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我不再迷恋刘德华

2014年12月23日11:52  时尚专栏  作者:《家人》杂志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家人》杂志

  7年后,杨丽娟终于有勇气与过去告别。“我不再迷恋刘德华了!”她对着镜头宣誓般发声,容光焕发,与当年的憔悴判若两人。尽管面对媒体她仍旧敏感谨慎,经济上也依旧拮据,但她已经为自己争取到了“足以享受”的生活。

  文/本刊记者 杨 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周日,杨丽娟的生物钟会在清晨五点准时叫醒她。她要负责给前来教堂做礼拜的人开门。早间礼拜完毕后,她和众人一起穿梭于兰州各民间福利机构和医院,鼓励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

  一年来,一所教堂成为她第二处栖身之所,吃饭和住宿基本都在这里解决。大多数时间她都独自一人,站在窗户边看教堂广场上的鸽子,徘徊的心随着鸟儿们的起飞落下渐渐平静。唯有心灵的平静,才能带她走出过去的阴影。

  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

  14岁时,因为梦到刘德华的一张海报,兰州女孩杨丽娟开始了史最疯狂的追星路。为了满足女儿“想单独和刘德华见面”的愿望,父亲杨勤冀做出了令人侧目、令媒体沸腾的举动:先变卖房子,继而到处借款,以支援女儿两次进出香港“去见”刘德华;还制造各种噱头邀约媒体采访,以引起刘德华的注意;2003年,借债无门的杨父甚至动卖肾圆梦的念头;2007年3月26日,杨勤冀决定用生命换取女儿的愿望实现,跳海自尽。最爱她的人再也回不来,杨丽娟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舆论却在她的伤口上撒盐,继续斥责她“不思悔改”的疯狂:“为了见刘德华,杨丽娟就可以不管父母的死活?”“她的父亲就是被她娘俩逼死的。”“杨父不会教育子女,可现在的父母有几个会呢?这件事不过是极端的父爱罢了。”

  她成了当年最大热点话题,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每个人都在讨论评判她。杨丽娟没办法屏蔽这些声音,但她必须把精力先用在应付最棘手的事上:逝者的身后事、杨勤冀留下的一堆债务,都亟待解决。

  为了女儿追星,这几年杨勤冀把能借的都借遍了,从侄儿到邻居,从同事到领导,甚至还借了1.1万元高利贷。有几家媒体以同情的角度报道了母女俩现下的窘境,引发人们的恻隐之情。歌星杨臣刚拿出2万元资助杨丽娟赴港丧葬父亲,还有人匿名帮她们还清了高利贷。好心人帮助母女俩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但回到兰州后何处可容身?房子早卖了,一家三口曾待了很久的招待所也住不下去了,两人最后在城关区永昌路北口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库房,一个月房租400元。

  没有了经济来源,400元也成了天文数字。

  父亲的老同事告诉杨丽娟,可以找学校要抚恤金。得到这个消息,从不操心家事的杨丽娟第一时间去了学校。对这个声名狼藉的前员工家属,校方起初不打算理会。空跑了几天后,她厚着脸皮找到校长,靠连续蹲守在对方办公室不离开才狼狈地遂了愿。一面用这笔钱支撑生活,一面她去街道居委会申请了低保。两个人,每月共400多元的最低保障金,交了房租后所剩无几,但最起码生活有了些许依靠。

  最后一次疯狂

  经济问题解决后,杨丽娟又缩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她还是没法接受父亲的死,一年多时间里丧父之痛不减反增,“我很清楚地知道他走了,但内心接受不了。”

  失去精神支柱,生活一片空白,别人评价自己、尤其是否定父亲的声音开始不受控制地在脑子里回响。这些声音令她无法接触外界,哪怕是别人的一个眼神,都会让她如惊弓之鸟,厌恶、反感、不知所措。

  杨丽娟把自己关在家徒四壁的库房里逃避现实,狭窄封闭的环境却加速了精神压力的爆发。她不觉得过去的自己有错,但如果自己没有错,父亲的死和现在的处境就需要别人承担责任,

