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我的精神导师高仓健

2014年09月15日15:51  时尚专栏  作者:王斌   我有话说

  成功学在我的概念中是一个令人厌恶的词汇,它只意指一个人似是而非的社会身分,而非其他。我更关心的是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全的人格,而这人格是其历经了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在诸多昔日岁月的错误中醒悟,而重新开始展示的一种精神向度。即便我真当了导演并不代表着什么,至多只是一种职业的选择。无关名利。

  人格,永远的孤旅。

  我一直仰视在日本的高仓健老人,一位在其本国获有至尊地位的人,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知的持守是他的一生持之以恒的原则。他敏感而善良,每每当一部电影完成之后,悲伤与失落便向他无情袭来,因为他一而再地发现,在电影的拍摄的过程中,他与别人演绎的真挚的情谊,随着镜头的终结而归入幻境:一切都是假的,虚幻的,而他每每却视其为真。

  他总是一句话也不说,继续沉默着,一如他予人的银幕形象,而将他所珍惜的一切埋藏在心底,哪怕其并不为真。

  整理好行装,他又一次地独自开始了他的行走,向着一个几近是精神故乡的地方出发。

  那是北海道,那里有辽阔的大海,有风,有翱翔在蓝天下的海鸥,还有张帆出海的渔船,还有质扑淳厚的船夫----他们并不把他看成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成功的名人,而只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并肩出海打鱼的朋友,知心的朋友。

  说起这些时,老人的神情是淡淡的,一如岁月,经过了多少次轮回般的翻江倒海,终于回归了平静与淡定,但我从他慈祥而深邃的目光中,看到了深刻的忧伤:

  我有时不能理解,为什么在电影中投入的情感---朋友之义、恋人之情都是假的呢?电影一结束,这些情义也结束了!他叹息般地说。

  一日,老人来了北京,约见我,我去了昆仑饭店。老人遵守了他的诺言。

  此前,在《千里走单骑》丽江的关机活动之后,我们在北京下了飞机,他从远处向我走来:王先生,你是一个特别的人,丽江想约你聊聊的,但采访太多,没时间,我下次一定还来中国,你有时间吗?他谦和地问。我感动了,我说这也是我的期待。他脸上流露出一丝微笑。

  我们在昆伦大堂坐了会儿,他关切地询问我的人生经历,他好奇我为什么有时候会给他感觉像一名倔强的古代侠士。他那么认真听我说话,目光闪烁着温暖与善解人意。

  后来他支走了翻译,领我去了他的房间,径直来到了书桌旁,手指一张放大了的放进了镜框的照片。照片泛黄而古旧,黑白影调,一位穿着日本和服的年轻的妇人在冲着镜头微笑着,背景中有日本乡村的木屋。她美丽而娴静,充满了母性的慈爱。

  老人指着照片,目光倏然有了变化,有一丝思念的忧伤,又有一丝怀念般的向往。他一直在说着什么,我一句也听不懂,然后,他轻拍了几下手,脸上有凝重和哀思,他双手合什搁在前额,闭目静默了许久,睁开眼,凝神望着照片,这时他的脸上被一种奇异的宁静所笼罩,我突然觉得喧嚣的世界在此时此刻,倏忽间也安静了下来,万籁俱寂。

  后来,他的好朋友,在日本定居的华人老徐告我,这是老高每天上午与晚上的例行仪式。照片上的人是他的母亲,他每天都要在母亲的照片前汇报自己做过的事,有些遇见的人生困惑与不解,他也要"寻问"母亲,以求解脱。

  这是我人生中遇见的最值得我仰慕的人,从此,我将高仓先生视为我的精神导师,是他,用无言的行动告诉了我,人生其实可以走一条这样的路:孤独,但可让内心充满爱和洁净,永不随波逐流,与世同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精神导师 高仓健 王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