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国时尚又一城

2014年09月03日11:12  时尚专栏  作者:刘又绿   我有话说
1

  由艺术家劳伦斯·阿金特创作的悬挂在 IFS 楼外的大熊猫装置

  提到成都,人们往往会谈论它的闲散、它的富饶、它的美食传统,还有……大熊猫。作为一座本土文化根深蒂固的城市,它没有对外的侵略性气势,也不像沿海城市那样瞬息万变。多年以来,它以温和、休闲、缱绻的内陆宜居城市著称,却与时髦扯不上关系。

  但是,情况从今年开始突然扭转。

  年初,由香港九龙仓集团投资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正式投入营业,选址成都最繁华的商业区春熙路商圈。其所在的红星路三段起始,又是该商圈内一个显要的位置。

  IFS 总投资逾 160 亿元,引入了包括 Louis Vuitton、Chanel、Dior、Prada、Bulgari、Balenciaga、Valentino、Paul Smith 等一系列奢侈品牌。对大众来说,IFS 的开业留下了更直观的图像标记——悬挂在商场楼外的“熊猫屁股”——由艺术家劳伦斯·阿金特(Lawrence Argent)创作的户外大熊猫装置 “I Am Here”。山本耀司、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阿尔伯·艾尔巴茨(Alber Elbaz)、巴黎精品店Colette的萨拉·安德曼(Sarah Andelman)等一众在时尚产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都以创作熊猫雕塑小像的方式,为 IFS 送上了祝福。所有这些举动,表达出了全世界潮流品牌对成都的好感。

  3 月,买手制精品百货连卡佛在 IFS 开张,投下了另一颗重磅炸弹。连卡佛官方表示,成都 GDP 增长迅速,外资投资环境良好,在科技与文化上具有双重动力,连卡佛希望把品牌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带入这个全中国增长最快的奢侈品市场。

2

  路易威登成都 IFS 店铺内的旅行区域

  二十年目睹之成都时尚

  在很多人看来,IFS 的开幕代表着成都的奢侈品消费在今年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但在本地人眼中却不尽然。

  肆合是一间在成都本土有影响力的华人设计师品牌集成店,由四个热爱独立文化的成都年轻人合作经营,Will 是他们中的一个。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成都时尚是一步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今年的所谓“井喷”,有它的规律和前兆。比如早在 2012 年,一份由《福布斯》发布的榜单就显示,成都的奢侈品消费额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

3

  在很多人看来,IFS 的开幕代表着成都的奢侈品消费在今年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

  对于成都时尚的一步步发展,服装设计师孙瑞看得更久,也更明白。孙瑞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1989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时装设计系,随后去中国香港、荷兰、法国等地游学工作,1994 年,孙瑞回到成都,开展时装定制业务。今年,她的工作室成立恰好满 20 年。

  孙瑞跟我们讲述了二十年前的成都。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街上播着崔健的歌,人们读着王小波、王朔的书,某种活跃的、亢奋的、批判的气氛在城市里炸裂、弥漫开。一些年轻人想要在穿着打扮上追求人无我有,于是,在当时的成都就诞生了这么一条街:“做衣服”的街。“就在陕西街和文殊院附近,有的人有了求新意识,创作意识,他们在那边租下店铺,找个裁缝,做起了‘设计’。”孙瑞说,“这些店铺的定义是非常模糊的,既不是设计师工作室,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裁缝铺子,但是,设计意识的的确确萌芽了。”

  不久后,市中心的后子门一块儿,聚集了很多外贸服装的商人——开个小店,做起生意,他们与陕西街的定制店形成竞争。

  到了 1990 年代中期,第一批外资或台资零售百货——以太平洋百货和百盛为代表——开进了市中心一带,就是今日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商圈。成都人意识到了时装品牌的存在。零售企业的进驻,对成都时装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造成了本土服装和外贸服装的“灭顶之灾”。随着春熙路的兴起,陕西街和后子门逐渐走向衰落。

