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社交媒体正在娱乐至死

2015年07月28日15:39  时尚专栏  作者:ConstanceGao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ConstanceGao

  在中国,以新浪微博和微信自媒体为首的社交媒体平台,正以侵略式的姿态大肆攻下传统媒体盘踞几十年的江山。这个自古推崇“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的文明古国,2014年成人人均阅读纸质书籍仅为4.56本,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从2013年的50%攀升至58.1%,日均手机阅读时长已经超过半小时,调查中,工作人员被频繁反问最多的一句话是:“刷微博、看微信朋友圈文章算阅读吗?”在《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人用于休闲的时间仅为3.156个小时。显而易见,国人使用手机阅读已经占去了1/6的休闲空档。

  社交媒体的兴起,成为权衡中国读者社交与阅读需要的重要渠道,国人利用社交媒体中提供的大量文字信息,表达自我的生活态度和观点立场,并与互相关注的好友产生互动交流。有人戏称如今早晨起床睁开眼看到的不是投进窗户的阳光也不是枕边人,而是昨夜入睡后错过的社交媒体资讯。

  微博作为零门槛的媒体平台,用输入字数不超过140字的文本编辑器,让国人拥有了无需文字功底却随时可以展现自己状态的可能。平易近人的撰写方式成就了微博井喷式的流行,使得本来散落在各处的博主和传统媒体人汇聚在一起。

  这批微博主中,有许多是部落格兴起之初第一批撰写时装秀评论的业余时装迷,他们具备专业时装记者强烈的主观性和艺术积淀,文字优雅,内容正统,可读性极强。但当时中国的社交网络处于刚刚萌芽的状态,部落格并未达到全民娱乐的高度,几乎没有靠写部落格来营生的博主。他们中大部分从事着一份无关时装的工作,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开淘宝店卖衣服而积攒人气。这其中的一部分佼佼者被时尚杂志相中受邀写稿或是直接收纳进编制,踏足几大主流时尚媒体当起了时尚编辑。然而稿酬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光鲜外表下岌岌可危的竞争压力,让这群阳春白雪的写手成了某本时尚杂志角落里不起眼的编辑,他们自己都调侃道:“我们是月收8000的工资教一个月收入3000 的人过月薪3万元的生活。”

  新媒体的迅速升温,让本就不热衷于阅读的中国纸质杂志市场销量不断下滑,昔日的传媒巨头开始意识到自己深陷四面楚歌的险境。编辑部门预算的削减,广告页面的不断扩张,让一帮科班出生的传统媒体人遭遇了生存现实与职业理想的双重挫折,而传统媒体庞大繁复的管理体制也让自由撰稿人望而却步。

  身陷囹圄的媒体人开始瞄准了微博这个简单的消遣渠道,也促生了一批以自拍和毒舌段子赖以为生的时尚微博主。他们放弃了架构长篇文字所需要的逻辑思维以及撰写时尚评论所需要的时装文化底蕴,凭借炫耀让人趋之若鹜的奢华生活、经过数次美化处理的自拍,或是搬运拼贴外国媒体的时尚资源,配以俏皮的段子和辛辣刻薄的文字,收到了对待传统媒体早已百无聊赖的读者热烈的反馈。

  如今在微博上,你随时可以关注那些曾经深居幕后的时尚编辑,追踪他们奔走于名利场的光鲜日常和让人无限遐想的美好生活。你可以留言道出你的倾慕,并且得到他们热情而机智的回复。畅所欲言的互动体验让粉丝们尝到了零门槛的甜头,高高在上的时尚圈仿佛触手可及。

  2011年至2012年进入了微博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大量的媒体人摒弃最初悉心经营的部落格迁入微博,时尚资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充盈状态。然而物极必反,从2013年至今,过度丰富的时尚资讯开始出现疲软状态,并且每况愈下。鱼龙混杂的时尚微博主,让认真写字的正统时尚评论人比例显得微乎其微。大部分时尚微博主的文字里,开始充斥植入式的小广告,它们被伪装成一条条真心实意的分享心得,隐秘得犹如化骨绵掌,在不知不觉便完成了对粉丝意识的洗脑。越来越多粉丝们开始抱怨却往往引来微博主们理直气壮地还击:“谁叫你关注我的?难道做时尚博主就不用挣钱吃饭了吗?”