  例如“毁了自己一家”的刘德华。

  把追星13年攒下的所有关于刘德华的珍藏——照片、CD、海报、书籍,统统付之一炬。爱之深,恨之切,那么深爱的偶像,竟然认定自己的行为“不正常、不健康、不孝”。“我要向刘德华‘讨一个公道’。”她对自己说,要状告的不只刘德华,还有这两年来“诽谤诋毁”她们的媒体。

  这个想法在香港时就有了雏形。在香港为父亲处理完后事,离开前她把父亲的遗书交到了礼宾府,希望当时的“特首”曾荫权能看到,“想让他知道我们真实的情况,很多事并不像媒体写的那样。”

  母亲陶菊英的做法更激进。除了和女儿一起收集“证据”,她还去了两次北京:一次是去贴大字报,揭露刘德华的“真面目”,要求他对“不忠不孝”的造谣赔礼道歉;一次是去打官司,告刘德华和几家“歪曲报道”的媒体。

  这是杨丽娟最后的疯狂,荒唐可笑是大多数人的反应。在嘲笑声中,上海律师李天天自动找上门,“我要自费帮你打控诉某媒体的官司。”这个消息让犹如困兽的杨丽娟和陶菊英激动万分。如果官司能赢,她们不仅会得到30万元精神损失费,还能得到被告的赔礼道歉,能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2008年7月25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对杨丽娟母女状告媒体的3起名誉侵权案进行了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报道涉及杨丽娟一家三口的内容基本属实,杨氏母女的诉讼请求被全部驳回,并被判承担案件受理费共计3000元。

  杨丽娟最后的救命稻草断了。她搀扶着小腿行动不便的母亲徘徊在法院门口,久久不肯离去。看着头发日渐花白,眼角布满刀刻般皱纹的母亲,她幡然醒悟:现在这个家,真的就剩她和母亲了。

  封闭自己,重新读书

  杨丽娟明白自己必须回到正常生活轨道,最基本的正常生活,应该包括工作和社交。

  工作?她不是没想过,可羸弱的身体让她连走路都吃力;她也想过去摆个小摊,做点生意,但资金又成了难题。

  最难的还是社交。疯狂太久,也封闭太久,她怕了外面的声音。那次出门买东西,超市店员很快认出她,跟旁边的同事小声嘀咕:“看,那不是杨丽娟吗?就是迷恋刘德华的那个神经病!”“就是逼死自己爸的那个?”……声音压得很低,却足以让她听清楚,像刺耳的电钻声钻进她的耳朵,钻得她心疼。她放下东西匆匆离开,边走边哭。为什么自己都这么惨了,人们还是不放过自己,难道他们就不能设身处地为她想想吗?

  从那以后,杨丽娟本就不高的出门频率变得更低。即便必须要出门,也会戴一个大帽子,把帽檐压得很低,脚步很快,以防被路人认出。兰州让她觉得陌生,而她却成了兰州大街小巷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那场官司成了杨丽娟最后的新闻,此后,她逐渐被人们淡忘。不用再被舆论左右,她可以专心做一件事——看书。初中后她再也没有念书,而现在她要捡起来。《韩信》和《心灵鸡汤》是她最喜欢的书,每逢心情低落,她总会翻开后者的扉页:“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小溪不经历曲折,怎么能汇入江河?风景不经历季节的更迭,怎么能有春花秋月?我们不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怎么会有一个成熟的心智和坚强的生命?生命不经历挫折的打磨,怎么能闪耀出璀璨的的光芒?”

  书里的世界填补了偶像坍塌后的虚无,她积攒起微薄的自信,尝试着走出家门,参加一些爱心组织的公益活动。这个被爱心包容的圈子,没有歧视,而且还会帮她去触摸、适应更广阔的社会。

  最美的工作

  想了很久的工作,竟然自己送上了门。2011年在一次慈善活动现场,杨丽娟与一家影视传媒公司老板交谈起来。两人越聊越投机,她不自觉地竟然说出了心里话:那段经历让她恐惧外界,但几年过去,她越发渴望重新踏入社会。杨丽娟说得声泪俱下,怎么也擦不干的眼泪引起对方的同情。事情过去了4年,她应该得到一个机会:“如果你愿意的话,来我的公司上班吧!”

