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歌:有一种坚持让人感动

2014年10月08日20:47  时尚专栏  作者:那子   我有话说

  田歌,北京电视台的明星访谈节目《光荣绽放》的制片人、总导演、主持人。

  我采访了两百多位演艺明星,并推出了系列图书 《田歌访谈之光荣绽放》,见证了明星们的光荣绽放。

  不疯魔不成角

  苏格拉底说,他心中总有一种声音在告诉他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我访谈过许多明星演员,真的是在听着心里的声音,神差鬼使热魔附体一样地掉入一个角色,场上场下都摆脱不了这种“魔影”。

  孙俪谈过她出演《小姨多鹤》的情景,对多鹤的感情从看剧本的第一刻就开始了。戏中人物年龄跨度非常大,从18岁到45岁,对孙俪是个挑战。但她没有任何犹豫,“我就是特别想亲近她。”

  在拍摄过程中,孙俪一直在找长辈的感觉,她可以当小婴儿的妈妈,可以当七八岁男孩的妈妈,可是当一个男孩比她个子还高的时候,她心里当妈的自信没有了。她跟导演说,让所有的小孩平时不要再叫我“俪姐”,就让他们叫小姨。她甚至像妈妈一样给“孩子们”买礼物,让自己戏里戏外都掉进角色里。

  一次,演孙俪儿子的小演员有点紧张,出了差错,摄影师批评了两句,孙俪立马跳出来——她心里想的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这也许就是“不疯魔不成角”吧!

  突破那道坎儿

  吴秀波称做演员先经历了三种状态。最初是“表现状态”,类似于小孩子想上台演节目,表现自己。第二个阶段是“愤青状态”。只想说真话,只想“真心真意掏心掏肺地去演,把自己所有对生活的感悟统统表达出来。”

  当演了五六千场戏后,他突然觉得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了。因为,“不停地表达,能表达的都表达完了,不知道再说什么了。”那是噩梦一样的坎儿——当无数次标榜过这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当家人知道没有这个职业他将丧失生存能力的时候,突然间对这个职业没兴趣了,吴秀波觉得自己像个骗子。“我该怎么干下去?我该怎样找到‘喜欢这个行业,喜欢这件事’的感觉?在挣扎了两年之后,他突然进入了另一种状态,那就是“感受”。“把演戏变成‘看戏’,把表演变成感受,整个人立刻快乐起来。”

  吴秀波的这段历程让我产生很多联想,一位教授,拿着自己的讲义,讲来讲去,总有一天会感到没意义;一位哲学家,成天在重复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一定有枯燥的一天……所有的职业,到一定程度一定周期,总会遇到一堵“墙”,就是吴秀波所说的那种“坎儿”。你如果能打破,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不能突破,却仍然继续重复,那就是对生命的浪费。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有突破与创新,才会有成长的高度与可能。

  不抛弃不放弃

  张国强凭借电视剧《士兵突击》一举成名。但此前长达16年的时间,他只是个“死跑龙套的”。他演艺事业的成功正如戏里那句经典台词——不抛弃,不放弃。

  当年张国强没有钱,到北京后举目无亲。他清楚地记得,在北太平庄的过街天桥上,看着流水样的车,看着远处的霓虹灯,问自己:北京适合我吗?我会有发展吗?谁会找我拍戏?只演跑龙套的小角色,这种生活我能维持多久?

  有多少疑虑就有多少坚持,张国强等来了自己的春天。

  艺界有“十年磨一戏”,“台上一见,台下十年”之说;学界有“十年寒窗苦”之说。“十年”,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一个上帝之数。其实,十年也好,八年也罢,无非是讲事物的发展要有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个行业,初进入者都是“跑龙套”的,甚至有“学艺学艺,两手仆地”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铁杵成针……讲的都是一种职业的坚守与勤苦努力,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士兵突击”精神。

  总有一种坚持让人感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对那些“追逐着的年轻人”讲过这样一段话:“我想告诉他们的是:天呐,这些都已经存在着了,你们正在寻找的未来就在这里,你们应该做的只是向它走去。”或许,这些明星就向我们昭示了值得“向它走去”的“正在寻找着”的但“已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未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田歌 吴秀波 坚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