  前Numero时装编辑唐霜曾为《纽约时报》中文版撰写《时装博主背后的金钱交易》,质疑品牌付费请时尚博主参加活动发布信息以及博主的职业素养匮乏等问题,此文一出,在2013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批以时尚编辑或写手为主业的博主纷纷对其发起了掷地有声的还击,他们认为自己是微博账号的主编兼营销,为什么时尚杂志可以出几千字的软文推销产品,他们却不能用140字来为自己审美认可的品牌做广告?

  无独有偶,Suzy Menks曾批评欧美时尚博主“沦为秀场外博取眼球的人肉衣架和为品牌市场宣传的工具”,她在文中提及希望看到中国、俄罗斯这些新生市场的时尚博主能提出针砭时弊的时尚评论和见解。可现实却与期冀背道而驰,微博作为物美价廉的广告投放方式,让一些时尚微博主因为丰厚的回报从时尚产业的推手、信息的传递者沦为了奢侈品牌幕后的广告推手。

  这个被时尚博主们盘踞的社交媒体开始步入畸形的衰败。在最初,品牌方看中的是微博主博文的网络访问阅读量远远高出了传统的纸质媒体。但如今,粉丝数量和转发数的造假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淘宝上150元左右便能购买10000个看起来更新活跃的高仿真僵尸粉。你也可以花钱让卖家为你安置一个光鲜的头衔,瞬间变成网络大V。品牌方开始对微博主关注度的信任产生了动摇,如何在保持品牌形象的前提下获取更大的曝光率差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挑战,微博似乎也开始像部落格一般,成为昨日黄花。

  一批精英时尚博主和时尚媒体意识到了微博的局限性,要想充分表达见地、阐述思考逻辑、确保文章的具象化和丰富的知识面、适应阅读设备移动化的趋势,饱满多样的媒体平台才是正道。微信公众平台和自主开发App成了媒体人的新据点,这看起来更像一个成熟的平台,添加优质的图片、视频、音乐,以及逻辑严密、内容饱满的长文,并且直接推送到用户的手机界面,随时转发分享到朋友圈阅读。

  这批从颓势中迁徙的时尚博主开始重新找回了正统时尚写手的状态,呈现了一批高质量的订阅号。然而,除了时尚行业从业者和发烧友,并没有过多的人关注这些专业素养极高的文章。除却诸如Freshboy、克里森、吉良先生这类文笔成熟、选题富有创新性、原本具有庞大粉丝群的博主推送的文章,其余正统时装趋势类评论的阅读量都很难突破一万。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开始移步至新媒体争夺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市场份额。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愿意真正花精力与金钱在这上面,仅报以投机取巧的态度。BoF编辑Tianwei Zhang就在近期发表的文章《新媒体的成败将由内容质量决定》中引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时尚集团员工的愤慨之言:“顶着国际时尚杂志大刊的光环,做着三流小报都不屑的内容,真是丢死人了。为了‘数据’而制造华而不实的噱头,连媒体的基本职业操守都没有。”

  事实上,所谓“大号”彼此之间选题相互抄袭、重复使用主题、内容相仿、肤浅以及过度商业化、大量植入商品推荐,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媒体试图利用大量街拍图片激发读者的购物欲望,然而这看起来更像是一场阴谋。Max Berlinger曾提出:“我们如今对街头风的定义已经与真正的时尚背道而驰。聪明的读者在阅读杂志时其实早已心知肚明,那些时尚评论是由广告商幕后操纵的,而街拍曾一度被视为是不甘于向广告屈服的一片净土。但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至此,传统时尚媒体即使努力转型,公信力依旧遭遇了信任危机。