  狂喜之后是浓浓的担忧。她还是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何况没有一点工作经验,她能做好吗?担心在上班第一天就被打消了。传媒公司的员工都是年轻的85后,一身的阳光快乐。他们不在乎杨丽娟的过去,一见面便亲切地喊她“杨姐”:“杨姐,有需要尽管开口。”

  工作内容也简单,主要是整理公司的档案和文件资料。即便这样,对工作履历为零的杨丽娟来说也有不小的难度,不懂的东西一大堆,她连向同事开口求教的勇气也没有。可这些年轻人很快就察觉了杨丽娟的为难,主动教她电脑、认识表格。

  融入新环境比她想象的还容易。休息时间,公司的艺人们便会围坐在一起,弹钢琴、唱歌、跳舞,杨丽娟通常坐在一旁,和着节奏拍手,一言不发。突然,一个唱歌的女孩拉着她走中间,“杨姐,咱们一起唱。”

  她以为自己会开不了口,父亲去世后她就停止了自己的爱好,低调和躲避成为这四年里养成的本能。但音乐伴奏响起的那一瞬,杨丽娟听见了自己的声音:“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唱着唱着,眼泪又流了下来,但这次,滚烫的眼泪里全是开心与释然。这份让她的心情持续美丽的工作,到2013年底才失去。因为公司经营不善,杨丽娟选择了离开。

  不尽如人意却最平静的时光

  “众人将妓女带到耶稣面前,男人说‘她是魔鬼勾引我们’,女人说‘她是魔鬼破坏了我的家和爱情’,他们高举手中石头,问耶稣应如何处置。吵嚷声中耶稣对所有人说:谁若至今没有犯过错,就可以用石头打她,直到她以死亡赎罪。众人沉默,纷纷丢下石头转身离开。”

  7年后,有记者忆起了杨丽娟。在小心翼翼的交谈过程中,杨丽娟讲述了这个她最喜欢的故事。

  从传媒公司离职后,在做公益活动时认识的一位朋友介绍杨丽娟去兰州一所教堂当义工。他们的帮助对象都是身处困境中的人,看到他们,她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但和其他义工不同,她从不以自己的经历拉近与被助者之间的距离,过去是一道伤口,刚刚结了疤,还在隐隐作痛。

  帮助别人,她也得到教堂管理方的帮助。了解到杨丽娟的经济状况,对方每月给她提供了几百元补助款,因为离家有些远,她还在教堂里得到了一间小房间做宿舍,虽小,但床、桌子、衣柜俱全。

  别人眼中清贫的生活,杨丽娟却从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帮助别人,以付出获得肯定,从肯定中积累自信,她开始感到久违的快乐和满足。

  寻找她的媒体渐渐多起来,记者们也不再把她放在“病人”的角度获取内容——2012年她参加了一次谈话节目的录制,但在那时,她仍是个“病人”,需要在心理专家的引导下说出对父亲的愧疚,去承认其实父亲比刘德华重要。而今年10月,杨丽娟再次露面一档电视节目,这一次,她以清醒的过来人身份,劝诫和引导疯狂的年轻粉丝。

  “我不再迷恋刘德华!”这是她7年来最大的改变。节目过后,采访邀约蜂拥而至。她太清楚媒体的力量有多么巨大,虽然在传媒公司上班的经历让她对媒体有了更多认识,但这建立在生活不被打扰基础上,“长时间说话其实很累。”她对《家人》记者说。这是她接受的极少几家媒体,打动她的是记者发来的一条短信:“天气冷了,记得加衣服。”35岁的杨丽娟,内心还住着一个孩子,容易被感动,希望被关心。

  编辑|士谦 袁琳 实习生|殷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刘德华 杨丽娟 追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