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红肚兜儿
进电影院之前,已经听到关于《刺客聂隐娘》的太多好评。看完之后,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部电影。
节奏缓慢,情节单薄,形式大于内容。尽管很有意境,每个镜头定格都美得像一幅艺术画,但还是不能掩盖它是部大闷片儿这个现实。前排一对情侣,电影开场15分钟就陷入了聊天模式,一直到结束都欢声笑语。其他人的情绪也并不高,在106分钟的沉闷里坐得脚底发麻,结尾字幕出现似乎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伸个懒腰往外走,几十个人里只听到一个小姑娘在说话,她问同伴,“哪个是阮经天?我怎么没找到?”
也许“聂隐娘”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古装电影,没有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式的浮夸巨乳,没有陈凯歌《道士下山》式的喋喋不休说教,也没有徐克《狄仁杰》式的炫目特效。它坚持用古文对白,让镜头在风景里久久凝视,一个背影可以走上好久直到消失……但是,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将近2个小时,并没有感觉出它有什么看头。
(电影氛虽然不错,但真的闷到哭)
(让人觉得形式大于内容)
(有人说要对那段历史足够了解并读一遍剧本就能看懂,合着电影不能好好讲清楚一个故事?)
当我在微博上说起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时,不出所料,立刻有人冲上来说,“你觉得不好看是因为你欣赏水平低!因为你LOW!”
这让我想起马尔克斯去世时,无数人跳出来“攀交情”,说他的文字多么迷人,《百年孤独》多么伟大。没人肯说,那本书其实枯燥繁杂,根本难以读完。显然如此表达也容易被扣上“你欣赏水平低,你LOW”的帽子,当一部作品成为经典,成为人人称赞的标杆,所有反对意见都是有风险的。
然而,汪国真去世时,那些曾经被他迷得神魂颠倒,在日记本里拼命摘抄他诗句的人们,却纷纷划清界线,绝不承认自己曾经喜欢过他——他太土了,早已褪流行,有了更高品味追求的人们才不要这种看起来不够“高大上”的文学启蒙。
至于电影,曾有人列过一个文艺青年专用“装逼指南”的观影清单,全是能把人看得睡着却又评价特别高的影片,要么剧情诲涩难懂,要么故事线模糊棱乱,要么情节细碎拖沓……如果你看不下去,你就永远不能在向别人提起或推荐电影时,充分展露上述那种智商品味上的优越感。哪怕一种艺术作品不能打动你,如果它名称够响,你也不敢轻易说自己不喜欢它——你不敢说“蒙娜丽莎”不好看,不敢说《百年孤独》不牛逼,不敢说梵高的《向日葵》不震撼(尽管当时他画这幅作品时穷困潦倒,并没人买帐)。
中国人喜欢随大流,尤其面对文化艺术这种模棱两可的事物,宁肯不懂装懂,也不愿暴露真实想法。如果一部电影,你觉得很难看,很没劲,但大部分人都说太棒了,那么,通常你也会跟着一起拍巴掌,“哇,真的好棒!”因为,别人都喜欢,只有你不喜欢,一定是你有问题。
《社会心理学》一书在提到“从众心理”时说,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会处在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要求再从的价值取向的紧张冲突关系中。大多数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总期望达到两个的目标:一个是确保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一个是通过不辜负他人的期望来赢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可。
为此,人们时刻尽力提升着所谓的品味,以使自己看上去不LOW,在面对一部文艺作品时,密切观察别人的反应,在别人交口称赞时跟着一起赞,在别人唾弃贬低时跟着一起贬,这是最安全的方式——如果他们是对的,显得我也不是错的;如果他们是聪明的,显得我也不是傻的;如果他们是高雅的,起码我也不要显得低俗。
曾有人在网上贴出一份“世界百部经典名著”清单,并坦白说,自己大部分都没看过,而且也并不觉得这些名著有多好看。一瞬间就成为热贴,大家都凑上来说,啊,原来也有人和我想的一样!
(老实说,《百年孤独》真的读不下去)
(汪国真当年确实迷倒很多人)
(大部分人都有从众心理)
当别人都说喜欢的时候,你敢说不喜欢吗?我曾经受朋友之邀去看一场音乐演出,那个歌手独自坐在台上,没有音乐伴奏,也没有歌词,就一直在“啊……啊……”,各种声调长短不一“啊”,“啊”了半小时我实在受不了了,起身要走,朋友却一脸疑惑,“这么美的音乐,多精彩,你居然要走?”言下之意,你是不是欣赏不了这种高明的艺术?
另一次,是个搞艺术的朋友,形容一个画家的水平高,说他随便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都是极美的……我到现在也无法理解,直线和直线真的有区别吗?
那么多人说《刺客聂隐娘》是部极其优秀的武侠片,但如果有人不喜欢,也在情理之中。一部电影的好坏与个人喜欢与否并没有直接关系。偏偏在这一点上,喜欢者与讨厌者成了对立两方,一边说看不懂是你智商低,一边说装什么高逼格。
我们不是职业影评人,也不是奥斯卡评委,我们不过是买张电影票消遣一下的普通观众,为什么非要在电影鉴赏力上拼出个高低?微博上甚至分成了“拥贤派”和“倒贤派”,使出浑身解数攻击对方智商。关键是,一部电影再好,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
有粉丝为导演叫屈,用的仍是最通俗的“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那一套,说这部电影耗了7年时间,侯孝贤花了半年时间去读《资治通鉴》……那又怎样?《少年时代》拍了12年,在豆瓣的评分还不如一部满是激情戏的美剧评分高。于是粉丝又说,你有没有好好了解聂隐娘的历史?有没有好好了解导演故意放出的电影剧本?如果你做足了功课,就一定能看懂这部电影……请问一部要翻历史书和剧本才能看明白的电影,有什么了不起?在电影里讲清楚一个故事就那么难?
好的故事,从来不会让人觉得闷;好的作品,从来可以打动人心。《十二怒汉》不就是几个人围在一个小屋子里“嘚啵嘚啵”吗?为什么仍能看得人们热血沸腾?
牛津英语词典对“art(艺术)”的定义为“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表达应用形式,通常以视觉上如绘画或雕塑等艺术品来完成,从而抒发不同视角的审美或情感。”一部电影,便是一种艺术作品,对观众来说,它就和爱情一样,完全是个人体验,每个人感觉都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生出各种不同的喜怒哀乐才是正常。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