  雷佳是“80 后”,从媒体人转型成公关,其经营的公关公司近年来承接了诸多奢侈品牌在成都的公关活动,与品牌和百货公司也打过不少交道。在雷佳的记忆中,日本西武百货和香港美美百货的进驻,是成都人的“奢侈品启蒙”。“尤其是开在西武的 Louis Vuitton,算是大多数成都人第一次在家乡接触到所谓的‘大牌’,生意好得不得了。”

  作家张朴是另一位在成都长大的“80 后”。专司时装、旅行和生活方式写作的他,对成都近年来的时髦之地了如指掌。“谈起当代被我们所认识的时尚,五年前,你都不会联想到成都,”张朴笃定地说,“成都是一个本土文化根深蒂固的地方,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很本土化,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喝茶、听川戏、吃火锅。如果要说时尚,五年前,普通人都会觉得这件事跟自己的生活离得太远了。”

  然而,就在短短的四五年间,时尚品牌的进驻变得更加迅速和密集。成都本土也诞生了肆合、Dressing For Fun 这样的独立设计师集成店。整座城市的时尚生态正在变得越发成熟。

  今天,当成都人谈到成都的时髦时,他们真正感到了自信和底气。“以 IFS 为中心,周边都很好逛,品牌集中,是购物的理想去处。”张朴说。孙瑞则见证了春熙路及其周边一带的繁荣:“科甲巷、红星路、香槟广场、第一城——这儿本来兴的是年轻人的街头文化。以前觉得这儿的年轻人都很潮,但穿戴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不是什么昂贵货。”这个街区的妙处在于,其一,它位于城市中心地段,四通八达;其二,毗邻千年古刹大慈寺,文化气息浓厚,改造也很合理,现代建筑与古建筑交相辉映,别具特色;加之年轻的时髦男女爱在此扎堆儿,很快便积累了活力与人气,像是肆合、Dressing For Fun、团团精品等有影响力的买手店也都开在这一带。雷佳还透露,今年 9 月,备受期待的远洋太古里将在这里开幕,与 IFS 相隔仅一步之遥。

4

  买手制精品百货连卡佛在 IFS 开张,给成都投下了另一颗重磅炸弹

  在 IFS 开业之前,追求品牌和品质的,有消费实力的人更喜欢去相隔不远的红照壁一带。那儿有美美百货和仁恒置地广场,聚集了 Louis Vuitton、Burberry、Hermes 等品牌。但 IFS 好像有抢去它们风头的架势。“那儿的街区气氛太好了,有年轻人的时髦,有大慈寺的古韵,还有纱帽街这样的餐饮聚集区,人文元素更为丰富。”孙瑞说。

  除开春熙商圈,张朴向我们推荐了另外一些值得一去的时髦地。比如锦江区镋钯街的崇德里 1 号,本是一座地道的川西民居,由艺术家王亥“旧房活化”,将内部改建为简约而现代的餐厅、茶舍和设计酒店。名声在外的宽窄巷子,有着本土市井文化的大环境,又坐落着许多别致的设计酒店。宽窄巷子旁的泡桐树街也不错,有许多年轻人开的咖啡馆,文艺闲散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厦门。还有南门铁像寺附近——那儿有第一家开到成都的米其林餐厅——桃花源小厨。

  成都人反感“土豪”称谓

  “成都多‘土豪’,是大家公认的。”雷佳说这话的时候,不好意思地大笑起来。据她了解,奢侈品在成都根本不愁卖,尤其是那些大品牌,“某大牌在 IFS 开幕的首日业绩创下了令人吃惊的纪录。开新店、做活动、促销打折,成都人很吃这一套。”

  成都人的“土豪”不仅表现在“买得起”上。他们还舍得买,舍得在穿衣打扮上投资。天府之国自古以来丰饶富庶,养成了成都人喜好休闲玩乐的性格。另一方面,成都的生活成本相对北上广更低,在经济上更少顾虑和担忧,人们有闲钱可供随意支出。

