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渤到廖凡,沉默是一种底气

2014年10月16日19:00  时尚专栏  作者:桃红梨白   我有话说

  作者:葛怡然

  有个朋友看完《离婚律师》后建议我:“你应该写写吴秀波,中国像他这个年纪这种类型的男演员不多,不像黄渤,毕竟大众的审美还是。”

  黄渤怎么了呢?在我看来,上帝把能给的东西都给他了,除了外貌。

  好像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这两年,我完全从一枚坚定的外貌党变成一个演技控。具体表现是:对有段时间大热的都教授金秀贤完全无感,某天在朋友圈冒死发了条质疑贴:大家不觉得金秀贤长的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看么?立刻遭遇板砖,但讲真,我至今还是看不出这一位当红男神的特别之处。而且,演技在哪里?况且,比起韩剧制造出来的虚幻梦境,现在更热爱美剧的简单直接,在呼啸而过的快节奏里,现实生活的颗粒感,一个一个砸过来,令残酷的真相,渐渐变成惊心的另一种美。

  而说到演技,国内男演员里,最近对两个人比较长草。第一个是黄渤。还有一个是廖凡。

  黄渤的长相和气质就不用说了,2014年春晚,人家硬是把爱马仕穿出了建筑工人的范儿,这也算是一种功力。

  但是,从《疯狂的石头》到《无人区》,甚至到大烂片《101次求婚》,他就是那种能把自己使劲撕碎,碎成一万片,然后世界上从此没有黄渤这个人,从此只有这个角色的演员。你能想象《无人区》里的阴损贩子和跟林女神求婚的朴实大叔是同一个人么?到了这一部《亲爱的》,当黄渤找到儿子后,坐在公安局台阶上哭的鼻涕都流出来时,那一刻,他形象诠释了周星驰的《演员的自我修养》:“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的,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思想,希望,乞求和动作。”他演的永远不是他自己,而是故事里的人。

  7年歌厅,8年舞蹈老师,做过配音,管过工厂,开过玩具店,还曾经是一家新媒体公司的创意总监,在进入娱乐圈之前,黄渤已经和三教九流统统打过一遍交道了。有人被起点并不高的生活碾压得沉寂无声,三两杯小酒七八个友,一辈子也就琐琐碎碎过去了,但有人就能把这些人间冷暖浓缩成养分,慢慢浇灌一株名叫“卧薪尝胆”的植物,然后,等待花开果落。

  据说,黄渤从没有强求过红毯要走压轴,“你没名气,最后一个走人家记者都收工了;你有名气,什么时候走都会被关注。”他从来没有宣传期一定要上多少杂志封面,“我OK的时候,以前关系一般的朋友会忽然成为特好的朋友,我不OK的时候,你过去找人家请求一个角色,人家也不给你,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清醒,简直不像个明星。但确实来自一个2014国庆档一个人独占三部的人,这样“自己跟自己抢票房”大满贯盛况,只有葛优得到过。而其实在此之前,黄渤已经凭借《泰囧》《西游降魔》《痞子英雄》荣膺票房“卅帝”称号。

  对角色的把握来自演员的悟性和情商,要求演员必须接地气,必须不端着,才能把人性中的每一个面,都拿捏到位。很多英俊小生做不来这个,他们太爱惜自己动了刀子的脸,太爱惜自己的所谓形象,时时刻刻都恨不能装会儿逼。而实际上, 35岁以后,肉体都会老去,对男演员,或者说对一个男人来说,最有魅力的,是头脑。

  黄渤回答问题反应敏捷,风趣又幽默,据说他爱喝酒,酒量极大,跟记者在酒吧偶遇,也能喝上一杯聊聊天。他还爱玩爱买东西,“脑子里能装十件事儿。”以上种种,都从侧面证明了他脑子的好使程度。

  聪明的人,始终会出来的,当然,不是小聪明。另外一位廖凡,比黄渤长的好看点,但大红大紫的路,跟黄渤一样,都是一点一点攒起来的。翻开他的作品履历,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到《别了,温哥华》,清一色的千年大配角。这条路上,还盛产过林雪和张家辉。

  配角是什么意思?是新闻发布会上永远被主持人最后施舍过来一个问题的那一位,是片场没有什么助理只有自己管自己的那一位,是势利的媒体包括有时我自己在内说 “这人有什么好采”的那一位。在这个烈火烹油的浮夸时代,镁光灯永远是属于主角的。人们向来只喜欢锦上添花,去恭维和追逐那个光芒四射的中心;配角,只能学着习惯在角落沉默。一个细节是:当廖凡知道很多媒体在获奖前后对他的态度明显变化时,并没有说什么过激的话。经历过平淡的人,早就知道什么叫做宠辱不 惊。

  平淡就是:没有过什么像样的绯闻,也没有贴过什么长微博炒作自己的感情进度,据说女友是一个编剧;也没有过什么负面,老老实实演好每个戏。“每一个角色再小也会认真对待。”终于,40岁生日的时候,廖凡把他自己从沉默里挖了出来。

  这一点儿也不奇怪。时间对每一个人都很公平,有的人在时间里主动的放弃,因为通往金字塔尖的那条路,精英太多,机会又少,好累好辛苦;而有的人,从时间里完成了积累,让过往所有的沉默,都变成今天的底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黄渤 廖凡 沉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