图在艺术家的聚集地把握住难得的商机。这也正是当代美术界从“圈子”向“圈子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缺乏开放的、自由化的语境让艺术家们自发形成圈子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纯粹为了市场利益和商业成功而出现的圈子化现象则值得我们反思。要知道,当代艺术的圈子化现象并不仅仅体现为以画家村和艺术家聚集地这两种基本形态,它还体现为:以地域为圈、以学院为圈、以画种为圈,以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名义为圈、以某一个著名的批评家为圈、以某一个著名的策展人为圈、以某一个著名的艺术家为圈、以某一个画廊为圈……所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圈子,我们很难说它们的产生都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由于中国美术界有着太多潜在的圈子,这总让艺术家们时刻警惕着“他者”的入侵,而潜在的圈子总让年轻的艺术家找不到“入圈”的途径。明眼人都知道,这些圈子不是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相反,由于圈子向圈子化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排他性”,使其严重阻碍了当代艺术形成一种自由的、开放的和多元化的创作环境。更为严重的是,所谓的圈子并不是艺术家以精英化的批判意识和共同的艺术追求所建立起来的,而是以市场的占有和保存自身的话语权为目的而建构出来的。这也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圈子的真正不同所在:80年代是以精神的诉求建立了圈子,而90年代的圈子主要是处于市场的考虑。这两个圈子的终极目的和存在状态也是不同的,前者是精神的后者是商业的,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排他的,前者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向前发展,后者阻碍了当代艺术的前进。

  如果说,“圈子”是中国现代主义时期必然产物的话,那么对于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而言,当代美术界中发展起来的“圈子化”群体也应该到“化圈子”的时候了。而这一点是由于中国当代艺术所肩负的历史和艺术使命所决定的。毕竟,当代艺术与“新潮美术”面临着不同的艺术语境,它要求艺术家在作品的表达时应具有独特的个体性。当一切艺术语言都能成为艺术家自由选择和为我所用时,过去习惯的以风格、流派来界定艺术家的方法也就失效了,同时这也意味着,以风格和流派来建构圈子的方式也将失去任何的现实意义。因为,当代的艺术家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语言,如绘画、装置、行为、影像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这也意味着,我们今天不会以语言的方式来衡量一件作品的价值高低,而判断一个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则在于艺术家在观念和思想表达上是否智慧。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美术界唯有打破圈子化的界限、清除圈子化的毒瘤,中国当代艺术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如果当代艺术没有立足于艺术家独立的探索和个性化的创作之上,圈子必然成为埋葬那些将“混圈子”作为目标的艺术家的坟墓;如果当代艺术只有靠圈子的力量来为市场价格增添砝码的话,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建立一个健康、完善的艺术市场;如果艺术家只有靠圈子来维持自身的艺术家身份和保持艺术上的话语权的话,圈子最终将成为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绊脚石。或许,只有当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生态环境进入到更为自律、健康的状态时,只有当艺术家们明白只有依靠个性化的作品和独立的人格才能成就自己的艺术事业后,只有当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进入到规范、完备、成熟的阶段为止,中国当代美术圈中的“圈子化”才能彻底迎来“化圈子”的时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当代艺术 圈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