  看起来,这场社交媒体形成的瘟疫已经不会散去,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herry Turkle所言:“社交中表演性文化已经成型,叙述性和分析性的自思越来越少见。”国人并不愿意在忙碌高压的工作过后再去阅读需要思考的文章,比起被艰深的艺术涤荡灵魂,倒不如阅读轻松而具有娱乐色彩的内容来得有趣。然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受欢迎的高点击率文章标题煽动、内容浅薄、结构残缺,讲着疯话,说着八卦,充斥着大量的语句不通和常识性错误,有的刻意显得尖锐而富有争议性,甚至故意制造往反常识的方向前行的文章脉络。它们的确让国人麻木疲惫的灵魂得到了感官上的有效刺激,被打动的有、被激怒的有,无论是哪一种,它都引导着粉丝将文章转发,粉丝和阅读量一路飙升。

  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微博时代,毒舌并没有被时代的洪流冲走。它变成了比微博更加泛滥的洪水猛兽,肆意蔓延在一些博主订阅号推送的文章里,言辞间甚至有侮辱性的字眼和粗俗的恶言。他们似乎想以此来彰显自己混迹于时尚圈的犀利与独特,以自诩时尚女魔头的姿态与尖酸刻薄为伍,以贬低他人营造恐慌感为乐。例如最近某博主关于时尚媒体实习生的骂街贴中,标题一个“滚”字着实扎人眼球,全文以采访时尚圈高层资深人士为切入点(实则文章部分内容并非采访,而是来自“受访者”公众号文中的见地),阐述了“时尚圈不待见新人”的主题,文章发布两天,阅读量已经超过10万。

  这一切的浅薄与重复,让越来越多的朋友圈用户感到了审美疲劳。如果你关注了5到10个时尚类自媒体,你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平底鞋怎么穿”、“牛仔裤怎么搭”、“千元级的包怎么买”诸如此类的时尚主题推荐。也许是编辑山穷水尽,我甚至看到过“股市跌了你该怎么穿”这样的选题,让人哭笑不得。

  事实上,新媒体的精、快、狠、准网络传播属性,可以让任何人群的触手可得,如果能够正确的加以利用,这个通俗易懂传播平台可以比之前任何的媒体形式拥有更好的传递渠道。

  失望的不止是读者,新媒体的时尚编辑也同样感到灰心丧气。在这个平台上,原创几乎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即使公众平台已经为原创的文章提供了标识功能,然而急功近利的中国人并没有停下抄袭的脚步。通过高频次的推送新文章博取关注率成为了新媒体时尚编辑的工作之重,然而这个群体通常年纪轻、资历浅、缺乏新闻敏锐度,较低的运营预算也让他们无法迅速获取有价信息,撰写新鲜而富有趣味的报道,抄袭以及大量借鉴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必然。手段略为高明的自媒体,通过直接翻译Refinery 29、Style.com、BoF等主流时尚媒体的文章,权作原创,不再注明出处。在中国,公众平台并不是唯一一个著作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地方,但这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让时尚编辑绝望。

  行文至此,我似乎瞥见了这个时代如同B级片里残暴而荒诞的场景,文明变得高度发达却失去了人性的光辉。我既作为编辑,也作为读者,终于意识到这个时代扼杀传统媒体的竟然是我们自己。每一个新兴媒体从诞生之日起便注定走向传统,加速它灭亡的,则是我们对于文化艺术不再如往昔一般求知若渴。速食文化的高效让我们无时无刻不产生精神富足的幻觉,然而当我们面对镜中臃肿憔悴的自己,却终于发现,过度追求利益和效率最终榨干了我们灵魂里残存的最后一点追求美好意境的良知。

  编辑|于萍  实习生|马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时尚杂志 街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