  在品牌眼中,成都不仅是一座有消费实力的城市,更是能辐射西南市场的最佳选址。2013 年由成都零售商协会和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共同发布的《国际著名商品品牌入驻成都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成都的奢侈品消费者中,有 40% 以上来源于外地,其中省外消费者占 20% 左右,省内二级城市消费者占 20% 左右。“对于四川省内二级城市的人来说,周末两天来成都吃喝玩乐外加血拼是一种习惯。”雷佳告诉我们,“这种习惯在太平洋百货开业以来就形成了,20 年了。”

  最近几年,成都的奢侈品卖场越来越多,品牌越发丰富,吸引了周围像是贵州、云南、重庆等地的消费者。“周五晚上到,周日下午回去,来回几个小时飞机或动车,非常方便。”

  在孙瑞眼中,更大的“金主”是来自甘孜、阿坝、西藏等地的消费者。“那些做能源生意的人,难以想象的富有,他们大多在成都置了地产,因为离得近,气候条件又湿润宜人,适合久居。”

  但是,成都人普遍对“土豪”的称谓唯恐避之不及,比起有钱,他们更喜欢听到“品味不错”的表扬——比起升官发财,文化艺术和生活品质是更加受到推崇的城市“显学”——这是品牌选择此地的另一重要原因。

  “成都具有使品牌良性滋长的土壤。这儿历来是艺术家扎堆和定居的地方。”孙瑞说。何多苓、周春芽、翟永明、洁尘、翟頔等等,都是在中国文化圈内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成都的普通市民也都知道他们的存在。

  而成都的艺术家们也普遍具有与时尚跨界合作的意识。周春芽就曾与独立时装设计师华娟合作 Judy Hua 2010 春夏系列,取名《花间记》,将他油画创作中的经典意象桃花融入了华娟设计的时装之中。

5
6

  周春芽与设计师华娟合作 Judy Hua 2010 春夏系列的设计手稿

  雷佳注意到,品牌对成都的青睐,与成都人对生活品质的重视分不开。“成都人好奇心很重,想了解怎么样能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这一点是绝大多数成都人最关心的话题。对品牌来说,愿意花钱尝试新东西、好东西的客人,不正是他们最喜欢的吗?”

  有一种说法,认为 2008 年汶川大地震使得成都人更加相信“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重要性。经历了大灾难后,人们看待人生的方式更坦然,也将钱财看得更淡,更珍视“仅此一生”的性命,愿意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

  比起时髦,女性化同样重要

  成都式的时髦和别处不一样的。北京人的穿着大胆、戏剧化,上海人崇尚 easy chic,成都女人则穿得飘逸,带着柔软的女性特质,很“仙”的样子。

  肆合的 Will 常常穿梭在北京和上海的时装周,他对此深有感触:“北京是文化和娱乐业的中心,明星多,活动多,人人都铆足了劲儿,他们爱盛装,有种随时要去参加颁奖礼的状态。上海就更随性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崇尚自由和个体,穿衣就为自我表达,所以一到时装周,场外更具看点,各路神仙,各显神通。而成都偏居内陆,更显婉约,消费者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接受速度很快,但毕竟没有北上那么国际化,目前还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

7

  成都女性的穿着,大多不会追求视觉上强烈的整体效果,而是把力气用在一些小的设计细节上,独特、有个性的印花,图案和面料会击中成都女生的心。图为女顾客在买手店肆合中挑选服装

  在 Will 眼中,成都女性的穿着,大多不会追求视觉上强烈的整体效果,而是把力气用在一些小的设计细节上。“独特、有个性的印花,图案和面料会击中成都女生的心,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比如 Chictopia、Content、Ran Fan 等等,”Will 说,“而像 Masha Ma 或 Vega Zaishi Wang 这样的品牌,会有各自忠实的顾客群体,但并不是每一个成都女生都会觉得 OK。比方说看到 Masha Ma 的设计,她们会先想一想:‘我什么时候穿这件?’‘我的衣橱里是否有现成的单品可以搭配它?怎么搭配?’‘我不化妆的时候也可以穿吗?’”

  独立买手店 Dressing For Fun 的主理人小艾也是如此认为。成都没有名人文化的风气,人们不太跟着明星和杂志的路子走,年轻人更在乎穿着是否能融入自己的生活圈,在此基础上,又有一些亮点和特别之处。

8

  Dressing For Fun 在成都开业后很快便积累了活力与人气

  “我发现那些特别夸张的款式他们也不能接受。他们喜欢的款式,大都有实穿度,又有小细节、小心思,乍一看平淡无奇,细细一看,才看到吸引人的趣味点。”小艾说,“印花上有些新意的卫衣在成都卖得特别好。”

  至于那些飘逸的、女性化的款式为何在成都大行其道,雷佳给出了她的看法:“四川女生体形娇小、皮肤白,穿女性化特质强烈的单品,诸如碎花、撞色、雪纺是一种定势,即便是在商务楼里上班的白领,她的正式着装中大都带着女性化的小细节。”

  成都人的着装风格正在慢慢脱离审美上的定势,时装消费也一改以往“听从欧美日、港澳台”的盲目,变得越来越理性。“无论是成都,还是成都式的时尚,如今都很难用一种风格或几个词语概括。这座城市越来越有移民城市的倾向,海归越来越多,不断有新鲜事物涌入,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复合的城市气质。”张朴总结道。

9

  Dressing For Fun 店里出售的镂空 logo 彩色信封包

  本土时尚圈正在形成

  成都是一座圈层文化明显的城市。商业发达,商人自然有商人的圈子;领事馆密集,去往西藏、香格里拉探秘的外来游客在这儿落脚,自然就形成了外国人的圈子;文化方面,光是艺术家就有好几个圈子,音乐圈还要分地上和地下,分流行、摇滚、电子、Hip-Hop,再加上作家圈、诗人圈;还有分布在玉林、九眼桥、永陵各处的酒吧夜店圈子。这许许多多光怪陆离的圈子,很大程度地构成了成都的文化生态。

  不像上海和北京,由品牌、零售店、设计师、明星、红人、评论人、媒体、公关等各部分组成的时尚圈已经形成,成都的时装人还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整个环境也不够成熟。

  “某一个时尚事件发生,这些跟时装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时尚圈,事件过去之后,圈子就散了。”张朴说,“不像北京和上海,有这么些人一直做设计,一直写专栏,或者一直在做推广,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持续的深入的讨论,会有很多不同观点的碰撞。”

  成都本土时尚圈,虽然来得比较晚,但正在形成之中。一方面,由于品牌的持续进驻,时尚媒体对成都大加关注,这使得很多原本对时尚没有认识的人开始关心,进而爱上时装文化。另一方面,在海外学习设计、奢侈品管理的“80 后”、“90 后”正陆陆续续回到成都,做一些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跟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事情。IFS 的开幕活动,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

  华人设计师品牌集成店肆合在成都很受本土年轻人的喜欢

  Will 倒是对这种“迟来”很乐观。他认为,成都的很多圈子原本都是一小撮人的事情,但通过一个文化或娱乐事件,突然成为大众所关注、谈论的文化现象。比如,早期风靡一时的选秀节目使得一些原本只在酒吧驻唱圈里有点儿名气的歌手一夜成名,又或者一次拍卖的天价纪录,使得某些艺术圈里的名字为大众所知。“成都人已经认识到圈层文化对这座城市的作用,只需要一个好的机会,这种文化就能被大众接受、喜欢,成都人已经有这种经历和心理准备。”

1

  Dressing For Fun 店铺宣传海报

  “他们路过肆合的时候,不再抱有偏见和怀疑,愿意主动进来了解独立设计师是怎样一种职业,独立设计师品牌是怎样一些品牌。”Will 说。他唯一担心的问题在于,大多数的成都人对“独立设计”这个信息还不重视。“他们可能天天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字眼,但没有加以深究。当独立设计真正出现在生活中时,他们忽略掉了。”

  Will 希望在未来与更多成都本土的文化精英合作,形成一个有活力的圈子。这也是张朴心之所向:“五年,我觉得再过五年,一个明显的、固定的时尚圈就会在成都出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成都 时尚 品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